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俄羅斯空天軍部隊的各戰術分支機構於2015年完成了其最後一輪組織改革。自那時起,得益於機隊實力重組的加快和訓練的加強,俄羅斯空天軍的數量實力和總體任務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為俄羅斯空天軍生產第一批蘇-35S戰鬥機的訂單于2009年發出,總數量為48架,該批次戰機的最後一架於2016年交付。第二批50架飛機的交付預計將於2020年完成

背景概述

自俄羅斯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在2009年開展激進的軍事改革以來,俄羅斯空天軍下屬的前線航空兵實力跌到了歷史最低點。謝爾久科夫改革團隊強加的新式指揮體系結構旨在通過簡化指揮和控制鏈,使俄空天軍下屬的各個分支機構變得更加靈活和強大。然而事實證明,用於取代久經考驗的師/團系統而新創建的“航空兵基地”系統過於“有彈性”且問題重重,以至於在普通的日常使用中難以接受。因此,2009年至2012年間進行的一系列結構體系改革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由於部隊單位、現役軍人和飛機數量突然大幅度削減,導致俄軍的戰鬥潛力和士氣受到了不良影響。2014年,陸軍將領出身的新任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的團隊進行的“反改革”工作讓人們看到了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內部團一級組織結構的復興,以及新的前線航空兵單位的成立。

新組織結構

在努力讓前線航空兵回到2009年12月之前的組織結構的努力過程中,地區性的空軍和防空集團軍(下文簡稱為“空防集團軍”)於2015年8月重新成立,以取代2010年時成立的現有空軍和防空司令部。俄羅斯空天軍的這些戰略層級的結構指揮控制著前線航空兵所有的部隊單位,以及駐紮在每個軍區的陸軍航空兵和地面防空部隊。俄前線航空兵的單位現在被編組為混成航空兵師,包括殲擊機團、強擊機團、混成團(下轄多個飛不同類型飛機的中隊)和轟炸機團,而獨立偵察中隊則直接向他們各自所隸屬的軍區的空防集團軍總部負責。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俄羅斯軍改後的軍區劃分

俄羅斯空天軍總部下屬的航空總局負責日常訓練活動、飛行安全、戰備狀態檢查和後勤支援,而四個空防集團軍則受各自所屬軍區的直接指揮控制。俄羅斯目前有四大軍區,全部成立於2010年,分別是西方軍區、中央軍區、東方軍區和南方軍區。軍區是地區聯合部隊的指揮與控制機構,對所有長期駐紮在其管轄範圍內的陸地、海上和空中武裝力量實施控制。南方軍區掌管著擁有最大前線航空兵機隊的第4空防集團軍,並擁有最強大的進攻戰鬥力。該軍區在其下屬的18箇中隊中控制著不少於250架噴氣式作戰飛機,其中75%以上的飛機是新式飛機或升級之後的型號,其18箇中隊編為6個團和1個航空兵基地。西方軍區也擁有強大的進攻能力,其控制著第6空防集團軍,集團軍下轄10個噴氣式作戰飛行中隊,其機隊總數為150架,其中80%是新式飛機或升級之後的型號,其10箇中隊編為6個團和1個獨立偵察中隊。東方軍區控制著第11空防集團軍,該集團軍也擁有較高比例的新一代噴氣式作戰飛機。東方軍區的前線航空兵總實力為15箇中隊,編為6個團和1個獨立偵察中隊,其飛機總數不少於220架,其中80%是具有強悍打擊能力的新型或升級後的飛機。最後再來看中央軍區,該軍區控制著第14空防集團軍的作戰行動。中央軍區下屬的噴氣式作戰飛機的數量是最少的,只有8箇中隊,編為3個團和1個航空兵基地。中央軍區控制著約110架飛機,其中大部分是升級後的遠程截擊機,被分配到了4箇中隊中。中央軍區的轟炸機部隊與2個新一代飛機中隊的重組將於今年開始,預計將在2019年完成。

鏖戰敘利亞

俄羅斯政治領導層利用敘利亞的戰事——特別是其前線航空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為其參與的這場戰爭的宣傳工具,而這場戰爭引起了世界各大國的關注。作為這場戰爭的一部分,俄羅斯空天軍的遠程攻擊能力近年來有了顯著的增長。

敘利亞的戰事為俄羅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可以提高其大部分(如果說不是全部的話)戰備機組人員的戰鬥技能——後者將被部署到這場戰爭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輪換。例如,到2018年1月為止,俄軍中已經完成了四次輪換的蘇-24M和蘇-34機組人員在敘利亞已經累計飛行了400多戰鬥架次。這場戰爭也被認為是一個龐大的試驗場,可以在現實世界的戰鬥條件下測試前線航空兵武器庫中的各種新型空對地制導彈藥。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可變後掠翼的蘇-24M“擊劍手-D”在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中的服役數量縮減了不少,目前僅裝備4個一線中隊,其中2箇中隊將在2018年換裝蘇-34。包括照片中這架飛機在內的少數蘇-24飛機正在利佩茨克作戰訓練中心與其他機型一起飛行。目前在俄軍中服役的大部分“擊劍手-D”都是升級型號,裝備有SVP-24導航/攻擊航空電子設備包

