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阿里將向物流領域投上千億!(附演講實錄)

5月31日,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GSLS)在杭州舉辦,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現場發表演講。演講中,

馬雲宣佈阿里巴巴將投入千億人民幣來打造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如果千億不夠,會投資幾千億,把阿里巴巴可以有的投資絕大部分投向物流。

馬雲:阿里將向物流領域投上千億!(附演講實錄)

按照馬雲的描述,這一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絡將會包括一張國內的網絡和一張海外的網絡,並最終實現國內24小時達、國外72小時達的目標。而該骨幹網的最終目標是要將物流佔GDP的比例從15%降至5%。而一些發達經濟體這一數據大約是7%-8%。

值得一提的是,馬雲強調最終能夠推動這一目標實現的途徑應該是包括數據、計算等在內的新技術應用。他指出,這張網必須是技術推動,依靠技術,依靠數據,共享的力量,把全世界的物流全部聯合起來。

另外,會上馬雲還對“阿里巴巴300億美元投資太激進”的質疑進行了回應。他表示,有人說阿里去年投資砸了300億美金,但我說300億美金只是開始。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對技術有信心,我們對中國有信心,對未來的整個時代有信心,幹嘛不投資。

>>>>以下是馬雲演講實錄,有所刪減:

各位物流界的朋友,企業家,各位奮鬥在各行各業的大家好!

我覺得每年這樣的討論非常有必要。今天的物流大會也是我昨天下午自己主動要求來參加的,主動要求來發言的。

我好像很少有主動的事情,但是我覺得物流對中國經濟、對中國未來、對世界經濟和世界未來極其之重要。

過去的15年,中國的物流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快遞業幾乎是從0開始,到今天規模全球第一,佔到全球的40%。

5年前,中國的快遞包裹創奇蹟地走到了92億個,今年中國的快遞包裹會超過500億件。快遞包裹從0開始,到今天每天有1.3億個包裹,也是世界第一。快遞員也是從0開始,如果今天算上外賣員工過500萬名。快遞企業也是從0開始到今天,過去的短短几年內,已經有7家上市公司。

在菜鳥誕生的5年內,這5年是中國物流發展越來越智能、越來越Smart的5年。5年前中國幾乎沒有幾個城市能夠做到當日達,因為有了菜鳥和各位的努力,我們今天當日達、次日達覆蓋到了1500個區縣。

5年前全球物流的平均時效大概是70天,因為大家的努力,今天中國和主要國家的物流提速已經到了10天之內。

5年前,海關的B2C的包裹通關量一年100萬個,而現在一天100萬個。5年前,快遞箱的使用還十分地粗放,現在菜鳥用技術的算法優化了箱型的匹配,一年至少可以減少7500萬個紙板箱。

這些數字背後的核心是數據,背後的核心是技術,是計算。這些數字的背後是物流界大家創新通力合作的結果。

今天每天有1億個包裹在使用菜鳥網絡,從物流單開始,菜鳥有了數據化的基礎設施,開始有了自動流水線和機器人。這些探索,這些成績都是在座物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千千萬萬快遞員工努力的結果。

中國物流業很幸運,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但是中國物流業也很不幸,不幸的是我們剛剛適應了每天1億個包裹,很快就要面對每天有10億個包裹的挑戰,這是我去年講的,我們很快會面臨一天10億隻包裹,但是當時提出來,大家心裡面還是有擔心的,但是現在看來,10億個包裹正在新我們走近。

很多年以前,我說過,中國的包裹會超過10億個,那是12、13年以前。當時我相信沒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一個星期的包裹就超過了10億件,今天雙11包裹的峰量將會成為8年以後、或者10年以後每一天的平均量。

所以我在想,我們在座各位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不得不為之準備,每天10億個包裹,幾百萬個快遞員,上百萬輛快遞車,我們不講別的,就講每天發生在路上的交通事故,可能就會讓我們為之而困惑。

所以這一切我們要想情況,我們拿什麼樣的基礎設施,拿什麼準備支撐發展這10億隻包裹。我們做企業一定要明白,做任何企業,做任何事業,必須有未來觀,必須從未來來看今天,必須從全球觀,從全世界的市場來看中國。

必須要有全局觀,我們行業內部只有如何合作,才有可能出現一天10億、甚至20億隻包裹。我覺得以前的物流,基本上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但是以後一定是腦力勞動。

今天中國物流規模再大,不管我們講500億隻包裹也好,800億隻包裹也好,歸根結底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是成千上萬的快遞員手提肩扛用體力驅動。但是未來的物流業,我堅定地相信必須是腦力勞動,是大腦驅動,而不能讓我們的快遞員像流水線上的機器人一樣。

過去的20年,我們很多人把人變成了機器,而未來的20年我們將會把機器變成人。所以未來菜鳥的使命就是要做物流業的大腦。菜鳥從第一天誕生起,他的使命就不是做送貨,而是幫助快遞公司送貨,幫助物流公司更好。

