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了總長四個小時的會晤。這是兩人間首次正式會晤,也是雙方繼去年G20德國漢堡峰會期間非正式會晤、APEC領導人越南峴港峰會期間“偶遇”後的再度會面。此次會晤是在美俄歐中四方戰略關係發生深刻調整之際進行的,因而倍受矚目。

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

一次重要的戰略溝通

特朗普上臺以來,儘管美俄領導人均對改善兩國關係抱有期待,但受制於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俄干預美國2016年大選事件和敘利亞、烏克蘭危機的發展,這一進程非但沒有啟動,反而陷入螺旋下降循環。美俄在經貿、人權、國際熱點、外交等諸多領域針鋒相對,輪番實施相互制裁、驅逐外交官的行為,彼此關係跌入冷戰結束以來的“冰點”。

2017年7月美國會眾參兩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對俄羅斯、伊朗、朝鮮實施新制裁的法案。8月2日,特朗普不得已簽署該法案。法案除規定針對三國的制裁內容外,還限制了總統解除對俄製裁的權力。至此,特朗普改善對俄關係的努力被“鎖死”。

主持赫爾辛基峰會籌備工作的是以“鷹派”人物著稱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他4月19日在白宮會晤俄羅斯駐美大使安阿納託利·東諾夫時,曾就改善美俄關係提出強硬條件,即俄必須就干預2016年美總統選舉、原俄情報官員在英國“中毒”事件及美在敘利亞局勢和烏克蘭危機等方面的關切做出回應。

赫爾辛基會晤涉及美俄核裁軍、朝鮮核、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危機、俄羅斯向德國供應天然氣、俄干預美國大選、中國等廣泛議題。會晤結束後,特朗普與普京舉行了聯合記者會。特朗普承認美俄關係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糟,但又宣稱情況“自大約4小時前發生了變化”,“我真的相信這一點”。普京則將會晤形容為“坦率”“務實”,可以說是“成功”和“富有成果”的,希望兩國關係走出冷戰和意識形態衝突的過往,合作應對包括維護國際安全、應對地區危機、反恐、打擊跨國犯罪、改善經濟和環境在內的一系列挑戰。兩位總統責成各自安全團隊與對方保持接觸,落實會晤後續工作,並同意建立一個高級別工作組,商討如何開展“商務合作”。

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

特朗普在會晤中與普京就國際原油價格問題進行了協調。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高,美國在啟用原油儲備的邊緣徘徊,高油價與美國與中、歐、加等國貿易戰所導致的輪胎、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效應相迭加,已令美國普通公眾感到不滿,增加了共和黨在11月中期選舉中的壓力。普京在聯合記者會上回應有關提問稱,俄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大國,不會故意抬高國際原油價格,俄美兩國會因這樣增加其他經濟部門的成本。但他又說,“我們都不希望油價大幅下跌,當油價低於一定的價格,原油生產商很難盈利”,“頁岩油產量將受到影響”。

赫爾辛基會晤看起來虛多實少,但畢竟在最高層級上進行了一次戰略性溝通,正式開啟了美俄緩慢修復關係的進程,今後兩國關係存在以點帶面逐漸融冰的可能性。“今天的會晤只是一個長期進程的起點,但我們已經邁出了通往光明未來的第一步”,特朗普說。

美俄關係難獲根本改善

特朗普的樂觀與美國國內的反對聲音形成鮮明反差,喻示未來美俄關係改善進程仍將深受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制約。特朗普拒絕在赫爾辛基就所謂俄干預美國大選事件發起指責,招致國內兩黨一致批評,也進一步暴露了他在涉俄問題上與自己的國安團隊和美情報、司法部門之間的尖銳分歧。就在赫爾辛基會晤前夕,美國“通俄門”調查負責人、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起訴了12名俄情報官員,指控他們涉嫌參與2016年美國大選相關黑客活動。一些美國媒體以“特朗普+普京VS美國”評論赫爾辛基會晤,認為特朗普在普京面前表現出的“軟弱”將使本屆政府和美俄關係陷入更深麻煩。

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特朗普執政依靠的是共和黨精英當中最保守的派別,這個群體恐俄、厭俄情緒深重,“俄羅斯的朋友”屈指可數。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底以來接連出臺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評估報告》明確認為美當前國家安全挑戰已從反恐轉回大國競爭,並且均把俄繼續定位為與中國比肩的“戰略競爭對手”和國際秩序“修正主義國家”,顯示特朗普在與普京交往時更在意的是具體議題上的得失,缺乏從戰略層面推動美俄修好的動機。美俄關係所處的系統性對抗,究其根源是美不願放棄全球霸權地位,俄主張建立多極秩序,雙方無法放下在東歐、中東等地緣戰略緩衝帶上的拉鋸式爭奪,導致在敘利亞、烏克蘭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難有實質性緩解。

