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3講 課外輔導-(1)

《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3講 課外輔導-(1)

老藺文科學法教育助力北京市普通中學育新學校高中部2006、2009、2013和2016年連續四屆文科班有6人考入北大,近半數學生考入985、211院校。2016屆開設學法課後,更有3人考入北大,馬欣然同學列北京市文科第12名。在此分享高考複習的理念和經驗,探究考生減負增效的最佳策略。

【提要】課外輔導是把雙刃劍,對優秀學生來說,是錦上添花;對多數普通學生來說,弊大於利,造成的負面影響無法挽回。

高中生的課外輔導是一個沉重、不可迴避的話題。有數據顯示80%以上的高中生都參加過課外輔導,但對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來說,這是一本糊塗賬,他們付出了很多,但高考成績卻令人失望。

家長對課外輔導的瞭解大多源於輔導機構的宣傳和口口相傳,只關注符合自己期待的結果,卻忽視了不同的學生及其教育背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家長和輔導教師都極少聽從本校教師的建議,使普通學生的課外輔導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和投機性。

沒有家長意識到課外輔導佔用課餘時間,阻礙了普通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輔導的時間非常有限,只能起到對學科知識的查漏補缺,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談不上提高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這與高考的要求南轅北轍。絕大多數的課外輔導都是在重複校內學習的內容,甚至與校內學習相沖突,削弱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成果。

我們認為校內學習是高中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自主學習次之,課外輔導只是自主學習中的一小部分,是輔助校內學習的,而且有賴於學生校內學習打下的基礎。

課外輔導應該是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活動,是對學生原有知識和技能的補充和拓展,是對校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查漏補缺,屬於輔導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活動。它對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是錦上添花,對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來說,作用非常有限,無效和失敗的幾率遠大於成功的偶然。

高中生如果處理不好課外輔導與校內學習、自主學習之間的關係,往往得不償失。希望本文能使高中生和家長客觀地認識課外輔導,切實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避免盲目地耗費時間和精力,耽誤孩子的前程。

高中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的性質不同,學習方法和課外輔導有很大區別,請選擇性參考。

一、課外輔導的產生

(一)課外輔導是剛需。

高中生參加課外輔導已成為極為普遍的社會剛性需求。究其原因,首先,高中生在未來將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是剛性的。其次,高考是剛性的,學生提高成績的需求是剛性的。其三,高中生首次參加高考,極易產生不自信和焦慮,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也需要糾正。其四,家長的因素也是剛性的,如家長不信任學生;家長望子成龍;家長和孩子之間出現嚴重的隔閡;家長不懂教育等。面對各種剛性因素,學生和家長都迫切希望得到幫助,由此課外輔導變成了全社會的剛需。

(二)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

高中生參加課外輔導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學生和家長的客觀原因,有心理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

1.學生的原因。現實中不同層次的高中生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有明顯的差異。

(1)學生的分類及輔導需求

高中生根據成績和高考目標的不同,分為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兩大類,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各不相同。

以北京文科生為例,我們把有能力考入985、211或雙一流等重點高校的高中生稱為優秀學生,約佔參加課外輔導學生總數的10%左右。他們參加輔導是對學習中少數薄弱部分的查漏補缺和“求新”,基本上都是自選輔導教師和輔導內容,失敗的案例較少。

普通學生是指那些力爭考上大學的高中生,約佔參加課外輔導學生總數的90%左右。他們參加輔導是對某些學科的結構性補缺,要重建學科知識體系,掌握“雙基”,成功的案例極少。

(2)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高中生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有較高的高考目標,校內學習和自主學習無法滿足需求;二是學生缺乏自信,或學習能力不足,需要外力的幫助;三是學生對本校教師不信任,希望通過體制外的課外輔導彌補不足。

優秀學生的高考目標比普通學生要高很多,對學習和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希望課外輔導能彌補校內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缺漏,完善知識體系,同時學習新知識和新方法,開闊眼界和思路,提升格局,保持較高的成績。

