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导读:几年前,国内科学类纪录片的创作可能困于“如何讲好抽象的东西”,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讲“科学”故事的方法也日臻成熟。此时,当我们再反观此类纪录片与国外的差异,会发现它缺乏对更抽象问题的聚焦,而这,恰恰是科学的本质。

文 | 青山

自工业革命开始, 科学技术就成为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更成为民族国家硬实力的表现。然而, 不可否认, 科技这把利器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不免会有它悖论性的矛盾, 这便是今天我们的时代面临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诸多问题。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科学探索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而科技类纪录片成为普通大众了解自然与科学, 了解现代工程与技术的最主要的渠道和平台。

工程类纪录片占“半边天”

科学类纪录片, 简而言之就是包含科学知识、阐述科学原理、尊重科学本质的纪录片。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当中,工程类纪录片又占有很大比重。它们往往需要从大型工程的设计开始跟拍, 直至工程结束并且投入使用,拍摄才算完成。

首先,央视纪录频道摄制《超级工程》连续三季在工程类科技纪录片中应属难得的佳作, 它着力展现了中国人近年来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作品气势宏伟, 视听语言不落俗套。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创造:科技的力量》以科技为视角,以全球化的历史视野,立足于科技、考古等多学科最新成果,以实证和复原等科学手段,关注中国的创造发明诞生的过程、细节,以科学的方法解读创造发明的科技神奇和魅力,让科技真正“看得到、摸得到、体验得到”。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汽车百年》两季则将目光聚焦在汽车发展历史中的两个百年,对汽车的变化和将要带来的影响做出全面解读,剖析和描绘汽车与人类生活的未来图景。人文的铺底、故事的点缀,构成了它独特的叙事情境。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而纪录片《大国根基》以六集篇幅系统描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探寻和回答了粮食安全、谁来种地、绿色发展等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话题。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事实上,工程类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基本上是各种没有生命的建筑、车辆、船舶、飞行器, 以及各种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及理论实验,“建造什么”“为什么建造”“怎么建造”成为通篇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说诸如人文、地理、历史文献等类型的纪录片是一篇记叙文的话, 那么工程技术类的纪录片选题则更像一篇说明文, 没有感情和温度, 只有理论、设备、实验和数据在说话。真实、冷静与客观的创作态度, 几乎是这类纪录片原则的严格说明。

从人的故事处变得好看

科学类纪录片不是科普说明文, 也不能做成科普说明文。这样的观念已经在纪录片创作者中达成了共识, 但是几乎所有人在接触到这一类选题的时候, 都不约而同地为同样的困难所困扰, 即如何把复杂的科学理论问题讲清楚?如何让观众看得懂同时还会觉得好看?

“纪录片的感染力来源于事实而非虚构, 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明情节点或者人物弧, 相反的, 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的原始素材中去挖掘它们。我们纪录片中的故事是建立在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安排而非创造性的发明之上的。” 希拉·柯伦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这样说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在我国传统的工程技术类纪录片的创作习惯中, 只见工程不见人、只看成果不记过程、只弘扬精神不挖掘故事等做法, 使得很多创作者以及观众对于此类纪录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情绪, 心理预设认定这样的题材是没人物、没故事、没戏剧冲突的“三无产品”, 不好看也看不懂。

我国科技类纪录片不多,除了之前的工程科学技术类纪录片《超级工程》和环境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我国纪录片制作人很少涉及到科技这一领域。一方面是因为题材难以把握,技术门槛较高,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不易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但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术的进步,不少科学类纪录片也尝试创新。

例如第一部全篇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它虽然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和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但整部纪录片还通过“人”在面对快速变革时期时的状态,让整部纪录片有了温度、情感。

由《杨澜访谈录》制作的十集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为大家展现人工智能这一走进我们生活的“黑科技”,其中既有最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科技展示,也有通过对人工智能历史回溯、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争议、人机关系等的探讨,全视角的展现这一话题的深度和锐度。

在展现形式上,《探寻人工智能》采用了拼贴的叙事和采访剪辑的风格,开篇以图灵的故事为线索,配合大量热门科幻电影为背景,让这个原本冷冰冰的科技类纪录片更符合年轻观众口味,让人工智能从一个原本遥不可及的高端科技变得愈加“接地气儿”。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一些“走进科学式”的纪录片曾被广为诟病, 正是因为其对“讲故事”的误解。曾经有一部讲述“会自燃的女人”的纪录片,在经过各类专家思考的实验和假想后,得出的结论是她人为纵火。这种讲故事方式的“失控”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缺乏有高度的科学类纪录片

遗憾的是,我们梳理完国内的科学类纪录片,却极少发现真正比较纯粹关注“科学”的纪录片。而回顾BBC的经典纪录片,发现它远不止自然主题,它的宇宙系列名头同样响亮。

抛开了显微镜和实验室,BBC用它强大的镜头语言,带领我们走遍全球的自然世界,并将这些旅程与宇宙奇观结合起来——最顶级的科学家,谈着最宏大的物理,却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让孩子一目了然。看完之后,我们才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对生活毫无影响的科学发现,足以令全球科学界发狂,为什么科学家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职业。

包括“Wonders系列”三部——《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和《生命的奇迹》。像第一部《宇宙的奇迹》就探索了最难以琢磨的宇宙——它有137亿年的历史,930亿光年的直径,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有几千亿个恒星……茫茫宇宙,人类从何而来?宇宙又将走向何处?带着这些疑惑,片子把镜头延伸到了地球上最罕见的景观,让我们欣赏壮丽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物理学,逐渐揭开宇宙各种奇迹的神秘面纱。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作为科学类纪录片,它的功能之一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了做好这一点,创作团队不仅需要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市场论证,从互联网、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寻找相关系统的知识,还要通过有趣的讲述,大大提高纪录片的科学性和传播力。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总导演赵石强说,“这个题目难度很高,纪录片的准备时间接近2年,国内的顾问团接近40人,进行了150多场研讨。”

而这部《互联网时代》将科技中的互联网作为主题,用镜头展现互联网对科技创新、人类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的影响,在呈现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领人们思考变化背后的安全危机、隐私问题。它不停留在新事物的表层描述,也在思考新时代背后诸多命题;它不止于纪录,更是带有明确的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是思想启蒙的过程。

要有“化虚为实”的工夫,科学类纪录片更要有“狂想”的勇气

这种在纪录片中的深度思索,无疑带着狂想的味道。

与此同时,古老的修辞手法和日新月异的动画特技手段, 正在帮助纪录片人不断打破创作禁区, 触及到更多更艰深的领域, 把小众的知识变为媒体的故事、大众的常识。这也是国内科学类纪录片创作可以不断扩展的边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