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國企留不住大學生了,即使是給了高薪?

網友一:

1.現代企業用人機制更靈活。用人單位不用牢牢地鎖住員工,員工也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單位,不在一棵樹上吊死。這樣可以讓人才更好地自由流動,這應該是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

2.薪資待遇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無論是央企國企,還是地方國企,行業,地域不一樣,其薪資待遇差異很大。國企的薪酬待遇高低是靠國企本身盈利能力決定的,換句話說,你所在行業的國企盈利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強,相比其它差的國企,你的收入會更高,更能吸引並穩住人才。反之,離開也很正常。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

3.特大型國企層級大多,人際關係較複雜。新入職工作一段時間後,感覺到往向晉升比登天還難,總免不了有畏懼感,覺得在這樣的企業想混出點模樣,路太長啦。

為什麼有些國企留不住大學生了,即使是給了高薪?

網友二:

國企的生態系統和民企、外企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國企除了經濟效益之外,還需要承擔相比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很多國企為了求穩,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裁員,除非觸及紅線(如貪汙)或績效極差。所以,人員就會越積越多,為了控制人員都堆積在金字塔頂端,就不得不設置工作年限等關卡,防止員工集體晉升過快,這就出現了所謂的熬資歷。

關於晉升,在很多國企內部一般採用自然晉升+晉聘的方式。自然晉升就是工作年限和績效達標後自然升一級,更多是看工作年限和資歷。晉聘就是滿足申請條件之後,還需要考試面試PK,PK之後還需要等位置,就好比考了駕照還得等車。

相比更加績效導向的外企和民企,國企晉升更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對大部分員工而言,晉升是需要熬的,速度上比外企和民企慢。而現在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年輕人等不及。

網友三:

一是雖然說國企薪酬總體來說,還是有競爭力的,但是說高薪也不言過其實。在地市以下的國企中,還有在傳統行業的國企中,一線員工薪酬還是很低的。在一線員工中,辭職的還是比較多的。比如,電力操作工,在國企工資2300元,辭職到民企3500元,那麼,辭職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二是國企進行了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實行了勞務派遣制和業務外包制。題主說的人員辭職,可能主要集中在這個用工群體。這個用工制度,說根本不是國企的用工。勞務派遣制是,勞務公司把人派遣到國企工作,與國企沒有人事關係。業務外包,是外包公司承包了業務,人員的關係與國企完全沒有關係。你認為從國企辭職的人,其實只是勞務或外包人員。

三是國企的薪酬制度,確實導致一些本事大的人辭職,但這一部分比例比較小。國企的薪酬制度,天花板效應明顯,這是因為國企的工資總額制度造成的,每年度的工資總額是核定的,基本沒有增量,也沒有彈性,上升空間不大。

為什麼有些國企留不住大學生了,即使是給了高薪?

網友四:

無論央企還是國企,工資都是有限額的。蛋糕就這麼多,所以分到手裡相對固定且不易漲工資。目前我年薪在7萬左右,北京本地。崗位職責細分,一個蘿蔔一個坑,加上國企人員相對穩定,所以論資排輩很明顯,短期內沒有什麼晉升空間。因為看不到晉升空間,所以也就失去目標和動力。這點是最可怕的。

企業文化不知道怎麼概括,大了說就是沒有,往小了說就是局所文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不過相對來講,國企的生存壓力小,所以在基層同事之間的相處還是比較單純的,除非你想往上爬。最主要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條件和原來不一樣了,我們可能更想做我們喜歡、有興趣的事情。和我一起來的同事有一些人幾個月就走了,感覺就是沒有在企業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網友五:

其實高薪的國企,能留得住大學生,留不住的是要做事業的大學生。剛剛畢業,能夠進入國企,是件很厲害的事。有多少家長擠破頭腦想要送孩子進入國企。因為對於他們老一輩來說,進入國企,就有一副鐵飯碗,不用為就業發愁。但現實情況是,現在的大學生即使進入國企,也不一定會留下。

原因是薪酬優勢。我國國有企業有些薪酬還不錯。比如中石油,中車等這樣的企業。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到手工資五六千就不少了。但在國企雖工資待遇好,升職慢,且薪檔很多。你可能地熬上十幾年才能爬上更高的崗位。就算你熬到中高層,薪酬有比不上外企。所以這幾年國企高管跳槽增多,比如銀行高管跳槽到互聯網企業,工資瞬間翻倍。正是因為外部機會誘惑多,很多人才想要跳出國企的“圍城”。

為什麼有些國企留不住大學生了,即使是給了高薪?

網友六:

有些國企領導為了不得罪人,績效評定是輪流坐莊的。這對於那些敬業勤懇完成任務多的員工來說是不公平的。 綜上,高薪的國企能不能留住大學生,這既和個人性格有關,也和國企福利待遇,獎懲機制等有關。

在國企,要想混得好,得會來事兒,有眼力見。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你在單位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要想做到每個人都喜歡你,何況還在職場上,這可能性很小。有些大學生社會經驗少,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自然覺得這是件頭疼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