美俄仍嚴重缺乏戰略互信,未來改善關係空間有限。但當前的美俄關係畢竟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驅動雙方政策思維的主要還是根深蒂固的地緣戰略競爭意識和戰略安全領域的相互防範心理,並不存在意識形態、經貿等方面的尖銳對立,彼此對抗對現今國際秩序而言更多帶有區域而非全球、個別而非整體的性質,兩國關係將處於“有限對手”的常態。

特朗普對俄態度加劇跨大西洋裂痕

特朗普內心希望改善美俄關係的企圖在6月G7峰會和7月北約峰會期間便已流露出來,當時他呼籲G7考慮重新接納俄羅斯,並取消因兼併克里米亞地區而對莫斯科實施的制裁。這引發美國一些歐洲盟友的擔憂,對俄政策差異成為助推跨大西洋分裂的因素。

歐洲內部對與俄改善關係存在不同聲音。貶低和仇視俄羅斯的心態在歐洲精英層內部長期、廣泛存在。以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始終把俄羅斯視作威脅,力主加強防範和遏制。

為平衡美俄關係僵持帶來的影響,普京正積極運籌“西向外交”,企圖對美國和歐洲“分而治之”。一是在歐洲方向尋找俄式保守主義的同情者---比如奧地利、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匈牙利。二是利用跨大西洋聯盟關係出現罅隙之機,謀求改善與法德關係。歐盟雖追隨美對俄實施經濟和外交制裁,但美退出氣候協議、退出伊朗核協議、對歐洲鋼鋁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以及不斷抬高北約其他國家國防預算佔比要價的作法,都導致美歐盟友夥伴關係體系出現重組趨勢。普京抓住機會,表明俄對法德而言是比特朗普更可靠的夥伴。德國、奧地利、法國、荷蘭等國也在推進“北溪-2”天然氣管線建設,並與美周旋。歐盟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歐洲從俄進口額高達1451億歐元,其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

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6月18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北溪-2"項目是個單純的經濟項目,不存在政治背景

美國對歐俄加強接觸也相當警惕。美方希望歐洲進一步加大對俄製裁,同時威脅對參與“北溪-2”項目的歐洲公司實施懲罰。特朗普更在赫爾辛基會晤前夕的北約峰會上公開指責北約其他國家大量自俄進口天然氣。

美俄中歐四方關係走勢更加複雜微妙

作為牽制、平衡美俄交惡的重要戰略舉措,普京政府過去數年也以更積極的態勢推行“東向政策”,首要發展與中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目前中俄關系處在歷史最好時期。6月上旬中國青島上合峰會前夕,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他們之間的第24次會晤,習近平在向普京頒授中國首枚“友誼勳章”時說,“普京總統是我最好的知心朋友”。

近來中美矛盾不斷升級,特朗普政府已將中國明確為美國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這將驅使中國更加盡全力維護中俄、中歐戰略伙伴關係發展勢頭,並在經貿、能源、軍工等領域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秩序改革完善、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完整性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俄、對歐開拓與協調。7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0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為今後幾年中歐經貿合作規劃了明確路線圖,釋放了中歐共同致力於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支持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信號,還達成在互聯互通平臺建設方面作好落實工作的共識。

各取所需的“普特會”

7月16日,李克強總理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但俄羅斯畢竟綜合國力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程度有限,難以成為中國抵禦美方壓力的全面可依重對象。歐盟雖與美分歧增多,但不會主動擊穿跨大西洋關係的底線,亦將盡量避免在貿易等問題上在美中之間選擇站隊。

而在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儘管中國的挑戰是全局性和多領域的,俄的挑戰是區域性和非綜合性的,但中國的挑戰是漸進性的,而俄的挑戰更加直接和具衝擊性,因此必須同時加以遏制。

可以預料,未來中美俄歐四方之間將呈現更為複雜的四角博弈態勢,部分領域具有“零和”特徵,部分領域又是“正和”關係。在全球化背景下,四方互有需要,彼此存在和平相處、加強合作的主觀需要和客觀條件,不大可能重現冷戰時期那種兩方、三方結盟對付另一方或兩個集團對抗的尖銳局面。

(作者: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北京週報特約撰稿人 安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