截至2018年2月,除了7個作戰換裝和戰鬥訓練中隊外,俄前線航空兵總共在敘利亞部署了51個一線中隊。俄軍還有2個飛噴氣式戰鬥機的飛行表演隊(中隊規模),其飛行員也需要保持戰備狀態。俄前線航空兵現役機隊總共裝備有約830架噴氣式作戰飛機,其中包括約30架米格-29/UB,50架米格-29SMT/UBT,120架米格-31/BM/DZ,50多架蘇-27P/S/UB,約70架蘇-27SM/SM3,20架蘇-30M2,76架蘇-30SM,68架蘇-35S,104架蘇-34,約50架蘇-24M,約40架蘇-24MR,約80架蘇-25SM和70架蘇-25/BM/UB。俄軍前線航空兵飛機的平均使用年限目前遠低於10年,這要歸功於21世紀第二個10年以來大批新造噴氣式作戰飛機的交付,外加俄軍退役和長期封存了300多架老舊的“支點”“獵狐犬”“側衛”和“擊劍手”。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35S已經被定期部署到了敘利亞,此舉可以視為是對這種新型“側衛”的有效展示

目前,俄軍前線航空兵最重要的採購機型是新一代戰鬥機蘇-30SM、蘇-34和蘇-35S,所有這些“側衛”衍生型號的採購活動都被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最新型的第五代戰術戰鬥機蘇-57目前仍處於評估和測試階段,預計最早將於本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交付。

不斷壯大

在紹伊古的“反改革”活動開始時,俄軍前線航空兵建設的重點與2014年12月在剛剛“收復”的克里米亞半島建立的兩個新型噴氣式航空兵團有關,每個團都下轄兩個隸屬於南方軍區的中隊。其中一個是殲擊機團(IAP),即殲擊航空兵第38團,駐紮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貝爾貝克機場,該團選擇性地裝備著新舊不同型號的“側衛”系列戰機,如未升級的蘇-27P和蘇-27UB,升級後的蘇-27SM和新生產的蘇-30M2。另一支部隊是駐紮在近衛軍村(Gvardeyskoye)機場的混成航空兵第37團,該團是一個混成打擊團,其下屬的一箇中隊裝備了12架蘇-24M前線轟炸機(用SVP-24系統進行了升級),另一箇中隊裝備了12架升級型蘇-25SM強擊機,還有少量蘇-25UB雙座型飛機。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25SM是俄空天軍強擊機部隊的中流砥柱,目前共裝備了6個一線中隊,預計2018年俄軍將在經歷多次拖延後推出性能增強型的蘇-25SM3

2015年,當時駐紮在伏爾加格勒附近馬裡諾夫卡(Marinovka)機場的獨立偵察中隊再次在南方軍區改編為一個混成航空兵團,即混成航空兵第11團。該團下轄一個裝備蘇-24MR的偵察中隊,另外還有一個轟炸機中隊,裝備有蘇-24M前線轟炸機(用SVP-24系統進行了升級)。同樣是在2015年,西方軍區斯摩稜斯克附近的沙塔洛沃(Shatalovo)機場建立了1個新的獨立偵察中隊——第4獨立航空偵察中隊(ORAE),裝備有12架蘇-24MR和至少2架安-30渦輪螺旋槳照相偵察飛機。

預計,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的實力在2018年和2019年會有進一步的增長,包括將新成立至少兩個團。自2014年以來,另一項增加前線航空兵實力的舉措是在某些團中額外增設一箇中隊——這些團之前在結構上只下轄兩個中隊。位於南方軍區莫羅佐夫斯克的轟炸航空兵第559團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該團是一個前線轟炸機團,在2013年之前只下轄兩個裝備升級版蘇-24M前線轟炸機(用SVP-24系統進行了升級)的中隊。後來,這些飛機被移交給了在近衛軍村和馬裡諾夫卡機場新組建的混成航空兵團的轟炸機中隊,而第559團則將其“擊劍手-D”換成了36架新生產的蘇-34,並裝備了3箇中隊。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殲擊航空兵第23團的身上,該團是一個設在東方軍區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的殲擊機團,其接收了兩個新成立的蘇-35S和蘇-30M2中隊,並與一個裝備升級型蘇-27SM的中隊一起服役。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24MR偵察機被用來裝備4個獨立的偵察中隊——四大軍區各部署1個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以來,由於引入了大批新一代轟炸機,並輔以新引入和升級的多用途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強化了空對地作戰能力),因此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的打擊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這要歸功於他們改進的瞄準系統和制導彈藥。那些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現在完全裝備了12個一線中隊,這些中隊之前飛的是第一代蘇-27和米格-29,這些飛機只有有限的對地攻擊能力。在敘利亞戰爭期間,俄軍對這些新接收的武器進行了最大程度的運用——除了基本的空對空任務之外,俄軍前線航空兵的蘇-30SM、蘇-35S、米格-29SMT和蘇-27SM每天都被用於執行空襲任務。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25“蛙足”強擊機易於維護和檢修,並且這種機型的機身結構有充足的延壽儲備,因此可在一線一直服役到本世紀30年代

