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職場將遭遇7級地震,上一次發生在2000年

2025年,職場將遭遇7級地震,上一次發生在2000年

2025年,職場將遭遇7級地震,上一次發生在2000年

懸掛在家中的紅色平安符,隨著一聲巨響,被掩埋土下。

8月8日晚,九寨溝遭遇7級地震;那一晚,我住在成都的酒店裡。第一條關於地震的消息,來自工作群裡的一位臺灣同事,幾分鐘後各大門戶網站的推送才相繼彈出。第二天,這位同事告訴我們,臺灣人對地震的感知不會出錯,順便告訴了我們酒店中哪裡為安全躲避地帶。我也告訴她,在接到她昨夜的信息後,我抱著手機整1個小時,徹底慌了神,不知該幹什麼好。另一位大陸的同事說,她收拾好了揹包,但不知道要等到什麼信號才該開始往樓下跑。在地震到來時,每個人存活的能力並不相同。

兩天後,坐上了回程的飛機,一顆心一邊被身後的四川揪著,一邊也在慢慢恢復著平靜。從四川到北京,飛機2個多小時,我將座椅後背向後靠了些,從包裡掏出一本書,打算隨便翻兩眼打發時間。巧合還是註定,關於災難的話題要在我腦中繼續盤旋一會兒。隨手翻到的書頁上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一年,中國北方某城市中的一個賓館大火,裡面住了很多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然而最後,日本人無一死亡,中國人,死亡人數幾十。

正如我的臺灣同事對地震的敏感程度一樣,日本作為一個地震頻發的島國,防災意識早已深入國民的毛細血管中。日本的連鎖商店裡,有著我們國人聞所未聞的防災用品。比如,專門有一種東西,將高高的櫃子與牆固定好,以免發生地震時,櫃子倒下砸到人。而在日本的普通家庭中,應急食品會在過期前被提前更換,水電應急包也是家中常備。死亡率,一小部分靠災後救助,更大一部分靠的是災前態度。

從9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九寨溝,地震預警從空白到全網覆蓋,災後救援飛機從30年機齡的“黑鷹”直升機到適合高原飛行的新型米-17大型直升機。應對災害的本領,我們可謂一日千里。只要我們想做,我們還可以讓各大超市一夜間上架全部防災用品。可災難意識,非頃刻間能學會。

當我再去成都出差,我說:再遇地震,我該怎麼辦?大家一定會呸!呸!呸!請我少說不吉利的話。而據說日本人出門辦事,提前想想對災害的準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沒有在家中儲備應急包的習慣,更愛在家中懸掛紅色平安符的我們國人,是否準備好了足夠的心態,去應對各種即將到來的災難?而有一場8年後的職場地震,警鐘已在今天敲響。

1 中國歷史上曾遭遇3次職場地震,死傷者無數

中國歷史上第1次職場地震

  • 爆發時間:70年代末80年代初

  • 震級:6級

  • 受災人群:知識青年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人的命運就此改變。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千萬知識青年迴歸故里,卻成了外人。看著大街上私人轎車的奔流,拔地而起的新型住宅,他們無奈,又無助。

中國歷史上第2次職場地震

  • 爆發時間:90年代後期

  • 震級:8級

  • 受災人群:國企工人

改革的春風颳過,國企遭遇改革,從1998年開始。2年間,下崗人數2千多萬。那兩年的記憶延續到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在填寫檔案時,很多孩子會在父母職務那一欄寫上四個字——下崗職工。出生於雙下崗職工家庭,成為了很多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的開頭。那個年代,也有不少人下海經商,劫後輝煌,緩解了整個時代的疼痛,可大時代終究屬於大多數經歷巨震又無能為力的普通人。

中國歷史上第3次職場地震

  • 爆發時間:2000年後

  • 震級:7級

  • 受災人群:標準化作業工人

波爾州立大學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約500萬個工廠的工作崗位蒸發了,其中絕大多數(88%)都是自動化帶來的生產率提升所導致。與此同時,我國四川省內的一家汽車公司,曾經車間裡有2000餘名工人在倒班作業,而即將建成的新廠裡,安裝了435臺機器人,自動化程度達到100%,直接負責生產的工人僅僅需要不到100人。同樣這時候,在越南,一家服裝廠已經在去年投資購買自動化裁剪機,每部機器能夠取代15個工人,現在18個月過去了,僱主方表示用機器比僱人合算多了。

相較於9年前的汶川,這一次,我們跑的快多了。

經歷過3次職場地震,下一次,我們的存活能力又將提升多少?

