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媽,你不得不知道的產後惡露知識!

歡迎關注“新手媽媽成長記”,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惡露:產婦分娩後隨子宮蛻膜特別是胎盤附著物處蛻膜的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

惡露分為三種:

1、血性惡露:產後第一週,惡露的量較多,顏色鮮紅,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塊和壞死的蛻膜組織,稱為紅色惡露。一般三到四天。

2、漿性惡露:一週以後至半個月內,惡露中的血液量減少,較多的是壞死的蛻膜、宮頸黏液、陰道分泌物及細菌,使得惡露變為淺紅色的漿液,此時的惡露稱為漿性惡露。持續十天左右。

3、白色惡露:半個月以後至三週以內,惡露中不再含有血液了,但含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和細菌,使惡露變得黏稠,色澤較白,所以稱為白色惡露。白色惡露持續三週乾淨。

我想說的是這每個階段不一定的,看個人的恢復情況,我自己半個月後都還有漿性惡露,而且有次突然掉出來一大塊血塊似的東西,嚇死我了!

我因為惡露一直斷斷續續的事情很是苦惱,擔心自己不會產後後遺症了吧!

後來滿月產檢時,跟醫生說了情況醫生說沒事,又給我開了益母草喝,我發現那個一喝就會有血,後來喝了兩盒後就不喝了,也乾淨了!

媽媽們,據說出現以下情況需及時就診:

1、分娩結束4天以後,惡露顏色仍是鮮紅色;

2、惡露本是無味的分泌物,如果出現臭味,並伴隨發熱,寒戰的情況;

3、產後惡露出血量大到不正常的程度或出現血塊,這可能預示著產後出血,需要馬上就醫。如果出血量忽然加大並伴有頭暈,應立即叫急救車。

生孩子真的太傷元氣了,惡露的排除對身體的恢復至關重要,媽媽們要了解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