儘管如此,在2016年,當俄羅斯空天軍將一部分原本屬於前線航空兵部門的一線裝備轉交給了新成立的北方聯合戰略司令部(受俄羅斯海軍控制)後,其一線實力遭受了一定的損失。這個全新的機構(“北方聯合戰略司令部”)負責統轄駐紮在俄羅斯西北部和毗鄰的北極高緯度地區俄羅斯部分的所有武裝部隊。這個新成立的戰略級指揮體系結構繼承的前線航空兵部隊包括位於科拉半島蒙切戈爾斯克的獨立混成航空兵第98團,這是一個混成航空兵團,之前隸屬於西方軍區的第6空防集團軍。第98團下轄一個裝備蘇-24M戰鬥轟炸機的中隊,還有一個裝備蘇-24MR偵察機的中隊,而其第三個中隊裝備的是升級後的米格-31BM截擊機。

“側衛”系列

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的戰鬥機部隊是圍繞著兩款新的“側衛”衍生型號為核心而打造的,這兩款型號是雙座的蘇-30SM和單座的蘇-35S,並輔以少量升級後的蘇-27SM和未升級的蘇-27S。目前,這些“側衛”共裝備了18個一線中隊和1個科研教導中隊。

由伊爾庫特公司製造的蘇-30SM推力矢量型多用途雙座戰鬥機是俄軍新打造的“側衛”機隊的主要支柱力量,截至2018年2月份,在俄羅斯空天軍中共有76架該型機服役。為前線航空兵部隊採購的蘇-30SM總計有88架,分三份獨立合同執行。前兩份合同每份包含30架飛機,均於2012年簽署;第三份合同包含28架飛機,於2016年4月份簽署。第三份合同中的最後12架飛機目前計劃在2018年交付。預計隨後還會簽署一份合同,追加50到60架蘇-30SM(性能有所提升),將在2019年至2022年間交付。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30SM和蘇-35S都是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戰鬥機部隊的主力裝備,這兩者都是能夠使用各種精確制導空對地彈藥的多用途飛機

首批兩架蘇-30SM於2012年11月交付俄羅斯空天軍,次年又交付了14架飛機,這些飛機全部裝備了第一個蘇-30SM一線中隊。目前,裝備蘇-30SM的單位包括兩個航空兵團(每團下轄兩個中隊的蘇-30SM),這兩個團之前飛的是標準型米格-29。這兩個團分別是駐東方軍區多姆納(Domna)機場的殲擊航空兵第120團和駐南方軍區米列羅沃(Millerovo)的殲擊航空兵第31團,每個團下轄24架蘇-30SM。另外,“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於2016年接收了8架蘇-30SM,取代了其之前飛的蘇-27。之後,在2017年,又有12架飛機交付裝備了駐紮在庫爾斯克市哈里諾(Khalino)機場的殲擊航空兵第14團下屬的一箇中隊;其第二個中隊將於2018年起用蘇-30SM替換其裝備的12架米格-29SMT/UBT。此外,還有幾架蘇-30SM在俄羅斯空天軍下屬的利佩茨克作戰訓練中心和位於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飛行測試中心服役。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也有一些蘇-30SM被分配給了裝備蘇-35S的中隊。

“終極側衛”系列

除了蘇-30SM之外,還有另一款“側衛”的多用途衍生型號,該型號也裝有推力矢量發動機和高度優化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它就是蘇-35S。蘇-35S目前正在大批量地進入俄前線航空兵服役。蘇-35S最初是根據2009年8月簽署的一份研發和生產合同(共包含48架飛機)而訂購的,其號稱可以使用更多種類的機載武器;第二份合同簽署於2015年12月,包含50架飛機,其中最後幾架飛機預計將於2020年交付俄羅斯空天軍。

2011年,俄羅斯空天軍將接收的首架蘇-35S用於測試和評估,另外又有兩架被移交給利佩茨克訓練中心進行現場試驗,然後從2012年起用於機組換裝訓練。2014年2月,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殲擊航空兵第23團下屬的一箇中隊成了第一支裝備蘇-35S的一線中隊——該中隊接收了首批8架飛機,到當年年底時,該團已經擁有了24架這款先進的單座型“側衛”,共裝備了兩個中隊。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從外觀上來看,蘇-35與蘇-27是很相似的,其中最重要的特徵變化是前者取消了機背上的大型空氣減速板,並通過方向舵的差動偏轉來實現空氣制動作用

