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化「權力」表達影響師生關係

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教師的體罰、言語暴力等現象受到嚴格限制而減少了。但是,大量事實表明,以隱性權力為基礎的師生關係在日常教學中多有存在。權力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宏觀意義上是指特定主體因某種優勢而擁有的對社會或他人的強制力量、支配力量或潛力。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意味著在一定社會關係裡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按照這種邏輯,教師的權力即指教師在職責範圍內使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力量。在凸顯民主、自主、合作、對話的環境下,教師在某些情境中有意無意地採用隱蔽化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為師生關係惡化埋下了隱患。

教師權力表達的主要途徑

為了研究教師權力的實踐途徑,筆者在小規模問卷調查和日常觀察、研究中發現,教師權力表達有這樣幾種主要途徑。

第一,話語實踐。話語是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基本工具,教師在班級組織、課堂教學及作業佈置中都有體現。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反之,教師的“嘴”中還可能發出不和諧的聲音。在法國哲學家福柯看來,權力有多種運作方式,其中最為明顯且最難識別的就是“話語”,而專業活動、行業規則、科學範式和行動綱領等,都體現著權力的話語形式和構成。話語構成了人類權力實踐的基礎,並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演化為權力的代表。基於這種論斷,教師的話語是傳遞知識、信息和命令的主要手段。

第二,態勢語的示意。態勢語亦稱“體態語言”“人體示意語言”,是教師語言表達的輔助工具,用來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或者間接傳達相應的命令和反應。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師態勢語的傳遞,能夠在無形之中感染教學環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我效能。例如,教師“低頭”可能意味著對學生的觀點、意見不感興趣或持否定態度;“眯著眼”表示不同意、厭惡或發怒;教師嚴肅的表情將會造成學生精神緊張、缺乏安全感。

第三,學習資源的管控。教師在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中需要對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進行分配和管控,因此,在涉及資源分配時很容易出現教師權力的濫用。例如,有些教師純粹出於個人的偏好而出現資源分配不均等有失公正的行為;也有些教師利用手中的教育資源開辦補習班,或對學生加以暗示、誘導,變相牟利。這種資源支配下的表達在更為隱蔽,影響也更加消極。

第四,班級代理人的監視。如福柯所言,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規訓的可能源於有效的觀察和監視機制。教師會從他認為優秀的學生中,選任一批班幹部——班長、課代表、小組長等,代理自己的工作。有些班級代理人假借教師的權威對同學的言行進行控制,在班級內部評價活動中藉助手中權力謀取私利、打擊報復等。

教師權力隱蔽化可能帶來的危害

教師權力隱蔽化實踐可能會引發教師變相的知識灌輸、身體規訓和範式強加等行為,會壓抑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質疑精神,也會引發學生的反抗情緒,不利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建構。

首先,知識的灌輸。教師的體罰、命令等比較容易判斷,教師的隱性權力則依附在一些溫和的言行中。在教學情境中,教師的某些言行舉止貌似合法、文雅,卻有可能在不時地用相對溫和的口吻表達固有的觀點,或將教材中已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客觀上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其次,身體的規訓。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談規範化裁決時提到,在工廠、學校、軍隊等機構中實行一套完整的微觀處罰制度,其中涉及時間如遲到、缺席、中斷,活動中的態度如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熱情,行為如失禮、抗拒,言語如聊天,肉體如不正確的姿勢、不規範的體態、不整潔等多方面。在學校場域中,教師對學生身體的規訓較多。這是因為,教師需要利用相應的管理權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這就必然要對教學時間、空間和班級紀律進行管理,最終的結果會反映在學生的行為上,其中之一就是學生身體的馴順。

再其次,範式的強加。如果說,以上兩種後果是教師權力隱蔽化之後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維度上的實踐結果,那麼還有一種後果就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灌輸,姑且稱為範式的強加。如學生剛發言結束,老師也不問其思路是什麼、基於什麼做出的回答,而是通過“我認為”“我覺得”“答案是”等話語,或搖頭、沉默、撇嘴等動作“柔性地”否定學生,“百家爭鳴”的熱鬧場景背後依然是教師的“一言堂”。這種現象,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教師的負向引導造就了看似一團和氣,實則了無生機的沉悶氣氛。

改進教師的權力表達方式

相較於宏觀意義上的人事權力、行政權力,教師的權力表達具有情境性、微觀性,尤其是有隱蔽化趨勢。面對此類問題,我們應該從被動的監管與積極的引導等方面進行,幫助教師依法用權、合理用權。

其一,放管結合、嚴格監督。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論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經驗。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因此,“放管結合”必不可少,可以通過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家長監督、學生監督、自我監督等多種形式來監督教師的行為。

其二,提升素養、多方引導。教師要不斷增進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認真學習課程與教學理論並深化為自身的教育哲學。本質上而言,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理解是教師把握教育意義的過程,也是其精神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可以表達教師的價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並可以促進教師的個體自由和個性解放。同時,教師應該深刻體會民主、同情、理解的意義,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的反應,在民主、公平的對話中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討的良好氛圍。

其三,通過掌握真理、開放空間、增進協商等方式,積極處理權力場中人與自我的關係等美學式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不和諧行為,塑造健康的師生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