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无锡南禅寺

无锡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547—548),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咸亨年间(670—674)改名灵山寺,后毁。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重修,赐名“福圣禅院”,据旧寺记:宋雍熙中(984—987),有僧持钵而来,忽失所在,唯挂锡杖倚壁,寺僧遂构亭驻锡,既而鸠工聚才,造浮图七级,既成,将设伽像于下。有僧梦一人,谓日:毋劳塑工僧伽,泗州有三身在焉,可以求之。僧往,果然。先是,一舟师尝梦有紫衣僧告曰:愿附往无锡南禅寺,既寤,适僧携僧伽像圣,遂载与俱来。至今祀于浮图之下。由是俗称南禅寺,为无锡十大名刹之二。明代号称“江南最胜丛林”,高僧辈出,海内闻名。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无锡后,寺院遭较大破坏,大雄宝殿也被焚毁,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殿堂、僧房,仅剩20.4亩,大小房屋137间,寺大门位于护城河和古运河交汇处,坐北朝南,寺门西边为南门城闸,东边为元朝以前即已建的塔桥(旧称南津桥、渡僧桥)。

寺前石碑坊上有“南禅寺”三字竖额,下有横额“江南最胜丛林”,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邑士龚勉所书。进大门,楣端有“山门”,自石牌坊经山门至天王殿,有甬道数十米,两旁种植法国梧桐及榉、朴、榆、柳、梧桐等树数十棵。天王殿为五开间高屋,中安神座,前弥勒,后韦驮,左右为四大天王像,金碧辉煌,光耀夺目。其东西边房,为上下层,有楼梯可以上下。殿后有大庭院,中为甬道,西南隅辟门,通往河滨(护城河),并有码头可以上下。濒河有两棵大朴树遮荫。甬道西边空地较大,地上不少比较大的朴树、杨树、梧桐外,余地种植蓖麻。庭院后界是垣墙,对甬道辟一圆门,额曰“华藏玄门”。入门又是一个庭院,中仍为甬道,直达大殿基址。西南隅有井,供寺僧饮用,空地种植杨柳、冬青等树。殿基占地纵横八丈许(700平米),条砖铺地,传戒期中,数百人于此习仪跪拜,仍显得宽敞有余。殿基后尚有北屋一幢,计七间,中间设正门,其后为向南大楼一幢亦为七间,两房隔院相向。

千年古刹——无锡南禅寺

大楼之下,中间三间为般若堂,上置“般若堂”横额,两旁有楹联曰:“放般若光,蠲(音捐,免除的意思)除四相;得菩提种,了悟三心。”般若堂在恢复古道场时充作禅堂。般若堂与其相向之屋,左右各筑墙连之,遂分为东、中、西三院,中院构木为天棚,上覆玻璃,戒期中习仪说戒于此。西院充作方丈室,院中有梧桐,高入云际。东院在戒期中为堂师使用。院中有黄杨、枇杷等树。两院皆砌花台,并各有走廊,东廊悬横梆与火点,按时敲击。殿基之东西两序(厢房),各有房屋十间,东序十间由南至北两间为知客寮、三间为客堂、五间为大小厨房。西序十间由南至北两间为阅读经典房,设门两重,题曰“华严禅关”,内有僧,以十锁键之;两间为长生殿;其余六间分别为浴间、仓库,与方丈室相通。般若大楼之东另辟有朝北窗的堂屋五间,内设广禅,有元和(今吴县)清同治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禅堂”两字匾额。其南辟有朝南窗的堂屋五间,作斋堂用,堂前地面宽阔。

大殿基东为夹弄,其北有大小解房,其东有南向寮舍五间,其后为念佛堂,楼上楼下各六间。寮房与念佛堂之间有天井,地势特低。其东墙辟圆门,题曰“普同塔院”,普同塔院外为寺东北隅之别院,有屋三间,曰“涅槃堂”,建化身窑三座,焚缸、焚龛、焚棺各一,分别焚化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于其南建十方四众普同塔四座,排列若八字式,分别藏僧、尼焚化后的骨灰,此种设备是南禅寺之特色,在江浙各丛林中很少见到。

东序之东与大殿殿基之南,两面均有赤红垣墙围绕,构成寺之南园,园之南端,矗立七级浮图,即妙光宝塔。园中种有石榴、枇杷、棕榈、冬青、垂柳、桃、桂等树木及瓜豆蔬菜之类。