截至2018年1月,俄羅斯空天軍共接收了68架蘇-35S,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還將接收10架,2019年和2020年將分別交付10架以上。預計俄羅斯國防部將在2020年之後增加採購40到50架性能改進型的蘇-35SM。

除了駐紮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的殲擊航空兵第23團外,裝備這款“終極側衛”的一線部隊還有駐紮在中烏格洛瓦亞的殲擊航空兵第22團,該團下轄一個裝備蘇-35S的中隊。第23團和第22團都隸屬於東方軍區的第11空防集團軍。最新裝備這款機型的作戰單位是殲擊航空兵第159團,該團駐紮在彼得羅扎沃茨克(Petrozavodsk)附近的貝索維茨機場,隸屬於西方軍區的第6空防集團軍。2016年,該團接收了其首批10架蘇-35S,但其中4架立即被派往敘利亞的赫梅明/拉塔基亞空軍基地,參加了俄羅斯在那裡的作戰行動。2017年,該團又新增了10架蘇-35S,這些飛機是在10月和12月交付的,同時交付的是生產於2014年的4架二手飛機——這4架飛機之前由殲擊航空兵第23團使用。第159團還在繼續使用少量遺留的蘇-27P、蘇-27UB和一些升級後的蘇-27SM1,這些飛機與新交付的“終極側衛”配合使用。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俄軍地勤人員正在為蘇-35S戰鬥機掛載R-73空空導彈

目前,俄羅斯空天軍擁有50多架升級型蘇-27SM戰鬥機。在2003年至2009年期間,共有55架第一代單座型“側衛”戰機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飛機制造廠(KnAAZ)接受了升級,其中2架在飛行事故中失事。在剩下的飛機中,有48架被用來裝備了4個一線中隊,另外5架被分配給了利佩茨克戰鬥訓練中心裝備“側衛”的中隊。最新的升級版“側衛”機隊裝備了12架新生產的第一代飛機,採用了增強型任務航電設備,被稱為蘇-27SM3,這些飛機於2010年和2011年正式編入俄軍作戰序列。2014年,又通過之前的舊機身改裝了2架升級版蘇-27SM3。

目前俄羅斯空天軍有一個正在進行的計劃,涵蓋了多達36架初始型蘇-27,意在通過升級和延壽將其提升到蘇-27SM3型的標準。這些初始型“側衛”生產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也確實到了該開展一個延壽項目的時候了。延壽要逐步實施,並進行機體結構改進,這一升級將使此類噴氣式戰鬥機的使用壽命延長至40年、2000飛行小時。2015年年中,俄軍方簽署了一份明確的升級合同,但直到2017年12月,首批2架升級型飛機才交付。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飛機制造廠打算在2018年再交付6架進行了翻新和延壽的蘇-27SM3戰鬥機。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目前擁有大約50架未升級的蘇-27P/UB單座型和雙座型“側衛”戰機,這些戰機在3個一線中隊裡服役,並部分裝備了利佩茨克戰鬥訓練中心下屬的1個科研教導中隊。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27SM3可以通過機背上多出的一根天線而分辨出來

2011年,俄羅斯空天軍首次接受了另一款新式“側衛”衍生型號——雙座型的蘇-30M2。這款機型是在2009年8月與新生產的蘇-27SM3一起訂購的。最初一批為4架全新生產的蘇-30M2,具備完全的戰鬥力,因為其使用的任務航電設備幾乎與單座型蘇-27SM3完全相同。2012年12月,俄羅斯國防部部署了第二批16架蘇-30M2戰機,主要用於裝備蘇-27SM和蘇-35S中隊,以便開展後續訓練和檢查飛行;所有這些飛機都在2013年至2015年間交付。

俄軍“側衛”機隊的實彈射擊訓練

2018年年初,俄軍戰機再次在聖彼得堡附近拉多加湖上空的臨時空中射擊場進行了實兵武器訓練。2018年的“拉多加”導彈實彈發射演習在3月的最後一週舉行。參加演習的有西方軍區俄羅斯空天軍航空兵團的大部分戰鬥機機組,這些部隊隸屬於近衛混成航空兵第105師,接受第6空防集團軍的指揮。

這次簡短而緊張的演習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機組人員使用熱尋的導彈和航炮對付空中目標的技能。這些演習架次是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的,不論白天和黑夜。這種類型的航炮射擊演習是確定戰鬥機機組人員快速反應警戒(QRA)能力的先決條件。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殲擊航空兵第159團參加2018年“拉多加”實彈射擊演習的唯一一架未升級型蘇-27UB雙座戰鬥機。該部隊極有可能在參加明年的“拉多加”演習之前將這架飛機退役

