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 你以為她們是母女
  • 不!她們是婆媳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 你以為她們是姐妹
  • 不!她們是妯娌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 想了解她們之間的故事?
  • 想學習她們之間相處之道?
  • 往下看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魚山街道介椼秀、尋玉香一家老小就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雖然兩個兒子已分家另過,但一家人還是時常在一起吃飯、一起幹農活,婆媳親如母女,妯娌親如姐妹。

婆婆是媽 兒媳是女兒

俗話說

“籬笆不是牆,婆婆不是娘。”可在介家,卻是另一番景象,媳婦對婆婆像親媽一樣,孝順體貼,無話不說;婆婆待兒媳如親閨女一般,疼愛有加,小事不計較。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大嫂李金環)

大嫂李金環說起婆婆言語間充滿了感激。剛一結婚時,婆婆看李金環吃菜少,就悄悄向兒子詢問原因,得知兒媳不喜歡吃味精,於是婆婆迅即調整了自己做飯的口味。在她坐月子時,婆婆白天干一天活,晚上還要回去給兒媳做飯,幫孩子換尿布,每天都疲憊不堪,一個月下來,婆婆休息了幾天才調養過來。“我自己的媽媽也沒這樣伺候我,咱這也養著孩子來,知道父母不容易,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老人。”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弟媳王丹丹)

弟媳王丹丹說起公婆也是感觸很深。王丹丹說自己在孃家最小,自己下學以後就在外打工,什麼活都不會幹,結婚後來到田地,感覺很尷尬,公公婆婆不急也不燥,不說也不嚷,細心地教我削蒜、打棉花杈,比自己的父母都有耐心。讓妯娌倆感到更暖心的是她們都不記得老人的生日,但當他們的生日到來時,公婆經常是悄悄買來蛋糕、做好一桌豐盛的晚餐等著大家一起享用。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兩位老人談起兩個兒媳更是滿臉的幸福和自豪。人常說閨女是媽的貼身小棉襖,李金環、王丹丹卻是婆婆公公的貼身小棉襖。在日常生活中,誰家買點好吃的做點好吃的,都想著給老人送去。衣服買的兩位老人也是穿不了。帶著婆婆進城趕集、走親戚買東西時,都爭著搶著拿錢,知道的是媳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閨女呢!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兩人還常常跟公公婆婆拉家常,說開心事,聊大家的成長經歷逗老人樂,公公婆婆很開心。鄰里的婚喪嫁娶,親朋好友辦事上禮金,都要先聽聽公婆的意見,讓他們感到在這個家還有地位、還有權、說話還算數。

01

2015年,李金環妯娌倆就同時被縣文明辦評為“孝親敬老”模範人物。記者隨機走訪了三合村介小營、張亞楠等幾戶人家,左右鄰居都覺得,他們一大家的關係確實處理得非常好,無論是婆媳間還是妯娌間,一點小事都不計較,對事情問題都能看的開,確實是街坊鄰里學習的好榜樣,也影響了大家。

ertert

(版權所有,若轉載請保持文章完整性並註明來源,違者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策劃:金鄉縣新聞中心

撰稿:劉雪華 周麗靜

編制:周麗靜

爆料推廣合作電話:8720365

魚山街道介家的這倆兒媳,太美了,這是要出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