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07:多年積累,才情綻放

01歸國

在國外,楊絳經常給家裡寫信。然而,路途遙遠,往往收到回信時,寄信已寄去好些日子了。

國內發生動亂後,他們才從報上得知,許多地方淪陷了,包括他們的家鄉。

楊絳很擔心家鄉的親人。還好,不久收到了三姐的回信,說父親已經帶著家人到了上海,住在她家。

楊絳稍稍寬了心。然而,不久她發現,好像有很長一段時日,信中總無母親的聲音?

過完新年,大姐才告訴楊絳,母親已於年前逃難時去世。

楊絳悲痛不已。她後來在《我們仨》裡寫道:“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我自己才做了半年媽媽,就失去了自己的媽媽。常言‘女兒做母親,便是報娘恩’。我雖然嚐到了做母親的艱辛,卻沒有報得娘恩。”

母親過世後,父親也沒再給楊絳寫過信。這讓遠在他鄉的楊絳擔心不已。

錢鍾書一家也沒幸免,幾經輾轉,最後是躲在親戚家才逃過一劫。

對國家的焦慮,為家人的擔憂最終讓他們決定回國。

錢鍾書聯繫了國內的老師同學,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很多人給他發來了邀請,錢鍾書接受了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的邀約。

1938年9年,他們登上了歸國的郵輪。

顛簸多日,抵達香港。錢鍾書先行下船。準備換船至昆明。

楊絳則繼續帶著女兒去上海。

02工作

當時錢楊兩家都逃難到了上海。

錢家房子裡住了很多人,楊絳帶著女兒回來,只得跟弟媳和她家兒子擠在一個房間。

楊絳父親那兒倒寬敞。所以在錢家住了一晚,楊絳便帶著女兒回到了父親這裡。

時隔多少個日日夜夜,她終於見到了疼愛她的父親。父親見到最疼惜的女兒,也是喜悅異常。

只是,當時父親是寄居在楊絳三姐家。楊絳不好在那裡長住,只好又在附近租了一間房子。

好在自己住的房子與錢家和三姐家都不遠,楊絳便這裡住幾天,那裡住幾天。陪陪兩家老人。

亂世中的生活,不免悽苦,楊絳卻倍覺知足。她說:“我們不論有多少勞瘁辛苦,一回家都會從說笑中消散。”

當然,這樣的日子也不是長久之計。她得有工作。

楊絳曾經的母校振華女校的校長王季玉女士找到了她,請她做在租界開辦的振華女校上海分校的校長。

對於這個工作,楊絳其實是不太願意做的。兒時父親的為官經歷給她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使她堅定一個信念:做什麼也別做官。

但,振華女校是她的母校,校長是她的恩師,盛情難卻。

最終,她徵求了父親的意見,勉為其難地出任了校長。自謂:當這校長好比“狗耕田”。

除了學校校長,她還找了份給富商孩子補課的兼職,來貼補家用。

那段時間,她忙得不可開交。對女兒的陪伴少了,對錢鍾書的關心也淡了些。錢鍾書寫信來,經常得不到回覆。為此,他還曾寫下“萬念如蟲競蝕心,一身如影欲依形”的苦澀詩句。

不過,雖如此,對於楊絳的工作,他還是支持的。一身才情的楊絳,不出來教書育人簡直太浪費。

03創作劇本

1941年夏天,錢鍾書暑假回上海。

他準備辭去此前父親錢基博極力推薦的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外文系主任一職,重回西南聯大教書。

只是一等再等,清華的通知書遲遲未到。

到了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了,他只得繼續待在上海。

楊蔭杭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的鐘點授課讓給了他。學識淵博的他,很快成為正式教授。正是在這所學校,錢鍾書認識了發掘楊絳劇本創作才華的陳麟瑞。

此時振華學校在上海淪陷後被迫解散。楊絳另找了份小學教員的工作,沒有那麼忙了,業餘時間她開始創作話劇。

起初,她覺得自己沒有經驗,也沒看過多少話劇,害怕寫不好。受到多次鼓勵後,她創作了第一部話劇《稱心如意》。

送給陳麟瑞看,接受了他的“指導”,做了修改後,這部喜劇被陳麟瑞交到了當時上海戲劇社成員李健吾的手裡。

不久,這部劇就被安排公演。一上演,就引來了滿堂喝彩。

在戲劇上演前,李健吾讓楊絳起個筆名用做宣傳,此前她一直是用“季康”。鑑於經常有人把“季康”兩字念得太快而成“jiang”,她便取了”楊絳”的筆名。

隨著《稱心如意》的一炮而紅,“楊絳“這個名字為世人所熟知,並從此跟隨了她一輩子。

04再接再勵

初獲成功後,楊絳再接再勵,一鼓作氣又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其中,《弄真成假》成為她的又一代表作。

該劇一上演,就獲得了比《稱心如意》更大的反響。各大報紙爭相刊登報道,演員都以出演楊絳的劇而驕傲。

許多戲劇前輩給她寫感謝信。感謝她的創作改變了戲劇界多改編外國作品的窘境。

這樣說來,可以說,楊絳的戲劇創作開創了中國戲劇的先河。

李健吾說:“假如中國有喜劇……我堅持要說,在現代中國的文學裡面,《弄真成假》將是第二道紀程碑……第一道紀程碑屬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將歡歡喜喜地指出,乃是《弄真成假》的作者楊絳女士。”

後來,這部劇直到楊絳90多歲高齡時,還在上演。

楊絳在《喜劇二種》的“重版後記”中寫道:“如果說,淪陷在日寇鐵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協、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喪氣就算頑強,那麼,這兩個喜劇裡的幾聲笑,也算表示我們在漫漫長夜的黑暗裡始終沒喪失信心,在艱苦的時候裡始終保持著樂觀的精神。”

是的,在黑暗中保持樂觀,也是楊絳一生的信念。

而她的才情,至此,舉世矚目。

當時的戲劇前輩夏衍曾說:“人們都喜歡捧錢鍾書,我卻要捧楊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