實彈射擊在一個臨時靶場上進行,這是一處設在拉多加湖冰蓋上的軍事禁區。參加演習的飛機使用了兩座機場:位於特維爾附近的彼得羅扎沃茨克機場和位於霍季洛沃附近的貝索維茨機場。拉多加湖巨大的湖面和鄰近的荒野提供了足夠的安全隔離距離——只有這樣才可以在距離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人口密集地區不遠的湖面上空使用短程空對空武器。3月份的湖面仍然被冰覆蓋,但對於人員或車輛來說還是太薄了,因此湖面上不會有人員或車輛通過。同時,凍結的冰面也導致湖上的航運無法進行。

在拉多加射擊場,只允許使用一種代號為M-6的空中靶標,這種靶標從10000米的高度投下,並通過降落傘緩慢下降。投下後,這種98千克重的靶標會垂下一個由電纜連接的雷達反射器,下端還有發光/熱焰彈發射裝置。強烈的熱焰彈耀斑和雷達反射器可以使目標對紅外傳感器和雷達可見。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這架隸屬於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4團的蘇-30SM戰鬥機被用來在拉多加湖上空投放M-6傘降靶標,靶標從10000米的高空投下。還有一架相同型號的飛機充當“熱”備份

參演飛機上的槍式攝像機可以記錄平視顯示器上的圖像,以評估30毫米口徑航炮射擊傘降目標的準確性。導彈射擊的準確度也是分級的,使用安裝在駕駛艙內的槍式攝像機或安裝在機組人員GSh-7頭盔上的GoPro攝像頭對導彈瞄準和命中情況進行評估。

導彈發射訓練的活躍階段持續了三天,其中每天都有兩波晝間訓練和一波夜間訓練,每波需要出動10到15架飛機。參加“拉多加2018”演習的機組人員被要求通過雷達獨立地搜索目標,然後通過照明彈目視發現M-6型靶標,再使用航炮和導彈與目標交戰。每架參加演習的“側衛”都裝備了30毫米口徑的GSh-301型航炮和兩枚R-73導彈(其中一枚用於射擊目標,另一枚作為備份)。M-6型靶標是一種典型的小尺寸、高生存性靶標,需要用R-73空空導彈多次射擊才能將其完全摧毀。這些靶標由蘇-30SM戰鬥機投放,每架戰鬥機可以裝載6個靶標。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在完成了一次導彈發射演習後,殲擊航空兵第159團的這架“紅色21號”蘇-35S戰鬥機返回了基地,可見其已經消耗了一枚R-73導彈

在2018年的演習中,貝索維茨機場除了容納部署在當地的殲擊航空兵第159團的飛機外,還部署了來自庫爾斯克市哈里諾機場的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4團的6架蘇-30SM重型戰鬥機。第159團的飛機大量參與了這次射擊演習,其飛機既有新一代“側衛”,也有老舊的第一代“側衛”,包括未升級的單座型蘇-27和雙座型蘇-27UB,以及升級後的蘇-27SM和全新的蘇-35S、蘇-30M2。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4團將其唯一一個裝備蘇-30SM的中隊的機組人員全部派了出去,要知道,該中隊在去年才換裝這種雙座型高級“側衛”戰機。導彈實彈射擊被認為是該中隊具備完全戰鬥力的重要里程碑,這也同樣適用於殲擊航空兵第159團下屬的兩個中隊的機組人員——這兩個中隊從去年開始接收新的蘇-35S戰機。

在以前的“拉多加”演習中,參加的絕大多數戰機是未升級的蘇-27和蘇-27UB,但2018年的演習中老飛機的數量相對較少:除了兩架升級型蘇-27SM之外,發射導彈的只有一架蘇-27和一架蘇-27UB。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4團的一箇中隊裝備的是米格-29SMT,該中隊之前是參加這一演習的常客,但由於需要在莫斯科南部庫爾斯克市的哈里諾基地執行快速反應警戒任務,因此該中隊今年未能參加演習。以莫斯科北部的霍季洛沃為基地的殲擊航空兵第790團也參加了這次導彈實彈發射演習,該團主要是從其兩個裝備米格-31BM的中隊裡派遣的機組人員。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從2016年起,蘇-27SM1戰鬥機開始交付殲擊航空兵第159團,現在這些飛機與該團新接收的蘇-35S戰鬥機一起服役。上圖中這架“紅色74號”蘇-27SM1(機號RF-95255)掛載了兩枚R-73導彈實彈

共有50名飛行員參加了“拉多加2018”演習,他們每人都發射了至少一枚導彈,並用航炮向M-6靶標進行了射擊。在演習中總共消耗了大約100枚R-73導彈和1500發30毫米口徑航炮炮彈。其中最有意義的是,一大批年輕飛行員進行了他們人生中的首次夜間導彈發射。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在“拉多加2018”演習期間,唯一一架參加演習的未升級型蘇-27在一次夜航任務中打開加力升空,本次任務需要實彈發射一枚R-73導彈

