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今年,54歲的馬福龍精神多了,臉上神采奕奕,與人聊天總是樂呵呵的,臉上掛滿了自信的笑容。

過去,馬福龍可不是這樣,整天坐在家裡,陰沉著臉,悶悶不樂,總感覺村民看他的眼神都和看其他人不一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馬福龍失去了自信,這還要從12年前的一場車禍說起。

12年前,馬福龍在村裡也算是很有威望,很有能力的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也掙了不少錢,但是一次意外車禍,馬福龍雙腿粉碎,最後無奈,只能從大腿根截肢。

馬福龍喪失了勞動能力,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家裡人用車輪胎做了個坐墊,馬福龍只能坐在墊上用雙手滑行。曾經很要強的馬福龍,面對這樣的打擊,心裡別提有多難受。

“那時候感覺掉入了痛苦的深淵,有時候連門都不敢出,出門後遇到村民,總感覺村民看我的眼神不一樣,和村裡的小孩子交流,我都要仰視,總覺得比別人低一等。”馬福龍回憶著曾經痛苦的日子。

如今,馬福龍重新找回了自信,“我覺得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一樣,他們能幹的事情我也能幹,我也能靠本事養活我自己。”

馬福龍觀念能有這樣的轉變,多虧了扶貧駐村工作隊和聯點幫扶單位省西川監獄。馬福龍所在村是化隆回族自治縣拉巴鎮本康溝村,村子屬於重點貧困村,全村112戶447人,其中,精準扶貧戶32戶112人。本康溝村地處腦,村民經濟來源基本依靠傳統種養殖和外出務工。

村裡青壯年外出務工,因此村裡留守老人多、婦女多、兒童多。2016年,西川監獄為本康溝村捐贈了42臺縫紉機,並將村裡黨員活動室改為服裝加工車間,協調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達成合作,讓村裡的服裝加工車間成為公司服裝生產基地。

“公司+農民工+小車間”的生產經營模式很快得到了村裡留守勞動力的青睞,公司對外接訂單,提供原材料及銷售,村裡車間按訂單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村民們實現了農忙顧家和農閒賺錢兩不誤。

聽說村裡有這樣的好事,馬福龍就和老伴報了名,帶薪參加了公司的培訓,培訓40天后,馬福龍和老伴正式上崗。每天,在服裝加工車間,馬福龍坐在凳子上縫衣服和褲子的邊角,老伴在縫紉機上縫衣服。

“老伴在這裡縫衣服,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每個月有600多元的收入,雖然錢少,但是我們知足,在這裡我找到了自信。”馬福龍笑著說。

雖然,馬福龍在服裝加工車間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對於馬福龍來說,在這裡找回了自信,別人對自己的正視是他最大的收穫。

馬福龍一家三口,家中的3畝(0.2公頃)耕地足夠一家人一年的糧食,家裡還是低保戶,一年的低保金每人3950元,馬福龍一級殘疾,每年還有5000多元的補助,一年將近1萬多元,足夠馬福龍吃穿用度。

但是馬福龍和老伴依然選擇在服裝加工廠打工,兒子在工地上幹活,用馬福龍的話說,“在這裡幹活,不僅能找回曾經失去的自信,更能如期走上小康路。”

如今,村裡服裝加工車間規模壯大,省市縣的幫扶下,投資210.5萬元,村裡的服裝加工車間改建成了服裝加工廠,佔地面積達到了400平米,像馬福龍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在這裡打工,他們大到60多歲,小到剛結婚的小媳婦,在這裡,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縫出了一件件民族服飾,縫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