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之圣:范蠡

历史上的春秋末期,周王室名存实亡,大权旁落,诸侯争霸,硝烟四起。同时,英雄辈出,比如管子、孙子等;文化兴盛,成就了“诸子百家”。

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杏坛讲学,著《春秋》,编《论语》,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千古一师,万世师表。然有一人,文不及孔子,武不如孙子,名气甚至还不如他的配角,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就是范蠡。

与范蠡相关的人物,个个大名鼎鼎,人人皆知:“卧薪尝胆”的勾践,“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沉鱼”之美的西施,“一夜白头”的伍子胥等。

还有“兔死狗烹”的成语,太湖内美丽的“蠡湖”。

这些都与范蠡有关,他还有几个称谓:商圣,商人圣祖,儒商鼻祖,文财神,最早的慈善家。

细研范蠡一生,我用现在的词,再给范蠡一个评价:情商之圣。

情商之圣:范蠡

范蠡,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南阳)人,出生在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享年88岁,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高龄。乱世长寿,高人中之高人。

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平时说73岁,是虚岁。

这样看来,二人有共同的时间交集,长达57年。但记载中没有看到两位先圣在行为或者思想上的交集,或许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史学家的推演中,可以找到范蠡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几次见面,无非是范蠡与老子,老子与子贡,如此约等于的事。

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范蠡被尊称为“儒商鼻祖”,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可见春秋末年,虽时势混乱,但儒学深入人心,礼仁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二人或许未有实质的交情,但精神上已是很多相通。

还是回到范蠡。

范蠡出生在楚国,家庭贫困,但是勤奋好学,博学多才,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当时的楚国有“非贵族不得入仕”之约规,政治生态黑暗,范蠡不得志,便放浪形骸,《越绝书》里说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被发佯狂不与于世”。司马迁也说他“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很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时任楚国宛县县令的文种,有政治抱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干一番大事业。他对范蠡早有耳闻,觉得此人不俗,很想请他出山,派小吏前去联系。小吏回来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文种却独具慧眼,不以为然,亲自去找范蠡。两人“抵掌而谈”“终日而语”,成为生死挚友。

公元前511年,25岁的范蠡与文种离开楚国,计划到吴国求取功名。途中,听说吴国已有一文一武两位名臣:伍子胥和孙武,就临时起意,赶往越国。当时的越王勾践,吸纳了范蠡与文种。

从此,也就开启了范蠡精彩的人生。

范蠡从政,是他人生的转折。

他的行为举止放荡不羁,人性率真,颇有道家风范,但他并非颓废,不是悲观主义者,在内心,范蠡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阖闾被击中脚趾,按说也不是什么重伤,可能是毒箭或感染之类,病情加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将死,叮嘱其子夫差,千万别忘了越国的“杀父之仇”。

夫差即位吴王,日夜演练士兵,时刻准备向越国报仇。

越王勾践打算先发制人,一举挫败吴国。范蠡认真研判两国状况,审时度势,认为:“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决不可贸然出战,战则凶多吉少”。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

这也便有了“卧薪尝胆”中的故事。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范蠡自愿跟随勾践同行。

其实,当时伍子胥也在力劝吴王:“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吴王发妇人之仁,罢兵而归。为自己自掘坟墓,伍子胥也为之“殉葬”。

吴王夫差知范蠡之才华,劝范蠡离开勾践,许以高官厚禄。范蠡说:“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头弯道腰下,一副“落水狗”姿态,让人怜悯。

情商之圣:范蠡

卧薪尝胆

二十年后的公元前476年,勾践和范蠡终于暗度陈仓,完成复兴的基础,对吴国发起了进攻。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蒙面自杀。

范蠡以卓越的功绩,成就了政治家、军事家的荣名。

按理讲,这时的范蠡可谓是劳苦功高、炙手可热,被尊为上将军,万千荣耀于一身,极富极贵垂手可得。但智者范蠡可不这样想,他意识到了危机。

他对勾践太了解了,对国王的脾性太掌握了。他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完成复国大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以共患难,绝不可共安乐。

范蠡向吴王提出自己要隐退,勾践当然不同意,那显得我勾践多么无情无义,便极力挽留。勾践许愿说,你要不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并威胁说“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回答说“君行令,臣行意”。

范蠡并不动摇,毅然决然连夜逃走。

范蠡走了,也没忘了告诫自己的朋友文种,要知趣而退。然而文种不听,还做着锦绣前程的美梦。公元前472年,也就是越国胜利不到一年,范蠡离开未有几日的时候,文种就被越王叫到面前:“文种啊,你有克吴七策,我只用其三便打败了吴国,你腹中尚有余者四策,我想让你去地下为先王演练一下。”文种遂自杀。

“兔死狗烹”,后来的朝代屡屡上演、重演,成为千古真理。

离开越国的范蠡,隐形埋名,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chi)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说起来,范蠡从河南到山东沿海,千里迢迢,算是“东漂”一族,或许应当很难扎根。可范蠡轻而易举,并且很快富甲一方,并且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深得百姓爱戴。。

范蠡的贤明能干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便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是金子总会发光。范蠡就是证明。

