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唐代文豪韓愈的家風故事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業精於勤這個成語出自唐代文豪韓愈一篇名為《進學解》的文章。此文是他在擔任國子學博士,即唐代中央大學教授時,對在國子學讀書的學生們所作,表面上的目的,在於督促他們勤奮學習,實際上則在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雖然本意如此,但“業精於勤”這四個字,卻是韓愈家風的真實寫照。這一家風肇始於他的父親,在他手中發揚光大,並傳於後世子孫。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韓愈出生於官宦世家,但到他父親韓仲卿一代,家勢開始衰落。韓仲卿官至六品級別的秘書郎,為官清廉,在韓愈三歲時就匆匆離世而去,沒有留下多少家財,但留下了一股好學的家風。原本韓家歷代先祖,都是以打打殺殺的武將居多,並沒有多少文化方面的傳承。韓仲卿卻是一個例外,曾編纂《曹植文集》十卷,加上他所任秘書郎也是時常與圖書打交道的官職,故而文化素養較高。其長子韓會在他影響下,成年後更是與幾位當世傑出學者並立,有才名於天下,並因此得到官員推薦,踏上了仕途。

雖然韓愈三歲喪父,失去了一位優良的人生導師,但父親所創好學家風卻並未與他擦肩而過。俗話說長兄如父,韓會在父親去世之後,便承擔起了撫養弟弟韓愈的責任。從年齡上來看,韓會也確實堪稱父輩了。韓愈三歲時,韓會已經四十多歲!在這位學識出眾的年長大哥照顧下,韓愈的啟蒙學習並未延誤。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韓愈也頗有自知之明,他深知,像他這樣的孤兒,若不發憤圖強,好好讀書,爭取考一個功名,那麼一旦大哥去世,失去庇護,就必然難有出頭之日,更不要說振興韓家了。故而他學習極為刻苦,七歲開始讀《四書》《五經》,十三歲就能作文。不幸的是,就在他十三歲時,大哥韓會也去世了。從此,長嫂撫養他成長,韓愈則以更加刻苦的態度,繼續他的學業。其間因為躲避叛亂的緣故,長嫂帶著韓愈東奔西逃,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但韓家好學之家風,終究在他的堅持下發揚光大。

十九歲時,韓愈開始了赴京趕考的征程。然而韓愈考了許多年,二十五歲才考上,還沒有官做。按照唐代的人事選拔制度,考上科舉,只是取得一個做官的起碼資格,要真正做官,還要經過人事部門的複試,史稱“銓選”。韓愈多次參加複試,都沒有通過,只能長期以一個落榜生的身份遊蕩,加上長嫂去世,生活一度很窘迫。差不多十年之後,他才被人推薦去做了一個九品芝麻官。

之後雖然又有些曲折,但韓愈憑藉自己越來越響亮的文名,逐漸在大唐官場上有了一席之地。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絕非只是全靠別人的提拔賞識,更多的是在於自己的堅持,才最終有了回報。故而他很注重以此親身體會來教導子孫,如他曾寫下許多家訓詩,用來教導子孫,其中所言多有他自己通過苦學而出人頭地的經歷。

那麼韓愈的子孫後代又學得如何呢?

其子韓昶,是經常出現在韓愈家訓詩中的對象。他讀書也極為刻苦,雖然天資一般,但也在三十歲前考上科舉,比他父親還早幾年踏上仕途,此後一路攀升,最終做到了四品別駕。

比較出色的另一個子孫,則是傳說色彩濃重的韓湘。此人乃是韓愈的侄孫。韓愈幼年時與其父韓老成一同成長於大哥家,感情極深,後來長期分離,自己發達之後,正想再度團聚,卻驚聞韓老成病亡。悲痛之際,韓愈便在一篇名為《祭十二郎文》的文章中,發誓要將韓老成的兒子韓湘教導成才,從此韓湘就和韓昶一起,在韓愈的教導下成長,自然也就接受了韓愈以讀書求功名的理念。

與天資並不怎麼樣的韓昶不同,韓湘算得上是少年神童,甚至還要強過當年的韓愈不少,故而韓愈對其極為重視,傾力教導。但其科舉之路並不順利,三十歲才考上,其在考試路上屢敗屢戰,即便在考上之後,也是懷著前途難測的忐忑心情。但他在韓愈的家教精神指引下,始終不放棄,最終靠真才實學,做到了大理寺丞。

(選自《新湘評論》)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本週熱文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