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視角:生活在鋼筋斷層的農村人

Kopu導讀:從農村到城市,不只是一段公路的距離,對於很多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裡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們或為了生存或為了夢想被迫跨入工業文明的城市,遊離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最終活成了城市邊緣化的群體,在高樓大廈下仰望不屬於他們的夢。比中年危機更為可怕的是,現實終將變成融不進的城市,也回不去的鄉村。

Kopu城市視角:生活在鋼筋斷層的農村人

Kopu解讀:苦澀的新生代農民工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大量農民工遷徙來到城市,數百萬的輕壯勞動力奔赴勞動密集型工廠的前線,在初時工業社會創造了堪稱奇蹟的經濟規模,城市產能一高再高,廉價的勞動力,低廉的用工成本,帶來了城市的工業狂歡。

然而40年過去了,城市農民工數量達到3億(Kopu大數據),現如今80後民二代(上一代農民工的子女,隨父母在城市生活)開始漸漸活躍在城市舞臺上,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陸續進入城市打工,當然也包括之前的留守兒童。

但與能吃苦耐勞的民一代不同的是,新生代農民工是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他們絕大多數"根本沒有務農的經歷和經驗。大多不願待在最髒、最累的工作崗位上,不再省吃儉用攢錢往家裡寄,更不會掙夠錢回家蓋房娶媳婦"。新一代農民工不是基於"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展的契機

Kopu城市視角:生活在鋼筋斷層的農村人

新生代農民工產生價值變化的不僅是社會改變,也是階層變化的反映。超高房價,加上高昂的生活成本,大多數接受多年教育卻依然得不到穩定工作,當然也沒有可靠的醫療保障,更別說買房買學區房。。。不僅如此,排外的城市人總是帶著異樣的眼光,身份得不到尊重的新農民工,儘管熟悉每一幢大樓,瞭解每一寸土地,但現實總是會給他們當頭棒喝,城市的過客只能蝸居在城中村的民房裡仰視光明的未來,衣錦還鄉的堅持和缺位的農村生活技能也使他們再也無法回去鄉村。

Kopu解讀:夾層之困何解

未來在哪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第一代民工和新生代民工有著顯著的差異。對大多數第一代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對於新生代民工來說,他們嚮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遠。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從現實角度看,要想定居在城裡,新生代農民工在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等方面還面臨著諸多障礙,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每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還存在許多有形無形的壁壘,還有很多瓶頸等待打破。

破解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公共政策體系,在教育、住房、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方面加大財政投入,讓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共享城市發展帶來的利益。

Kopu城市視角:生活在鋼筋斷層的農村人

同時城市的居民要不斷提升認同與接納程度,莫讓他們遭受冷漠的社會歧視。此外,新生代農民工自己也要量力而行,選準適合發展的地方安居樂業。只有社會給予他們以溫暖和關注,他們才不會在偌大的城市中迷失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