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近期网上对某大师的"射墨"书法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笔者也曾多次观看各方发表的观点,对这样的视频和媒体对当事人的采访也看了几遍,一些网友提出让我写一写对此行为的看法,我本是一个"安分"的人,不愿意在热点、焦点问题上发表个人观点,但鉴于对书法的一点认知程度,回顾了一些书法史,所以也就大胆说一些自己对此现象看法,与同仁交流。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邵先生“射墨”作品

"射墨"书法的创作者邵先生是一位艺术大师,各种头衔不少,也是一位学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可以从网上百科的信息中得到验证,比如他担任的各种职务,都是全国有名气的院校或学术机构的,出版的几十本专著也是国家出版部门审批过的,他的艺术成就也在国内外举办过上百次的展览而有迹可查的。上面这些只是对邵先生的一个轮廓画像,具体的我也没作过过深过细的了解,以前也没听说过他的艺术成就。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陶鸟虫图案

为了说清这个现象,我想从中国书法史方面简要谈一下书法发展的历史。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迄今为止,中国书法共分为篆、隶、草、楷、行五体,这些都是古人的创造和发明,也得到了几千年来国人及文化的认可定型。但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素的文化,书法书体的发展也有多元的现象,比如甲骨文是一个符号或者图形的文字,后来形成篆书,再后来有人就慢慢发明出了鸟虫书,在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以图案的形式铸造在兵器上,这种文字"因为模仿得太过分,在南朝的书法理论及孙过庭《书谱》中都被否定了。"(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除此之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到"八体"书法,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殳书、署书、隶书,到南朝的时候又增加到了三十六种之多,在今天看来,那些不被人们所接受的,终不入大流。但,现在还有些篆刻家在使用这种鸟虫书作为印章使用,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继承,是个别人的喜好而已。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邵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二是这些书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单一模式的,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应该是人们对"自然"这一书论理解的结果。秦汉时期,书法演变剧烈,在书体上发生了大篆到小篆、小篆到隶、草、楷等多种变化,到六朝时则更加突出,也许是由于历史及人们思想的激变,人们又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上来,直到魏晋时期,都在探索、思考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出现了很多的书法理论家,包括南梁朝的皇帝萧衍等人在内,倡导书法的理性思考,比如他们提出了"象"、"意"、"古质"、"今妍"、"自然"等书法的属性名词,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文人雅士都在实践中探索书法的意义,特别是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取法不仅仅是古人,而是转向了"自然",这个现象与"道"为同一属性,何为道?何为自然?我想不是每个人都会懂的,书法家们也未必!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邵先生在“射墨”

艺术本来就是表现人的内心的情感而产生的某种行为方式,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只不过各自所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但书法作为最高形式的艺术门类,通过笔墨来实现线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再回到邵先生的"射墨"现象上来说:

其一,邵先生以针管代替毛笔,在宣纸上"射"出了不规则"线条",与传统的书写毫无关联,根本上就脱离了"书法"的定义,因此,叫它"射墨"书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射墨”书法的理性思考

邵先生在其作品前

其二,"射墨"书法看似"自然",但缺少与书法属性的"对接"。纵观书法史及史论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形成,是在"古质、天然、工夫、今妍"等层次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邵先生的这一"射"跟哪般对接?

其三,"射墨"只是"要表现人的情感,一泻千里、百般缠绵、激情四射"(邵先生语),他用针管实现他内心的宣泄,只是他自己很痛快、很愉悦、很尽兴,也许与别人无关。

剥丝抽茧,我们慢慢发现,邵先生不是在写书法,也不是在搞艺术,他是在宣泄自己内心的某种压抑,或许是心情的跳跃,或许是钱多了浪费一些纸墨,他这一"射",也不会给"八体"书法再增加一种书体,我只是看热闹的一名吃瓜群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