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耆那教(qí nà jiào ),又稱耆教(英文寫法:Jainia 意為聖人)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創始人稱作大雄,其教徒的總數約400萬人。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興起於公元前6世紀。

耆那教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同時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該教有獨立的信仰和哲學。相傳該教有24祖之說,其中多數無可考證,至第23祖白史婆時,耆那教開始初步形成教團,至第24祖筏馱摩那時(前599年—前527年),耆那教開始正式興起,他早於佛教的始創人釋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

耆那教自稱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相傳原有24位祖師,最早的創始人名勒舍婆,但無可考證。目前有歷史記載的是二十三祖巴溼伐那陀(又譯白史婆)和二十四祖筏馱摩那。後者生於古印度吠舍離一個王族家庭,屬剎帝利種姓,是釋迦牟尼同時代人,佛教稱他為尼乾陀·若提子(意譯離系親子);耆那教徒稱他為大雄(生年不詳 -前475年)。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耆那教的發展歷史: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產生於約公元前8世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馱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a)是由“jin”演變而來,其意為“戰勝慾望的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實際上,正統耆那教只是把大雄當作一系列創始人中的最後一個,在耆那教的創立過程中,有23個已先於他。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恆河流域,公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

公元1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女進入寺院和廟宇,對白衣派的主張均持反對態度,要求僧侶基本上裸體,只有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全裸。這一派主要活動在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從公元8~12世紀,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區由於受到當地統治者的重視與支持而得到發展,如在卡納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分別修建了不少耆那教寺廟,使非暴力思想廣泛傳播。到12世紀後,隨著當時阿富汗軍事力量的入侵和伊斯蘭教的傳入,耆那教徒大批被殺,不少寺廟被焚,致使耆那教遭到很大破壞。

從15世紀中葉至18世紀,耆那教在歷史上出現了多次改革運動。經過多次改革之後耆那教才得以留存到當下。

而且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諸如當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從事農業。在他們看來農夫犁地也會傷害蟲類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的較多,由於他們講究誠實和道德,他們成了印度優秀的商人或著名財團。著名的瓦爾昌德、達爾米亞和賈恩三個財團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耆那教講究

七諦說:即命、非命、漏入、繫縛、制御、寂靜和解脫。認為宇宙萬物由靈魂(命)和非靈魂(非命)組成,靈魂包括能動和不動的兩大類,能動的則根據感覺器官的多少分為六種:一個器官(皮)的,如植物;二個器官(皮、舌)的,如蟲;三個器官(皮、舌、鼻)的,如蟻;四個器官(皮、舌、鼻、眼)的,如蜂;五個器官(皮、舌、鼻、眼、耳)的,如獸;六個器官(皮、舌、鼻、眼、耳、心)的,如人。不動的靈魂存在於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認為動植物和非生物體內均有靈魂存在,不能任意傷害。

在早期耆那教中,第23始祖白史婆最早提出耆那教的教義,即不敬神,反對種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不歧視婦女等。

在筏馱摩那(即大雄)在時,其進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義,耆那教認為:世界是永恆的,而非婆羅門教所說的神創論。世界同時在時空上也是無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變化。一切物質都包含兩種因子,即物質因子和精神因子。也就是說,靈魂和身體的結合,是隨意的,無原因的,由自我決定的。善惡輪迴,反對殺生獻祭。

此外,耆那教也有“三寶”,即正信、正知、正行,還有“五戒”,即不傷生、不誑語、不偷盜、不姦淫、不貪財。耆那教教徒主張苦修,通過苦修來達到精神上的永久解脫。

由於耆那教反對婆羅門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殺生和反宿命論,因而得到了一些王公貴族和平民的支持,但是它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於耆那教徒不事農業和其他行業,因此商業成了耆那教徒的選擇。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世界宗教之《印度特色宗教“耆那教”》

這篇文章是印度特色宗教的第三篇,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自己感興趣的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