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历史:唐虞的政治,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白话历史:唐虞的政治,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前几天小编发表的大白话历史系列,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首先特别感谢网友们热烈的反馈,小编才疏学浅,在大家的留言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非常感谢大家。但是,小编尊重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一书,尽力还原该书的内容,有不到之处,还望海涵。

好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唐虞时代的文化似乎要高于黄帝时代,这个时代史料的流传,又比黄帝、颛顼、帝喾要详细,所以就当是尧舜禹时代吧。

尧舜是黄帝之后,他们的都城都建立在太原。太原与逐鹿都在古时的冀州之城,这么说来他们都算是河北民族。

相传尧当时命四个儿子居于四方,观察日月星辰,以制定历法,主要是制定有效合理的农业生产的时间,所以当时应该是以农业为重。这和以前黄帝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大有不同了。在这个时代,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尧、舜、禹的禅让,二是大禹治水。

据史书记载,尧在位70年,年老倦勤是个好首领。在他年老之时,本想让位于四岳,即掌管四方诸侯的领导,但是当时四岳辞让不干。于是,尧就让大家举荐有才能的高人来继承自己,这时大家都举荐舜。尧就命舜摄政,直到尧死后,舜即位。其实,当尧死后,丧礼为三年,舜为了避让尧的儿子丹朱,住在南河之南。这期间,诸侯们有事都去找舜而不是找丹朱,证明舜以得民心,于是后来舜回到了尧的旧都,即天子位。

大白话历史:唐虞的政治,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尧在位时,天下就有洪水之灾,当时尧用鲧来治水,鲧用“堵”的方式来治水,可是效果不好,依然洪灾泛滥。等到舜即位后,用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大禹则吸取经验,用疏导的方式来治水,导江、淮、河、济水入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人心。当时,辅佐舜的人里,当属大禹的功劳最大,所以舜死后,大禹受到大家的追捧。大禹也一样,一开始也是为了躲避舜的儿子的势力,躲去商均,然后诸侯大臣们都来商均朝见大禹,于是大禹就顺理成章地继任天子位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禅让制”。

然而,禅让一事,古人也是存在怀疑的,有些文献里就表明当时也不免有争夺之嫌的。但是尧舜禹的禅让到底事实如何,实在因史料不足,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是古人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我们读历史,知道这段时间存在着这种非父子、非兄弟,但限于同族的继承法就是了。

大白话历史:唐虞的政治,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政治,官有几种:四岳,掌管四方诸侯的。十二牧,因当时分十二个州,一个州设一个州长。还有当时的巡守制度也很有意思: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去东边,至东岳之下,朝见东方的诸侯;五月去南边,至南岳之下,朝见南方诸侯;八月去西边西岳;十一月去北边至北岳。而后四年则四方诸侯,一年来一个朝见天子。至于当时的四岳是不是现在所说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现在说不清楚,还要研究了。

还有,当时我国最早的刑法分为五刑,分为:墨、宫、大辟。相传始于三苗国,被尧采用沿袭下来了。后来又加上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后世所用的刑法,也就从此有所端倪可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