范蠡做了三年政相,内施仁政,外和友邦,发展农业,训练丁壮,富国强兵,兴齐霸业。“鸱夷子皮”威望剧增,诸侯之间闻名有赞。

但在群臣中,毁誉参半,政敌渐多,佞臣谗言,说范蠡傲视群臣,毁坏典章,自行其事,引起民怨。于是,齐平公开始疏远范蠡。

范蠡觉察到齐平公态度的变化,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便将相印交还,散尽家财,离齐而去。

也有传说,范蠡并没有接受齐平公的聘请,没有做齐相。我的理解,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范蠡的智慧,因为他没有拘泥于此。

一身布衣,几辆牛车,范蠡带着家眷徒儿离开齐国,又踏上了奔波之途。

范蠡选择了一个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山东定陶)落下了脚,自号陶朱公。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经商之宝地。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

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情商之圣:范蠡

范蠡与西施,让我们看到了情感苟且的范蠡。

西施,原名施夷光,越国(现浙江诸暨苎萝村)人,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自古红颜薄命,西施也不例外。

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西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吴王为西施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龙舟大池,建造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筑“响屐廊”,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西施去了哪里?历史演绎出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完美的。

范蠡与西施相识,英雄爱美人,美人爱英雄。为了心爱之人的宏伟事业,西施大义忠君,走进吴国的宫殿。色情间谍“卧底”的任务完成后,西施又回到了爱人的身边。

《越绝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杜娘诗》中也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之说。电视剧《商圣范蠡与西施》演绎了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将范蠡的仁义情怀推向了极致。

他们泛舟胭脂湖、五里湖(现蠡湖),在齐、陶经商,富甲一方,仗义疏财,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情商之圣:范蠡

范蠡与西施

另一个版本,就凄惨而悲壮。

心爱之人西施,为了国家去了吴国。完成任务后,竟被越王作为“不祥之女”装在皮袋里沉溺于江中,“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赵晔《吴越春秋》,鸱夷,就是皮袋子。

范蠡伤心之至,同时也看到了勾践阴暗残酷自私的本性,毅然抛印离越。到了齐国,改名“鸱(chi)夷子皮”,“皮囊里的子皮”这个名字,隐含着范蠡的无限伤痛和恨憾,以纪念自己的爱人,把西施永远装在自己的心里。

说实话,今天阅看这个故事,我还是感觉不到它的精彩,相反感到厌恶。一个年轻女子,糊里糊涂就成了帝王之间争斗的道具,还起名“美人计”,更是可悲可叹。

而范蠡和西施,无论那一个版本,都是范蠡“智慧一生”的硬伤。为了君王之争,将心爱的女人,交付敌国,绝非真男儿所为。

范蠡的这类情商,对勾践,是智谋;对人性,就是卑鄙。

情商之圣:范蠡

老年的范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范蠡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酒后杀人,被判了死刑。

消息传来后,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是拗不过夫人爱子心切,遂决定花钱捞人。

让谁去做这件事呢?范蠡决定让小儿子去。可大儿子认为,这样重要的事情派弟弟去,这个大哥的脸往哪搁?坚持要去,并用自杀来威胁。范蠡没办法,只好同意,但同时范蠡知道二儿子已是凶多吉少。

大儿子到了楚国,就送了千金给权臣庄生。庄生是范蠡的故友,为人清廉,很受楚王的尊重。大儿子奉上了千金,庄生留下,但准备事后归还。

庄生向楚王汇报,说最近夜观天象,扫帚星要来,对楚国的运势不好。楚王很担心,问怎么办?庄生顺势说,可以实行大赦,这样就可以祛灾避邪,楚王同意。

大儿子得到消息,楚王大赦天下了,二弟没事了。便想起要回送给庄生的千金。庄生很生气,他一怒之下就跑去向楚王进言,天下人都可赦,唯独范家老二必须作为坏人的典型杀掉。

楚王震怒,先杀了二儿子,再行大赦。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笑说:“我早就知道老二会被杀,不是老大不爱弟弟,是他性格的原因!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老二被杀情理中,不用难过。”

范蠡当时就是看透了大儿子节俭成性,小儿子不知钱粮维艰,而有些事是不能俭省的,所以才打算派小儿子去,而大儿子一去他便知坏事了。

一个人识人至此,要多少经历、多少智慧啊。

情商,是一个泊来词,又称为情绪智力。

今天,我们穿过二千多年历史的时光隧道,近距离审视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无法不被他杰出的情商所折服。

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演绎了最佳励志故事。

激流勇退 ,揭示“兔死狗烹”的人性劣根。

六十多岁摆脱勾践后,不安于清闲,而是艰苦创业,农业、养殖、晒盐、贸易,无所不能。

“富好行其德”,致富后“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把钱分给贫穷人,成为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慈善家。

范蠡,“情商之圣”当之无愧。

情商之圣:范蠡


选自李赋春文集《边走边说》

作者简介:李赋春 山东有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自1984年开始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三百余篇,获得国家级征文奖三个,省市级十余个。出版文集《在这片热土上》《边走再说》及《旅游心理学》专著,参与主编《儒行天下》等五部人物报告文学集。

情商之圣:范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