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雜談:殘疾的孩子能「成龍」,健全的孩子也能「成蟲」!

育兒雜談:殘疾的孩子能“成龍”,健全的孩子也能“成蟲”!

育兒雜談:殘疾的孩子能“成龍”,健全的孩子也能“成蟲”!

育兒雜談:殘疾的孩子能“成龍”,健全的孩子也能“成蟲”!

今天無意中看到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謝謝我的家】,一名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的嚴重殘疾青年—劉大銘,講述他成長的故事,特別是家庭對他成長的激勵作用。一個出生就被判斷活不過12歲,多次骨折,數次手術,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卻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23歲成為世界排名前30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生,中國人民出版社年齡最小的簽約作家,兩次受邀到人民大會堂領獎的年輕人。相信沒有超強的毅力是萬萬做不到的!但這種毅力和作風從何而來?這與他的家庭教育,特別是母親的言傳身教分不可的。

劉大銘的媽媽並沒有把自己的兒子當殘疾人放鬆要求,竭盡全力地盡心周全照顧,而是從小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告訴孩子:沒有人會同情你流下的眼淚。家長對孩子最大的呵護是讓孩子瞭解這個世界的本來的樣子。他的經歷對“望子成龍”的父母,如何培養教育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幾乎所有的父母自孩子降生之後,都會盡心盡力地履行和承擔做家長的義務,除了衣食住行的精心照料外,放棄自己的一切,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希望培養孩子“成龍變鳳”。但是,大部分孩子隨年齡增長,長進卻不大,甚至更糟糕。家長開始懷疑,自己的做法對不對?其實,家長確實走進了一個愛的誤區:父母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使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殊不知家長在包辦代替的同時,也剝奪了本來屬於孩子的權利,喪失了獨立性和自信心,給家庭教育帶來負效應,背離了家長的初衷。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個7歲孩子,只要在家,一定讓大人喂著才張口吃飯;12歲男孩,要摟著媽媽才能入睡;我曾經遇到一位10歲女孩,在學校成績優異,但在家裡什麼也不做,甚至大便後仍然讓爸爸擦屁股。這樣的孩子成績優秀有何用!能進入社會嗎?能獨立生活嗎?

常言說的好:抱大的孩子不會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改變自己的做法,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去做。當孩子搖擺學步時,跌倒了鼓勵他爬起來再走,比抱在懷裡不讓他學走要好的多;當1~2歲的孩子搶勺子要自己吃飯時,不要怕飯撒一地而不讓寶寶嘗試;3歲孩子要學習自己解決大小便的問題,自己穿衣係扣子,媽媽不要代勞;4~5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整理玩具、上幼兒園自己背書包,而不是奶奶爺爺背;6~7歲的孩子要學會自己整理房間,收拾書包等。總之,在不同的年齡段,讓孩子儘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實際上孩子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看過國外1歲半寶寶自己穿衣、洗澡、吃早飯、甚至扛著吸塵器吸地板的視頻,一定會感慨—這麼小的寶寶就這麼能幹啊!我家的寶寶能嗎?答案是,只要你放手,沒有什麼不可能!孩子只有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鍛鍊,才能從日積月累的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並在積累社會生活經驗的同時培養了自己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許多家長生怕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負或惹是生非,禁止孩子外出或與同齡孩子玩耍,更不許帶夥伴回家,這種所謂的愛護更是本末倒置。兒童隨年齡增加和活動範圍擴大,需要更多的機會與同齡孩子交往。因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瞭解外界,培養合作精神,懂得尊重別人,學習助人為樂、物品共享等原則。如果父母限於封閉式教育,讓孩子只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裡,將孩子護衛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將使孩子養成膽小孤僻、沉悶憂鬱、怯懦拘謹的“蟲”!這種孩子如何指望他到社會上自己打拼,開創事業?

當然,對待孩子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既要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也要加以督促和引導。既不無原則的遷就和百依百順,也不主觀臆斷橫加干涉。如何把握這個分寸,是每個家長在養育孩子中都有不斷學習和修正的人生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