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故事,国都名士,山林玄僧

支遁法师别号叫做道林,俗家姓关,是陈留县人氏。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堪称聪明绝顶。支遁法师初到京师时,深受太原的王蒙看重,认为他参悟玄理的功力,不在王弼之下。当时被誉为“中兴第一名士”的卫玠已经病逝,陈郡的殷融为此常常哀叹惋惜,认为论精神气韵,再也难寻卫玠那样的人了,可是当他看到支遁法师时.便惊呼卫玠重生。可见支遁法师的聪明俊秀与卫玠不分上下,都是才华出众的绝代人物。

汉传佛教故事,国都名士,山林玄僧

支遁法师的家庭世代信奉佛法,他从小就深受佛法的熏陶。少年时,隐居余杭山,专门研究佛家经典,数年之后。他便成为了一个卓然独拔.矫矫不群的佛门大德。他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正式皈依了佛门。支遁法师善于讲经说法,经论里倘有疏漏和错误的文字语句,他都能找出来并将其填充和改正。当时的大政治家谢安正隐居于东山,为王公贵人所推崇,人们都希望谢安能够出来定国安邦,一句,太傅不出,如苍生何”的名言,流传千载。以谢安之贤明,一听到支遁法师到来。就迫不及待地去跟他交往。对他十分推崇。支遁法师为人洒脱.坐坛讲经.往往只标举大义,不计其余.拘泥经文的人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如同九方皋相马,只看其骏逸与否,不计其毛色是黑是黄。”他认为支遁法师讲经.特别发挥最上一乘的佛法,其它二三乘的佛法,他绝不会谈及的。

汉传佛教故事,国都名士,山林玄僧

支遁法师与诸人读学问,往往妙语连珠,一语中的,

一次,褚季野与孙安国讨论南北方人的学问,褚季野认为北方人的学问.深厚广博:孙安国认为南方人的学问,清通简要。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请支遁法师裁决,法师说:“圣贤就不用说了。自中等人以下,北方人读书,如站在显豁处观月;南方人的学问,如隔着窗子看太阳。”

当时王羲之刚巧在会稽,虽然他早已闻得支遁法师的大名,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穷和尚浪得虚名而已,后来支遁法师来到剡山.二人初次见面。王羲之劈头就问。“《逍遥游》可得闻平?”支遁法师微微一笑, 立刻写出一篇数干字的文章,标出新的义理,词藻华美,使得王羲之披襟解带,读了又读,叹为千古奇文,于是请他住持灵嘉寺,朝夕亲近。

汉传佛教故事,国都名士,山林玄僧

他有个同学叫法虔,精于妙理,出神入化,一日忽然死去。支遁法师听到消息后,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便将琴摔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法虔一去,再无知己,心中之情,郁结不散,看来我也大限将至,时日不多了。”不久他就病倒了。病中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乃成.刚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四月四日.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途经他的坟墓时,不由得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却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经久长存!”他刚说完,见树间有一只鸟展翅飞向高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