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招聘成詐騙高發地,作爲平台應如何承擔起責任?

又是一年畢業季,對於許多應屆生來說,找工作成了這個夏季的頭等大事。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820萬,再創歷年新高,畢業人數的增多,使原本嚴峻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複雜。

在線招聘成詐騙高發地,作為平臺應如何承擔起責任?

在找工作的方式上,在線投遞簡歷成為了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的首選。

然而,在線招聘並非是一片淨土,頻頻爆出應聘者被騙、錢財損失,嚴重者甚至是生命受到了威脅。去年的李文星事件再次將在線招聘騙局推向了高潮,引發大眾的輿論和譴責,不少在線招聘平臺因審核不嚴成為眾矢之的。

網絡求職陷阱多,花樣百出令人防不勝防

近期速途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Q1在線招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應聘者在使用招聘網站時最在乎的因素就是信息的真實性,然而總是會事與願違,網站信息真真假假,令用戶難以分辨。

我們可以先看下慣用的套路,常見的有需要交崗位保證金、保險費、服裝費、辦卡費等,這也是詐騙最簡單直接的一種方式;還有的需要應聘者去指定醫院體檢,當然對於入職新人體檢算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然而一些騙子玩起了心思,要求在指定醫院體檢然後與醫院分成,最後以各種藉口拒絕錄用,這也是最讓人頭疼的一種,畢竟不少受騙者很難意識到被騙。

當然,隨著打擊力度的增大,詐騙方式也花樣百出,不斷“迭代升級”,如招聘崗位和實際崗位並不符合,或是存在虛實工資的情況,此外,也少不了“包找工作”的培訓,要求學員先貸款培訓,承若在培訓結束後安排工作。隨著花樣的增多,法律上有時也很難界定是否屬於欺詐,這些公司大多遊走於灰色地帶,確實讓人防不勝防。

當然我們也看到,涉案較多的招聘平臺從未因虛假消息受到法律懲罰,甚至在案情較大時配合提供線索,反而被認為“有功”,難道平臺真的監管無力,任由虛假信息氾濫?

加強監管,平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線招聘的本質是解決信息的不對稱,為人才和企業提供快速匹配的通道。然而在現有的商業利益下,多數平臺為了流量和利益,來者不拒,助長了招聘行業的亂象。對於這種亂象,應加強平臺方所承擔的相應責任,真正做到“誰運營、誰負責”,進而對運營的網站起到安全保障義務。

當然,人社部曾經也印發過《關於進一步加強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對招聘活動特別是網絡招聘的監管,然而要想真正遏制在線招聘騙局的發生,僅憑一個《通知》顯然不夠,還有很多方面要做。如加強網絡招聘平臺的違規成本,增加經濟、法制的處罰力度,用巨大的違規成本促使平臺產生監管的動力。此外,相關職能部門也應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而加強監管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