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休三天」願望雖好難實現:先把雙休制的普及上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並且迅速登上各大媒體熱搜榜。

“一週休三天”願望雖好難實現:先把雙休制的普及上

其實在中國人的法定雙休日並沒有實施很多年,截止到今年,也不過只有20多年。甚至在長達千年的封建時代,法定的定期休息勞動人民無法享用的。

中國古代的作息制度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普通農民基本上就是春種秋收時忙,冬日農閒。故而有三餘之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意思就是冬天、夜晚以及陰雨天都是不用工作的。

能有固定休息日的,那得是公職人員。史書記載從漢代開始“五日一休沐”,如《漢書·萬石君傳》載:“每5日洗沐歸謁親”。唐代永徽三年,朝廷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此即“旬休”。初唐著名詩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閣序》中有“十旬休假,勝友如雲”,意思就是休假之時聚會宴客。宋代承襲了唐代的休假制度,保持“旬休”。

元朝取消旬休制度,明朝建立之後,開始承襲元朝制度,後又改為冬至新年和元宵放假,日常並沒有休息日,清朝承襲明朝放假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前。

洋務運動後有了“禮拜天”

星期制最早是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後來被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作為法令頒佈,逐漸被歐洲主流國家接受並實行。洋務運動之後,西學東漸,中國也引入了星期制度。

1902年8月清政府頒佈的第一個新學制章程《欽定學堂章程》在中學堂和高等學堂的章程裡就明確規定了星期放假制度。隨後清政府的新設機構和進行官改革的官署也相繼開始執行星期休假制度,星期在人們的生活中代替了“旬、朔(初一)、望(十五)”成為作息制度,也成為界定時間的一個單位。

到了民國,年節制度作為改朝換代的象徵,政府改行陽曆 (即西曆),而年節則二歷並用。按照陽曆設定了一批具有政治意義的新節,如:陽曆元旦、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等。禮拜天休息就推廣到了政府機關、工廠、醫院,還加強了對循環休假的統一。但是由於清末至民國這一段時期,中國戰事不斷,休假制度沒能夠雖然逐漸與西方國家接軌,但具體實施情況並不理想。

新中國成立後,勞動部在《關於我國職員工作時間休息時間條例》中非常明確地說明:“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6天休息1天、以及每年有22個工作日休假”。也就是說,國人每週需要工作48個小時,有帶薪休假權益。每年還規定了幾個公休假日,對職工的探親假也開始逐步制定相關規定。中國的休假制度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義的全國統一。但是由於政治運動、用工緊張、經濟建設壓力等多種原因,這些條例實施得並不好。尤其是“文革”期間,中國廣大勞動者的休假權利基本讓位於群眾性的政治運動了。

“一週休三天”願望雖好難實現:先把雙休制的普及上

雙休日工作制是如何開始實施的?

世界上最早提出五天工作制的人是美國汽車商亨利福特。早在1926年,他就在他的汽車公司裡實行了每週五天工作制。他認為,假如工人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就可以花費更多的錢,這對經濟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美國人買東西的錢不多,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不多,這又導致了工作時間減少,從而推動了每週五天工作制的實施。在此情況下,美國通過了一週工作40小時的新勞動法規,從而將每週五天工作制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每週五天工作制在美國建立和普及以後,世界上一批發達國家也相繼採用。

而我國實行雙休制要到上世紀90年代。1992年,勞動部瞭解到世界主要國家實行的都是一週40小時工時制,加快了改革方案。1995年5月1日,新修改的《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開始施行,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第三條、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延長職工工作時間。……第七條、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統一的工作時間,星期六和星期日為週休息日。……第九條本規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5月1日施行有困難的企業、事業單位,可以適當延期;但是,事業單位最遲應當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企業最遲應當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1994年《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1995年修改)

這意味著國人終於開始“做五休二”,正式享受雙休日福利待遇,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145個實行5天工作制的國家。

“一週休三天”願望雖好難實現:先把雙休制的普及上

北京完全享受休假制度的群體僅佔34.2%

日前,中央電視臺、國家統計局等聯合發起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結果中曾顯示:

除去工作和睡覺,2017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為2.27小時,較三年前(2.55小時)有所減少;其中,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閒時間更少,分別是1.94、2.04、2.14和2.25小時;相比而言,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國民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約為5小時,是中國人的兩倍。

據調查,2016年,北京市居民有業群體週休制度、法定節假日製度、帶薪休假制度完全落實率分別達到79.2%、59.2%、62.9%,三類休假制度能完全享受的群體僅佔34.2%。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員工休假情況很可能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其他地方,單休和法定節假日加班更普遍,帶薪休假更沒有保障。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研究員估計,中國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2200個小時,這一數字遠高於美國(每年1790小時)、德國(1371小時),甚至日本(1719小時)。

“一週三休”在其他國家的推廣情況

休假全球領先的法國,通過一系列的工人運動,法國成為世界上節假日最多的國家之一,雙休日、帶薪長假、法定節假日再加上其他假日,法國人每年大約有150天不用工作。

“做四休三”也同樣在許多發達國家實行,例如:2008年7月4日新華社曾報道過,美國猶他州成為首個對大多數州政府僱員強制實行每週四天工作制的州,以節約資金、能源和其他資源。時任猶他州州長、共和黨人喬恩·亨茨曼說,四天工作制適用於約 1.7 萬名州政府僱員,佔州政府僱員總數的80%,公立大學、州法院系統、監獄及其他關鍵服務部門例外。

其實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已經在逐步推廣“一週三休”的工作制度。但是這個制度,非但沒有讓日本民眾歡呼雀躍,反而不接受這“一番好意”。有日本學生接受採訪時曾說道“與其每天工作10個小時,連軸轉之後再休息三天,還不如每天定點按時下班,享受下班之後的休息時間。”

“一週休三天”願望雖好難實現:先把雙休制的普及上

各國工作時間與效率表

總體來說,提議提倡增長休息時間,讓人們從繁重的社會勞動中脫離出來,更多的享受休閒和自由是一種進步。但在雙休日實施情況還差強人意的當下,提倡“做四休三”,不如把更多的關注點落在雙休制的普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