2 下一次,全員波及,誰能倖免?

中國歷史上第4次職場地震

  • 預計爆發時間:2025年

  • 預估震級:>7級

  • 受災人群:全人類

最危險的敵人,是曾經向我們伸出過援手的朋友。

九寨溝地震發生18分鐘後,中國地震臺網的機器,寫了篇新聞稿,寫作用時25秒。稿件用詞準確,行文流暢,且地形天氣面面俱到,即便專業記者臨陣受命,成品也不過如此。用最快的速度最準確的言辭,將災情通過媒體傳播出去,社會救援力量得以迅速集結到位。

這場戰役中,寫作機器人立了不小的一功。

災情在未來的幾日內得到有效控制。我們挪回一點目光,重新放到了這位當晚的功臣身上。

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被鎖定在阿爾法狗與李世石下棋的那個寒夜,我們死死記住了人類獲勝的結局。再之後,人工智能不定期的跳進我們的視線,但現有的技術模糊了我們對人工智能的理解,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是一臺運算更快的電腦,是能識別更細微像素差異的掃描筆,是一位更善解人意的Siri……但是人工智能真正的野心,是成為人類的替代。

它模仿人類寫出了有血有肉的稿件,可它終究還是個孩子。只會用我們製作好的模板,用25秒完成信息的採集和內容的填充,將稿件點擊提交,算完成了任務。在長夜中,我們安然睡下,它悄悄觀察與分析人類閱讀的喜好,自己又練習寫了一百萬篇有著細微情感差異和措辭區別的稿件。是的,一百萬篇。

行業間仍然封鎖閉塞,除了新聞媒體行業,每個行業內部,都在醞釀一場天地混沌。

幾個週末前,和老同學吃飯,在500強做財務的她說:會計證考試取消了,因為記賬機器人取代了初級財務工作,財務從業者需要調整,甚至是重新尋找價值。

未來的銷售行為,恐怕會在兩位AI機器人之間展開對話,起碼基礎的溝通會是這樣。AI或將包攬諮詢公司裡的數據採集與分析,案例搜索與對比,諸如此類的工作。僅25秒,它驗證了1萬種假設,調整了1萬次參數。基於所有的數據,和對客戶喜好的分析演算,它給出了自己的第一條建議。

曾經的我們試圖將恐懼甩給低級操作工種下的從業者,恐嚇那些倉庫內的貨架管理員,漢堡店裡的端盤服務員。同樣在自我學習與成長的兩個人,最終誰又為誰製作了模板,誰又為誰填寫了內容?

懸掛在家中的紅色平安符,隨著一聲巨響,被掩埋土下。

我們的上空有一個危險探頭,它掃視著身下的宇宙,測試哪一片土地可以侵入。有人輕聲問道:下一個,會是我們嗎?大家呸!呸!呸!請他少說不吉利的話。內心卻忍不住默默禱告,懇請命運眷顧,讓我們的職場和生活依舊。習慣在家中掛紅色平安符,出門佩戴紅色手繩,如何從僥倖心理到勇敢面對,或許是整個民族需要的共同思考。

歷史上的3次職場地震,我們得出了一個最大的結論:前進的時代巨輪,不會給任何倒退的價值讓步。那些上山下鄉的知青,曾經以為家鄉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歸宿,可當他們重新站回到故土之上,發現家鄉已經將擁抱給了那些能幫助其將新大樓拔地而起的人,自己儼然成為了外人,不管你曾經在上山下鄉中有過怎樣的動人故事。改革的春風颳過,所有一蹶不振的靈魂都是無法在新的市場玩法中找到價值的那群人。我們依舊記得,在越南,一家購買了自動化裁剪機的服裝廠僱主說了這樣一句話:用機器比僱人合算多了。

不過,不管人工智能發展到多麼出神入化,它依舊是握在時代前沿裡的寵兒。

每一個領域都在等待一個冰點的突破,之後天地混沌。同樣的收益下,當採用人工智能的成本比僱傭員工要低100萬,相較於新科技和裁員的風險,僱主也許並不願多考慮這個方案。可當數值變為1000萬,1億,10億呢?

