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在古代詩詞中,離別詩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我們還記得那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吧,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吧,記得那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吧,還記得那首“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吧,離別詩詞更多的給人以傷感,寫友情,寫悲情,愁悵滿懷,而以豪邁胸懷示人,樂觀曠達感人的就不多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蘇軾的這首詞,他對好友說了些什麼呢?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古潤州

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門外東風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彈鋏為無魚。

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

這首送別詞,寫在蘇軾的友人梅庭老到上黨任學官,蘇軾送別之時,時間在1074年,當時他在杭州做通判,在潤州賑濟災民。《浣溪沙》這個詞牌,在蘇軾以前,只是用來寫景抒懷,而蘇軾卻用來寫臨別贈言,曠達豪邁,可以說開拓了小詞的題材內容。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潤州

門外的東風把春雪吹灑在先生您的衣襟之上,當您登上太行山之時回過頭來眺望一定會望到那遠遠的三吳家鄉。現在您既然做了學官,就不應該計較為什麼被分派到了那艱苦的地方。有道是好男兒志在四方,更何況那上黨地勢險要,歷來就被人稱作是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遠大,原來就以治理天下為己任,現在到了那裡,更應該能施展您的抱負,一展雄才。如果說您覺得沒有被重用,那可能是恰逢太平之時吧,先生有大志有雄才,放在哪裡都能做出一番事業,又何必在意這些呢 。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這首小詞僅六句卻多處用典,寫出不尋常的送別之情,別出心裁,稱得上一首千古名詞。我們再品味一番吧。“門外東風雪灑裾”,點明瞭送別的時間與景象。初春時節,有雪飄零,乍暖還寒時節,有一些清冷,還有一些春雪的美感,在這時有“雪灑裾(衣襟)”,而不言“淚沾衣”,頗具豪爽的氣概。“山頭回望三吳”,由眼前寫到分別後,想象梅庭老別去山西途中,對故園的依依不捨,一去三回頭,這是一種依戀,也似乎有一種兩人的友情在裡面吧。

第三句“不應彈鋏為無魚。”這句用到戰國齊人馮諼的典故,馮諼是孟嘗君食客,曾經嫌不受重視,彈鋏(寶劍)作歌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典出自《戰國策·齊策》)。

這句話更進一步在勸自已的老朋友,上黨地方雖艱苦,但亦不必計較個人待遇,彈鋏使氣,好男兒當有志四方,哪裡都能為國報效,為民做主,願老朋友定能事業有成,志得意滿,可以說語氣顯得尤為誠懇。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蘇軾

下片“上黨從來天下脊”。意謂勿嫌上黨邊遠,其地勢實險要。

杜牧《賀中書門下平澤潞啟》:“上黨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戰國時,張儀以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詩亦云:“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貸嶽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這一句承接上一句,這裡地勢顯要,才能顯出您的才能,有道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勸解先生您就別在意這些了。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太行山

先生元是古之儒”,這是說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也是說不要以學官而自卑。這一句與上句形成對仗,筆力豪邁,足以壯友人行色。最後一句, “時平不用魯連書”。又承接上句,用魯連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勸勉和同情之意。

魯連,戰國的魯仲連,齊人,曾在趙國遊學,當時正值秦國圍攻趙國,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奉秦王為帝,魯仲連力排眾議,使趙國保持了獨立。後來,齊國的大將田單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魯仲連修書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勸說守城燕將,燕將看到書信後,猶豫不定,哭泣三天後自殺。田單收復聊城後,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逃隱到了海上。

這裡蘇軾藉著上黨是趙國舊地,說明當時宋遼早已議和,所以說時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魯連那樣的奇妙計策,也不能現像魯連那樣有用武之地。也就是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遇有同情之心,也是在說和平時期也能後效祖國,施展抱負。

這首詞全詞僅六句,然而寓義曲折深遠,既同情於友人,又勸導他努力工作,他想用自己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友人,出語灑脫卻發自肺腑,真摯動人。

蘇軾一首《浣溪沙》贈別詞,豪邁抒懷,僅六句寫出千古曠達人生

上黨

好了,關於蘇軾和他的《浣溪沙》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吧,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謝謝大家,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