普通學生是要彌補校內學習的漏洞,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提高成績。

2.家長的原因。所有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有些家長不信任原校教師,不相信學生,自己又不懂教育,往往將課外輔導作為提高成績的必選項,要求學生參加課外輔導。

對高中生來說,他們並不懂得所在學校與輔導機構、任課教師與輔導教師之間的根本區別,在哪學習都一樣,跟哪個老師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同。家長有比較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是孩子的監護人,他們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課外輔導的態度,直接影響到輔導的成效。

3.心理原因。課外輔導中有頂尖的優秀學生,也有最差的學生,心理因素是他們參與課外輔導的共同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信。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高氣盛,一些學生為自己設定了較高的高考目標,不滿足現狀,希望利用課外輔導提高自己。

(2)不自信。高中生第一次參加高考,都會產生焦慮和不自信。在高考的壓力和家長的期待中,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失去自信,優秀學生尤甚。還有一些學生和家長對所在學校缺乏信心,希望通過課外輔導尋求突破。

(3)好奇與期待。人生來就有好奇心,對美好的事物充滿期待。高中生以往的成績是常年學習的結果,對於校內學習和教師,學生和家長已經習以為常,沒有神秘感,不再好奇,沒有期待,甚至多有抱怨。

輔導機構的宣傳很新奇、很誘惑,很多學生和家長對此充滿期待。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所希望的,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認定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學生可以一夜之間變得更加優秀,為此不惜放棄校內學習和以往成功的經驗。過度期待和盲目信任使課外輔導成為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必選。

(4)從眾心理。看到有學生上了輔導班,一些學生和家長會產生壓力和不自信,怕被淘汰,目標較高的學生和家長的壓力更大,不上輔導班就等於被淘汰成為了心理定勢。參加課外輔導成為一種盲目從眾的社會現象,而非理性的選擇。

(5)投機心理。有的學生見面就問輔導老師,複習什麼是高考可能考的?這是典型的投機心理。

社會上普遍認為學生在高考前經過“名師”指點可以更上一層樓,幻想能“點石成金”,投機取巧,參加考前提高班的學生莫不如此。

6)依賴心理。過度期待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課外輔導產生依賴。一些學生沒有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完成高考複習,想贏怕輸,唯有用補課來充實才能心安,形成心理依賴。一些學生不相信自己,不相信本校教師,遇到問題自己不想辦法解決,圖省事只想找課外輔導,形成心理依賴。

(7)家長的心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認定課外輔導一定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績,這是最常見的不理性心態。家長的從眾心理、依賴心理和投機心理等會影響到學生,往往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多數高中生參加了課外輔導,但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學習狀態,削弱自主學習,導致課外輔導失敗。

4.現實的原因。在現實中,由於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各區之間和各高中校之間在生源、師資和教學水平等方面確實存在著較大差異,如北京市海淀、西城和東城等區的教育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區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水平和高考成績。

即使在同一所學校內,由於教師經驗的差異,也會使學生的學業水平產生較大的差別,對此學生和家長無法改變現狀,只得求助課外輔導,這的確是無奈的現實。

綜上所述,剛需+現實+非理性心態是課外輔導大行其道的原因。

未完待續

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只要你能堅持到高考!

你也可以上北大!從現在開始!

本文轉自llwk2016

《你也可以上北大!》講座

第1講 高一暑期安排 第2講 “學習流程”和“考試流程”第3講體能儲備計劃 第4講 家務勞動第5講軍訓 第6講 暑期總結第7講 學科規劃 第8講 不留作業也會考第9講自選歷史習題作業 第10講 精讀教材第11講 課外閱讀 第12講 學會考試 第13講“考試流程” 第14講 試卷講評 第15講 解題技巧

第16講 高考複習的基本原則 17 學生授課 18 高考歷史專題總結 19課堂聽講 20
學會課堂筆記 21 課前預習 22 課後複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