未來學家Kurzweil認為,當我們用1000美元購買的電腦產品,能達到人類的計算速度時,人工智能時代將全面到來。而他進一步估算,個人電腦和人腦運算速度匹敵的那一天,發生在2025年。

我們只知大勢將至,卻不知未來已來。

3 地震中的“黃金12秒”

地震發生後,建築物並不會馬上倒塌,一般要間隔12秒的時間,這12秒,有人抓緊逃生,有人跪下祈禱。12秒後,有人活著,有人死去。

距離下一次職場地震,我們仍擁有最後的黃金8年。這8年我們該如何度過?

我們可以抓緊時間昭告,人類的主權不容侵犯。我們可以憂心忡忡的寫下“居安思危”四個大字,懸掛於書房朝堂之上。可不知,

戰役還未打響,我們已經敗了。人工智能聽不懂我們聊的主權,也不會寫下“居安思危”。它只會在一個個漫漫長夜,潛心修煉,迭代進化。人類歷史上輸的最慘的戰役,往往輸給了自己的雜念。

專家說,黃金12秒,每一秒都有自己的意義,幾秒種反應,幾秒鐘推門而出,幾秒鐘找到合適的藏身之處......整個過程每拖慢1秒,都會降低存活的幾率。8年,職場將迎來歷史上震級最高的一場地震,我們或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

如果我們像認真瞭解一個人那樣去了解人工智能,我們會發現人工智能有它的進化路徑,從低級到高級。越難抓到的邏輯,是越難進化到達的高度。它可以輕易從“地震”推導出“痛苦與悲傷”,甚至是一些更精準的詞彙。而女主角給了男主角一巴掌,它和男主角一樣,是一臉懵逼的。它與人類最像的地方是:我們都懂得從簡單的事情入手。抓住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嘗試推導出它將首先佔領的地方。提早將手中的工作內容進行切割,拿出極易被取代的那部分,等它伸手向我們索取時,大大方方送出。

因為我們早已用8年時光,將價值轉移到更安全的一處,甚至是幾處。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人工智能到來之前,工作於己,早已如一口枯井。何不以它的到來為藉口,作出遲遲不願意作出的那一步轉型與突破,藉助洗牌期的混沌,重新抓一手好牌,讓職場煥發出勃勃生機。

回顧上一次的時代變革,或許我們還能找到更多啟發。在互聯網技術面前,多少人捶胸頓足:錯過時代的浪潮之巔,我們又要再等幾年。或許人工智能將為我們再次解開夢想的封印。

去年春天,開發出阿爾法狗的谷歌DeepMind,開始訓練人工智能解讀唇語。如果你有著生生不滅的娛樂八卦精神,能讀懂唇語和眼神的機器人,是你打造勁爆娛樂頭條的得力助手。如果你的夢想是揹著行囊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機器人或許是你最好的旅伴,不但幫你肅清了前方道路上所有語言的障礙,更能陪你躺在沙灘上暢聊這些天的見聞與感悟,聊天結束後25秒,你的博客上傳了最新的一篇遊記,有著最精美的配圖。你背上行囊,繼續前往下一站。還有你的宇宙飛船,你的蓋世神功,或許在8年後都將一一實現。

8年後,一聲巨響,在滾滾濃煙中,有人緊鎖眉頭,有人露出了笑容。


作者:阿寶姐。草根逆襲的職場達人,玩轉跨界的神奇女子。不雞湯,不說教。有乾貨,有溫度。這裡是帶有文藝氣質的職場新青年聚集地。

LinkedIn專欄作者 · 知乎專欄作者 · MBA智庫專欄作者 · 赤兔/千聊/百度等平臺職場講座嘉賓 · 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