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症状:用手、用脚、少用脑

治法:要当农夫不当渔夫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不少摄影人手上功夫了不得,对相机功能了如指掌,用得炉火纯青,甚至每一次相机技术迭代更新,不惜成本代价来与时俱进,生命不息、换机不止。端、拿、抓、拍不用说也是精准到位,匠心极致,可嘉!

脚上功夫也毫不含糊,走千山万水,踏冰霜雨雪,不拍流汗流泪,只为心中的向往,那些认定的光影、人物、场景,无怨无悔,数码的厚度、胶卷的长度用脚来丈量。敬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值得弘扬,可敬!

但是,恰恰最为重要的是用脑,却是我们缺少的,摄影界说换这头那头不如你自己的头,很是经典。摄影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脑子,观念、意识、创意、技巧的与时俱进,并不是贺延光说过: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就人云亦云。除了突发事件,想了拍远比拍了想重要,用个比喻摄影人要当农夫,不要当渔夫,渔夫嘛,每天出海打鱼,凭多年经验,凭运气,一网下去,能打多少鱼,谁也说不准,这极像我们的“街头摄影”。而农夫呢,就不同了,他选种、育苗、施肥、耕耘、收获,每一步都有计划,收获自然可以预期。现在不少街头邂逅式的摄影家已经向有计划成系列的摄影项目的转变,越来越精耕细作,我想这是值得尝试,也是事半功倍的事。

治法: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编照片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也没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有摄影人不注重拍摄这一环节的,构图、测光、影调、场景、细节、神态,包括脚架、灯光、快门线、遥控等配套无不精益求精,丝丝入扣,这是作品的基点,自然是必需全情投入的。

至于数码后期,也很少有人不重视,除非不会,各色软件千姿百态,可以调曲线、抠图、蒙版、滤镜、特效等十八般武艺大显神通,让图片大放异彩,。当然,要注意:这可是报道摄影的禁地。

但是,对摄影作品的编辑是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有的人缺少投入。著名策展人陈小波告诫大家“摄影师万不能总是在拍啊拍的。好的摄影师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

摄影师只有学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云南摄影师吴家林和纪实大师马克·吕布接触12年,他学的最多的不是摄影,而是编辑。马克·吕布每年都要求吴家林把自己编辑好的片子用国际专递寄给他,然后他再进行第二次的编辑。吴家林的照片被大师反复观看并且按他的理解分类、编辑。编辑可围绕主题来减,围绕故事来加,围绕逻辑做精,围绕结构做巧。

症状:多跟、多仿、少积淀

治法:书房是摄影必经的路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摄影三大病症 不治就没有救了

于初学者来说,跟风可以理解,也是捷径,但成为习惯就让人汗颜了,我们看得多的是风景名胜点、特色人文地,成群结队的扎堆,尤其在大赛中无数克隆一样的作品成为废片和视觉垃圾,确实让人可惜。摄协主席李舸只要同一地超过3人,他就会另找角度去拍。

只要有大奖经典作品面世,必定会有一批类似的作品产生。有的惊人的神似,跟着别人的路子走,模仿别人的摄影角度和技巧,“翻拍”式地照出好的照片。偶尔为之,可以说是借鉴,学习,成为常态就不正常,就有点可悲。

书房是摄影必经的路,而有的摄影人书径走得太少。特里·巴雷特(TerryBarrett),美国艺术批评家一本《看照片,看什么》的摄影评论书,他认为:只有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基础上,你才知道什么是原创与模仿。无知无畏者自以为是的创新,却一直在重复别人的老套路而沾沾自喜。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上帝是公平的,门槛很低的摄影艺术,却给人们留下很高的修为台阶,摄影功夫在摄外。

全国摄影金像奖周梅生老师是一半的时间读书,一半的时间摄影,所以他拍的故宫作品,每一幅都有历史典故和策划立意,这样的作品怎能不神、形、意兼备?所以摄影人要多点积淀,学点艺术史,记得听朱炯教授讲课,有两句诗意的话印象尤为深刻,历史里充满了对未来的预示,摄影史,讲给寻找未来的人。看点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摄影师,穷尽一生的智慧与汗水浇灌而成,是眼到、心到、手到的成功结晶,是理念创新与技法突破的生动标志。懂点理论:不学习理论,就会一直瞎拍,没办法提高。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这个巨人就是摄影前辈积累提炼的摄影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