“後衛”系列

“側衛”的另一款衍生型號是並列雙座的蘇-34“後衛”(Fullback)戰鬥轟炸機。該機由新西伯利亞飛機制造聯合體(NAPO)的工廠製造,是近年來俄軍採購量最大的戰鬥機。“後衛”是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戰術轟炸機部隊的骨幹力量,截至2018年初共裝備了7個一線中隊,此時交付給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4總數已達104架。該機型的第一份採購合同始於2008年,共計生產32架,並已於2013年完成。後來,在2011年2月又簽署了一份生產92 架的合同。在這92架蘇-34中,第一批於2013年12月交付部隊,截至2018年2月已交付72架。這92架蘇-34中的最後一架預計將於2019年交付。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新下線的蘇-34“後衛”戰鬥轟炸機

2017年向俄軍交付了16架“後衛”,2018年將再交付18架。2017年交付給俄羅斯空天軍的10架“後衛”被裝備給了駐紮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胡爾巴(Khurba)機場的轟炸航空兵第277團。該團在2016年6月接收了其首批新型蘇-34,取代了升級後的蘇-24M2。2017年11月和12月,另外6架“後衛”被交付給了俄羅斯空天軍下屬的第4訓練中心(GTsPAPVI),這是一個設在利佩茨克的國家航空人員訓練和現場測試中心。2018年1月中旬又有2架蘇-34交付該中心。這些蘇-34戰鬥轟炸機預計在2018年2月將交付近衛轟炸航空兵第2團,併成為該轟炸機團接收的首批“後衛”。近衛轟炸航空兵第2團駐紮在車里雅賓斯克市的沙古爾(Shagol)機場,下轄兩個裝備蘇-24M的中隊,隸屬於中央軍區第14空防集團軍。近衛轟炸航空兵第2團將在2018年和2019年再次接收16架“後衛”,從而使其下轄的兩個中隊達到齊裝滿員的狀態(每個中隊12架飛機)。2018年2月下旬,該團公開宣佈其第一個中隊正式換裝蘇-34戰鬥轟炸機。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這是架早期生產型的蘇-34,隸屬於轟炸航空兵第47團,掛載了4枚ZB-500GD型凝固汽油彈

“後衛”目前已經裝備了3個齊裝滿員的前線航空兵轟炸機團,其中第一個團是駐西方軍區沃羅涅日市巴提莫(Baltimor)機場的混成航空兵第47團(下轄2箇中隊,每個中隊裝備12架飛機),該團在2013年接收了其首架“後衛”。另外兩個團分別是駐莫洛佐夫斯克(Morozovsk)的轟炸航空兵第559團(下轄3箇中隊,每個中隊裝備12架飛機)和胡爾巴的轟炸航空兵第277團(下轄2箇中隊,目前共裝備有26架飛機)。除此之外,混成航空兵第968團裝備有數架早期型和後期型蘇-34飛機,第968團是一個隸屬於前線航空兵利佩茨克戰鬥訓練中心的科研教導團。預計俄軍在2018至2027年國家軍備計劃中將授權再購買40至80架蘇-34(新飛機比以前的批次有了顯著的升級)。相關訂單將於2018年或2019年下達,並於2021年開始交付。

配備“西奇”(Sych)通用吊艙的蘇-34戰鬥轟炸機預計將執行戰術偵察和情報蒐集任務——該任務目前是由老舊的蘇-24MR“擊劍手-E”機隊執行的。新一代吊艙掛載在蘇-34龐大機身下部的中線掛架上,已研發出了三種不同的版本:第一種專門用於光電偵察,第二種配備了側視合成孔徑雷達,第三種被設計用來蒐集電子情報。“西奇”吊艙的研發、測試和服役已被證明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首批吊艙可能直到2019年才能交付一線“後衛”中隊。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除了執行轟炸任務外,蘇-34還可在機身下掛載“西奇”吊艙執行偵察任務

截擊機力量

米格-31“獵狐犬”仍然是俄軍主要的用於防空任務的遠程截擊機型號。到2019年,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將擁有大約130架進行過延壽和升級的米格-31截擊機,相關合同分別簽訂於2007年、2011年和2014年。這些米格-31起碼會服役到本世紀30年代之前。目前,包括機身翻修和延壽在內的升級工作正在並行執行的兩份合同中進行:第一份合同簽署於2011年8月,要求交付60架飛機,並在2019年完成;第二份合同簽署於2014年11月,囊括了前線航空兵裝備的另外53架“獵狐犬”,其中最後一架將於2018年交付。第二份合同中飛機的相關工作分別在下諾夫哥羅德市的“獵鷹”航空製造廠和勒熱夫市的514飛機修理廠(大修廠)進行。