般若大楼及念佛堂之北尚有余地,东接普同塔院,西、北、东均有垣墙围绕,为寺之北园,靠北墙为椭圆形放生池,一泓清水,鱼游其中。池上旷土,东仄而西宽,由寺僧广植蔬菜食用。

据元志载:无锡县城有四正门,三偏门:顾桥门为三偏门之一,是为县城垣的外城。南禅寺介于南门与顾桥门之间,按当时的县城格局,南禅寺地处南门城内。明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抵御倭寇,率全城百姓抢修新城,在南门外拆除包括顾桥门在内一段外城,加固南门,从那时开始,南禅寺坐标便从南城内变为南城外。

清宣统年间(1909—1911)高僧治开、卓锡等在寺住持,辛亥革命后治开任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

千年古刹——无锡南禅寺

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成功,无锡县政府为整顿社会治安,利用南禅寺部分僧院僧房,设立平民习艺所,专门收容游荡在县城内外的游民乞丐,强制他们学习工艺,放弃乞讨生涯,以做工养活自己。平民习艺所开创之初购置一批简单工具,由这些平民编制草包、草绳。第一批收容的平民内,包括无锡八怪之一,长年横行于城内大市桥一带敲诈商店的恶丐虎大宝。教授平民习艺是平民习艺所初创时的宗旨,到后来统治者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将持不同政见者关押在平民习艺所内,进行迫害。

自此,南禅寺大部分建筑被平民习艺所占用,僧人们拘于一隅,很多僧人不得不转投别的寺庙,导致南禅寺香火日见冷落。

抗战期间,平民习艺所并不因时局改变而停办,只是将“平民习艺所”改成“游民习艺所”,由大汉奸周淞笙(汉泉,绰号大嘴老鸦)担任所长。周淞笙在抗战前专门为“锡报”的记者跑腿,抗战期间投靠日本人,先在汉奸组织“新民会”任干事,他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办事,得到日本主子的青睐,当上了游民习艺所所长。自“平”民改成“游”民后,收容进去的人已不限于“平”民了,周利用手中的权力诬“平”为“游”,对收容进去的无辜群众,硬说是吸毒犯,或说是危害社会治安的小偷,要强制“戒毒”。对小偷进行洗脑,家属通过关节前去说项要求释放被收容进去的所谓游民,周淞笙便进行敲诈勒索,对达不到目的人,进行私刑拷问。周淞笙对正常收容进去的游民,也是克扣他们的经费,伙食、卫生条件极差。在周任职期间,有好多被收容进的人,死在游民习艺所内,解放后,这个罪大恶极的汉奸,被政府依法严惩。

“七七”事变后,日寇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八·一三”沪战爆发不久,日寇铁蹄迅速践踏无锡,南禅寺和许多工厂、商店、居民住宅一样,也遭炸弹袭击,艺徒逃散,部分殿屋倒塌。民国二十八年(1939),时任中华佛教总会副会长、常州清凉寺静波和尚入主南禅寺后,一面呈请当局发还殿屋,一面延僧入寺,并由邑绅捐资修复山门等,但静波于是年冬即去世。后由当地知名人士出面,邀请本县南方泉长泰寺住持源修和尚出任南禅寺住持,继静波和尚未竞之业,将长泰寺存款银元5000元拿来修理南禅寺,使寺貌焕然一新,寺中常住僧人和勤杂工近百人,年年传戒讲经,香火相当旺盛。

1949年4月无锡解放后,寺院部分空地由公营苏南人民印刷厂建造厂房使用;寺院部分房屋先后为教养院、安老院、心红五金厂、朝阳胶木件厂、市第三橡胶厂等单位使用;部分房屋作为居民住宅。佛像迁徙,僧人转业或他往,也不再有人到南禅寺焚香点烛。

文革前,有关部门曾在南禅寺内创办“小京剧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个别像周国平等参加了京剧团担任主要演员,现还有很多当年参加过南禅寺小京班的学员,活跃在无锡京剧票界。

千年古刹——无锡南禅寺

  南禅寺内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比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的惠山龙光塔早建近600年,塔名由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佶赐名“妙光”,古塔七级八面,楼阁式内木外砖塔,高43.3米,塔基为须弥座,檐角悬挂铜质铎铃,故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的美名,明永乐以来,南禅宝塔列为无锡八景之一。

文章来源:《无锡历史掌故从书——无锡古寺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