未來,菜鳥的使命就是要做物流業的大腦,我以前講過,阿里巴巴不會去參與快遞,也不會去自己做快遞,但是我們會支持快遞業。阿里巴巴必須要有自己的物流框架思考,必須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物流行業的提升,做別人不願意做,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菜鳥的使命,如果菜鳥能成功,它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菜鳥做的不是物流,而是建一張物流網絡。過去5年,菜鳥主要是在解決電商的問題,今天,菜鳥必須為客戶為行業解決大問題。我們國家在向新制造轉型,物流骨幹網的無縫連接變得極其重要。

沒有這個,就沒有新零售,也沒有新制造,這是菜鳥和物流行業為國家為社會為世界去做的事情。基於這些思考,我向大家宣佈,菜鳥將全力以赴,建設國家的智能物流骨幹網。

5年前,成立菜鳥的時候,我們有個理想,希望能夠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來支撐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

我們提出的理想,是在中國能夠實現,任何地區,任何地方,能夠實現24小時送貨運達。我們這兩年又提出,在全球範圍內,任何一個地區,72小時,運貨運達。

為此,我們宣佈我們會投上千億,來打造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如果千億不夠,我們會投資幾千億,把阿里巴巴可以有的投資絕大部分投向物流,因為我們相信只有物流的基礎設施好,只有整個的物流骨幹網好,整個製造業才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整個實體經濟才會真正變成社會的支撐,國家的支撐,世界的支撐。

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可以做,是因為我們必須去做,我們的目標是把佔中國GDP 15%的物流成本降到5%以下,詳細具體的計劃,菜鳥會在未來向大家通報。

這張由菜鳥建造的“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將由兩部分組成,一張網絡是,是在國內,要做到任一地方24小時必達,把中國物流成本佔GDP的比重降到5%以下;另外一張網絡是沿著一帶一路,eWTP節點,在全球範圍內實現72小時到達。

這張網,是全國的,更是全球的,今天菜鳥連接了300多萬快遞員,3000多萬平方米的倉庫,但遠遠不夠。這張網應該是連接所有的全國,全球,所有的物流快遞公司,所有的倉庫,形成網絡,全部連接起來。對於物流公司來講,任何一個單點是沒有用的。需要更多的點,把這些點連成網絡,形成網絡效應。這張網連接的更快,更有效,更準確,我們要把每一個快遞、倉庫、城市、家庭連接起來。我們的願望是24小時貨通全國,72小時貨通全球。我一直認為,北上廣深快不叫快,我們在雲南、貴州快,我們在內蒙、西藏快才叫快。我們要讓挪威的三文魚,早上上岸,晚上就能夠到達杭州。

我們想證明,技術能夠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創造更多可能性。這是物流行業的合作,我剛剛問四通一達,我們從92億的包袱變成500億的包袱。我們在不斷努力,物流公司可能是中國對未來最有信心的公司。

有人說阿里巴巴這兩年太激進,投資人不滿意,說我們投了300多億美金,我認為300多億美金才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對技術有信心,我對中國有信心,我們對未來整個時代有信心。我們幹嘛不投資。當然不是盲目投資。

我們要做我們的合作伙伴不能做,做不到的事。菜鳥既要自己飛,更要讓各個物流公司,在菜鳥的平臺上飛起來,共同解決世界、國家,社會,行業所面臨的問題。這張網必須是技術推動,依靠技術,依靠數據,共享的力量,把全世界的物流全部聯合起來。

這張網不是昨天的UPS,不是聯邦快遞,也不是今天的順豐,不是今天的四通一達,而是一套全世界沒看見過的,獨特的體系。外賣出來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第一個倒黴的是快遞業。快遞行業的發展,消滅的可能是冰箱,但是我們現在想消滅的是庫存,因為害死很多全世界中小企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庫存量。

所以我想物流原來靠集裝箱,但是未來靠的是包裹。靠集裝箱的時候,美國、歐洲、日本是物流大國,但是靠包裹的時候,中國應該當仁不讓地擔當起物流的責任,形成對全世界有效,有價值的作用,建立起全球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為明天的物流思考。為解決真正世界、行業的社會問題思考。這就是我們所有物流企業應該投入,思考的一些問題。

我相信,我們做企業,未來我們誰也避免不了,世界貿易會因為物流發生變化,世界貿易從集裝箱變成包裹。世界貿易從簡單的企業變成企業之間的貿易,所以這一切的變化,我們必須為之準備,為之奮鬥。世界貿易不可阻擋,全球化更加不可阻擋。所以我想,我們物流行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的準備、努力,能夠讓全球化更加普惠,讓全球化真正普及全球。我們必須要有全球思考。物流行業要不要競爭,一定要競爭,不競爭,四通一達不會有今天。不競爭,不會誕生UPS這樣了不起的企業。但是競爭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