21世紀第一個10年後期發起的大規模任務航電設備更新讓龐大的“獵狐犬”機隊升級到了增強型米格-31BM的標準,與更新任務航電設備一同進行的是對新式武器的整合。升級工作主要側重於對雷達的改進,旨在讓雷達具備更遠的探測範圍和跟蹤性能,並增強抗干擾能力。針對“獵狐犬”的升級工作最終將覆蓋前線航空兵所有一線中隊的飛機和一個作戰換裝及戰鬥訓練中隊(也稱為“科研教導中隊”)。一線的“獵狐犬”中隊一般裝備有12到14架飛機。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米格-31BM是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裝備序列中唯一一款專用的防空截擊機,其被用於保護俄羅斯北部和遠東地區缺乏地面防空基礎設施的廣闊領土

截至2018年年初,在俄羅斯空天軍中服役的共有約90架升級型米格-31BM/BSM,共裝備了6個一線中隊和1個作戰換裝及戰鬥訓練中隊。米格-31BM的升級計劃正在全面展開。2017年,下諾夫哥羅德市的“獵鷹”航空製造廠報告稱,其向駐紮在東方軍區中烏格洛瓦亞基地的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2團交付了不下14架升級型“獵狐犬”,在2018年也交付了類似數量的戰機(另有兩架米格-31BM作為補充損耗的戰機而交付給了駐紮在坎斯克基地的殲擊航空兵第712團)。最終,殲擊航空兵第22團裡唯一一個裝備“獵狐犬”的中隊目前擁有22架升級型米格-31BM,並且還有少量非升級型米格-31(這些未升級飛機剩餘的使用壽命很長)。根據俄羅斯日報《消息報》在2017年1月的一份報道,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2團擴大後的“獵狐犬”機隊將被用於建立一個新的團(下轄兩個中隊),並納入第22團所屬的俄遠東地區第11空防集團軍的麾下,這個新成立的團很可能將駐紮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北部目前被遺棄的索科洛夫卡/楚古耶夫卡(Sokolovka/Chuguyevka)機場,該機場過去曾駐紮過裝備米格-31的殲擊航空兵第530團。

最新針對米格-31“獵狐犬”的一項升級計劃是讓其能夠發射新型“匕首”空對地/對海高超音速彈道導彈,該計劃取得了迅速的進展。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2018年3月1日的全國講話中宣佈了這一消息,在演講中普京總統宣稱這種新型“威懾”武器已經部署到俄羅斯南方軍區,並已開始執行“快速反應警戒”任務。空射型“匕首”導彈重達4000千克,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具有核打擊能力,有消息稱其最高速度介於6馬赫至10馬赫之間,射程約2000千米。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掛載在米格-31K機腹下的“匕首”高超音速空對地/對海導彈,重約4000千克

2018年5月5日,負責新式武器系統採購的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鮑裡索夫告訴媒體說,俄軍已經升級了10架可發射“匕首”導彈的米格-31。鮑裡索夫還表示,這些飛機被用於執行實驗性的“快速反應警戒”任務,並可根據需要隨時準備部署。俄軍的“快速反應警戒”任務始於2017年12月1日,基於俄羅斯南方軍區一處未公開的地點,有人認為是位於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國家飛行研究中心。2018年5月3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在評論莫斯科紅場勝利日閱兵式時透露,“獵狐犬”的“匕首”升級型已被正式賦予了米格-31K的代號。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米格-31K是根據某個秘密計劃而研發的一種具備“優先級”的武器系統,具有空中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能夠使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攻擊地面和海面目標

日漸垂暮的“支點”機隊

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的第一代米格-29“支點”機隊正在迅速式微。經典的“支點”目前僅服役於駐紮在亞美尼亞艾瑞布尼機場的一個一線中隊,外加“雨燕”飛行表演隊。在前線航空兵下屬的利佩茨克和阿斯特拉罕的戰鬥訓練中心也使用著一些“支點”。2015年和2016年,俄軍接收了14架新生產的米格-29SMTR和2架米格-29UBTR,並將其交付給了前線航空兵設在阿斯特拉罕的第116殲擊航空兵戰鬥訓練中心(TsBPIA)。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這架米格-29SMT是第一批新生產的米格-29SMT之一,於2009年交付給俄羅斯空天軍,並在駐紮於庫爾斯克市哈里諾機場的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4團中服役。這些服役的“駝背”支點將在2018年被蘇-30SM所取代,但不知道它們之後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

預計俄羅斯國防部將在2018年採購新型米格-35S多用途戰鬥機,不過該機是否會在前線航空兵一線部隊中發揮有意義的作用還有待觀察。如果訂購的話,那麼第一批訂單僅包括24架飛機,將在2020至2021年左右投入服役。然而,這個數字幾乎不足以裝備兩個中隊,這些新一代“支點”很有可能將被用來取代由“雨燕”飛行表演隊操作的初始型米格-29,並裝備仍在亞美尼亞艾瑞布尼機場飛傳統米格-29的那個一線中隊(如果此前沒有接收二手米格-29SMT的話)。如果採用這種安排,那麼可能會餘下少數幾架米格-35S留給利佩茨克和阿赫圖賓斯克的前線航空兵戰鬥訓練中心。

