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總是會碰到一些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人。他們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實際上,自己真實的能力卻和和他們宣稱的根本毫不相關。反而是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卻總是表現得非常謙虛,彷彿所有的成績都是別人幫忙的。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說到這裡,你一定腦中已經有了這個人的形象吧。是的,彷彿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這麼一兩個這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聰明無敵、懷才不遇。

我們往往會認為這樣的人是精神有問題,或者是自卑引起的表演式人格。而對於過分謙虛的人,我們總是會認為他們在故意貶低自己,以換來別人對他們的好印象,簡單說來就是:虛偽。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不過對於迷之自信這樣的事,心理學家卻有一項研究證明:我們想的都錯了。真有這樣的人,而且肯定不是精神病。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兩個心理學家通過一個實驗證明,越是能力欠佳的人,越有可能忽視自己的缺點。

他們選了兩組人,一組是專業喜劇演員,一組是乳臭未乾的大學生,讓這兩組人為同樣的一組喜劇表演評級,然後再比較他們的評分和專業喜劇演員的評分,越是接近專業喜劇演員的評分的學生成績越好,差距越大的成績越差,以此類推。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同時,他們還會詢問這些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成績大概出於什麼水平,並給自己做個排名。

實驗的結果你應該能猜到。

是的,那些對喜劇一無所知的大學生中,大部分認為自己的幽默感是高於平均水平的。而且還有個現象很有意思,那就是實際成績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對自己的成績的預測非常準。而成績最為優秀的人,卻認為自己僅比平均水平高一點點。實際成績一塌糊塗的人,卻認為自己的水平僅高於平均。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突然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我們的考試成績也像這個實驗一樣,捉摸不定。有時候我們覺得考試很簡單,很有把握會考出好成績,然後拿到卷子後卻發現成績只在班級平均分裡徘徊。而有時候我們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對自己沒有把握的時候,翻開卷子的一刻,一個9字開頭的數字卻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這也說明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事實,那些學習好的人有時候說自己發揮不好,感覺沒考好的時候,未必是在放煙霧彈,只是他真的對自己的成績沒有很大的把握,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學習不好的人,往往會產生謎一樣的自信,他們才是真正放煙霧彈的。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們把這樣的現象稱為達克效應,那就是: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好的人,錯誤評價自身的原因是不同的。那些沒有能力的人,是因為錯誤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是因為錯誤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是不是有點繞?我來整理一下。所謂達克效應就是:能力強的人容易高估其他人的能力,能力差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簡而言之,那些能力差的人,連評價自己能力的準確性也很差。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一個人只有真正具備某種能力時,才有辦法對自己是否掌握這種能力做出精確的評估。所以那些不具備能力的人,因為不瞭解這個能力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欠缺。

這就能解釋中國古話:一瓶水不響,半瓶水咣噹的含義了。半瓶水並不是故意咣噹,而是真的是控制不住啊。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所以,心理學家們給大家的建議是,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就先想辦法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

現在,你應該明白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為什麼時不時會出現那些謎之自信了吧。不過,你自己也要記住這一點:如果你覺得謎之自信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話,那要注意了,說不定你在別人的眼中,恰恰正滿懷幸福地揮灑著迷之自信呢。

迷之自信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