傳奇般的戰術轟炸機

在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中,蘇-24M“擊劍手-D”可變後掠翼前線轟炸機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目前前線航空兵中共有4箇中隊仍然裝備著這種機型,但其中2箇中隊將在2018年換裝新型蘇-34飛機。所有這些“擊劍手-D”中隊都會改裝為升級型蘇-24M(用SVP-24系統進行升級),新系統是在蘇-24M基本型的基礎上整合SVP-24導航/攻擊套件而成的,是一種經濟上可負擔得起的附加型航空電子設備包,旨在實現高精度的導航和投擲低成本非制導彈藥,其在敘利亞的作戰行動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剩下的2個裝備“擊劍手-D”的一線中隊服役於第4空防集團軍下屬的混成航空兵團,每個中隊裝備12架飛機,他們準備繼續使用這款可變後掠翼飛機,直到本世紀20年代早/中期,最終也將被升級型蘇-34所替換。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擊劍手-D”將繼續在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中服役,直到本世紀20年代初。目前裝備該機型的只有4個一線中隊,此外還有1個換裝訓練單位和1個科研教導單位

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的戰術偵察機隊由大約40架蘇-24MR“擊劍手-ES”組成,共裝備了4個偵察中隊,這些飛機計劃一直服役到本世紀20年代初,然後由裝備“西奇”偵察吊艙的蘇-34替換。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蘇-24M“擊劍手”戰術轟炸機一直是俄空天軍前線航空兵機隊中問題最多的機型之一,該機維護困難且飛行性能複雜,在過去10年中有多架該型飛機因故損失

除了“擊劍手”之外,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還擁有一支龐大的強擊機部隊,大約裝備有130至140架蘇-25“蛙足”強擊機,分為8個一線中隊,部分飛機還裝備了1個科研教導中隊。俄軍的強擊機部隊擁有大約80架已升級為蘇-25SM標準的飛機,這一升級機型是在2006年初進入俄前線航空兵服役的,升級工作包括增加了一種全新的導航/攻擊套件。此外,在升級型和非升級型的“蛙足”上進行的延壽工作將使該類型的蘇-25強擊機在俄空天軍中保持相對活躍的服役狀態,直到本世紀30年代初。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裝備的蘇-25“蛙足”強擊機

通過引入最新的SM3型升級技術,蘇-25在現代化戰場上的長期適應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最初計劃於2016年開始向前線航空兵單位交付蘇-25SM3型飛機,但該項目目前遇到了嚴重的技術困難,導致發生了長時間的延誤。按計劃,大部分(如果說不是所有的話)按照較早的SM1和SM2標準升級(在2006至2014年間進行)的蘇-25SM強擊機都將升級為SM3標準。SM3標準將引入新的軟件和硬件功能,以便使用新型制導武器,此外還具有增強型集成自衛套件,這是為了在戰場上低空飛行時對抗遇到的各種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武器的威脅。採用這種改進的“蛙足”還擁有一款新型通信套件,具有數據鏈功能,可用於近距離空中支援。蘇-25SM3增加了夜間攻擊能力,這要歸功於在其新集成的內置瞄準系統中增加了熱成像儀。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目前,俄羅斯空天軍裝備的蘇-25UB的數量正在增加,俄方計劃成立一個下轄兩個組成中隊的新團,但由於包括飛行員短缺在內的一系列因素導致未能在2017年完成這一計劃

在徹底測試和評估計劃中發現的故障導致了一系列延誤之後,第一架蘇-25SM3於2017年年底交付俄羅斯空天軍。根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2017年8月對第4空防集團軍指揮官維克托•謝沃斯亞諾夫中將(Lt. Gen. Viktor Sevostyanov)的採訪,到2017年年底將有16架蘇-25SM3飛機被交付給南方軍區的兩個強擊機團,即駐紮在濱海阿赫塔爾斯克(Primorsko-Akhtarsk)的強擊航空兵第960團和駐紮在布登諾夫斯克(Budennovsk)的強擊航空兵第368團。最終,第一批22架升級型蘇-25SM3(很明顯是在2015至2017年間升級的)在2018年4月份交付了這兩個團。最初的6架被交付給了強擊航空兵第960團。

俄國熊的空中利爪(上)

俄軍地勤人員正在為蘇-25“蛙足”強擊機掛彈。自2010年以來,俄羅斯空天軍大幅加強了對機組人員和地勤人員的訓練,其中就包括在強擊機團和轟炸機團中掛載空對地武器的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