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韬光养晦: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韬光养晦: 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胡立根

「中国智慧」韬光养晦: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韬光养晦,意思是掩藏锋芒,低调内敛,隐忍待时,潜心修养。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修养。语出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原典阅读】

韬晦术·隐晦卷一①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注释:①《韬晦术》,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正德年间状元,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年轻时为官,险酿杀身之祸,后潜心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著成《韬晦术》流传后世。

「中国智慧」韬光养晦: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文化讲坛】

韬晦的故事实在太多

韩非子讲过一个“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楚穆王逝世之后,其子熊旅即位,称为楚庄王。庄王即位后,日夜笙歌,纵情享乐,不问政事,每当大臣汇报政事,几乎一律回绝,任凭大臣办理。主政三年,浑浑噩噩,没有任何作为,仅仅发出一道政令:“有敢于进谏者,杀无赦。” 完完全全一个昏君。甚至发生叛乱,被人挟持逃跑,幸得当地守将杀掉挟持者才得以逃回重新亲政。即便逢此大难,也似仍无悔改。

大夫伍举(伍子胥祖父),觉得这样实在太不像话,便冒死进谏,可进去一看,庄王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歌吹鼓乐,玩兴正浓。见伍举进谏,极不高兴道:“我不是有令,进谏者斩吗?怎么还敢进谏?”伍举情急生智,说,“我并非前来进谏,只是有个谜语想让大王猜猜,以供一乐。”庄王一听有乐子,便说不妨说说看。伍举说,“南边土丘有只鸟,在那里一停三年,不飞不鸣,默然无声,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名字。请问这是只什么鸟?”

庄王沉默了一会说,那只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然后说,你下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不到20岁,国内矛盾重重,形势复杂,一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俯视耽耽,庄王羽翼未丰,处境危险,只能以弱示人,暗中观察,等他对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便重用伍举等忠直之臣,大刀阔斧,兴利除弊,扩张势力,重视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最终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是典型的韬光养晦。

中国历史上,韬晦的例子实在太多,且个个经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能报灭国之仇。

汉高祖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却不入秦宫,而是“籍吏民,封府库”以待项羽;被封汉王,进汉中,烧栈道,以示永不回归,终于麻痹项羽,夺得天下。

萧何眼见功臣诛灭殆尽,便不断作践自己,故意腐败堕落,败坏名声,最终得以自保。

三国时刘备种菜灌园,装糊涂,卖老实,终于躲过精明的曹操。

朱元璋采纳学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

在国际关系上,汉朝早期的和亲政策和唐代初期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都是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多重意蕴

读完上述例子可能会产生一个误解,似乎韬光养晦就是耍弄权术,玩弄阴谋,中性点说,就是一种策略或计谋。的确,韬光养晦有策略与计谋的因素,但又绝不仅仅是策略或计谋。

“韬光养晦”简称“韬晦”。韬光养晦的四字成语虽然晚出,但“韬光”和“养晦”却分别很早就出现了。

“养晦”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韬,是盛弓剑的皮套。“韬光”就是将弓剑藏入套中,收敛光芒,使不外漏。

“韬光”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太子萧统的《靖节先生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晋书·皇甫谧传》中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北齐刘昼著《刘子新论》,其中第四章就叫《韬光》,里面说:“能韬隐其质,故致全性也。”“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是清代思想家郑观应启蒙在其《盛世危言·自序》中第一次将“韬光”“养晦”组合成四字短语:“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从上述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韬光养晦,应有三重含义:一是藏,退隐以自保。如萧统说陶渊明的退隐,刘昼《刘子新论》主要是这个意思。二是待时而动,忍辱负重。《诗经》颂扬周武王就是这重意思。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将以有为”。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守将张巡部下南霁云城陷被俘,守将张巡高声呼喊南霁云:“南八(即南霁云),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要他千万不能屈服,这时南霁云笑着说:“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我本来打算忍辱负重,既然您说不可屈服,我怎么敢忍辱偷生。后来,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也用到了这句话,“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三是养,自我修养,修身养性,注重内涵发展。郑观应的韬光养晦就应该是这重意思。他说自己年老才庸,说要韬光养晦,当然不是用计谋以自保之类,更不是玩阴谋以图东山再起之类,而应该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的意思。

在韬光养晦的三重意思中,藏是迫不得已,是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的策略,待时而动是目的,而“养”才应该是核心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提到“韬光养晦”可能更多侧重在藏,或忍辱负重,其实我们更应看到其重“养”的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

中国文化,本质上不是一种阴谋文化,它是一种智慧,恰恰在“韬光养晦”上,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双重智慧,一是策略,这是表层智慧,二是涵养,内养,这才是根本智慧。

中国文化不属于技术性文化,而是一种策略性文化。韬光养晦就是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就是一种应对恶劣境遇的一种策略,就是一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求喘息,求生存,求发展,最终反败为胜的策略。也是一种强者、胜者戒骄戒躁、自我警惕的策略。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思想。

这种策略在周易里就表现出来了。你看周易的首卦《乾卦》,七条爻辞,有四条指向韬光养晦:“初九:潜龙,勿用。”初生之时,羽翼未丰,切勿张扬,要潜伏待时。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勤勉的意思;“惕若”,谨慎小心的样子。整日谨慎小心,当然就不可能那么张扬,就是韬光;终日勤勉,就是养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是“或跃或在渊”的省略说法,是在提醒要适时进退,该进则进,看准时机;该退则退,不可冒进。“上九:亢龙,有悔。”处在极高处,锋芒太露,那很危险。整个乾卦,描写的就是中国龙韬光养晦终至于能“飞龙在天”、大展宏图的过程,而其重点、其主体,不在大展宏图,而在韬光养晦。

不仅乾卦,第二卦坤卦也有这样的意思。坤卦第一爻:“履霜,坚冰至。”已经踩着霜了,紧接着将是冰封大地,严寒逼人,该怎么办,不是不言而喻了么?坤卦第四爻:“括囊,无咎,无誉。”赶快扎进口袋吧,那样虽然没有美誉,也不至于有灾祸。也是要韬光养晦。所以在第三爻,它说:“含章可贞。”含蕴文采,占问是吉利的。培育了美德,含而不露,所以吉利。

六十四卦中,还专门有一卦叫“明夷”。其卦象是代表大地的坤卦在上,而代表太阳的离卦在下,象征着太阳没入大地,光明受到遮蔽,处境艰难。易传《彖辞》解说道:“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在内具有文明之德,对外表现得很柔顺,以这样的策略去承受大难,周文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当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他没逞匹夫之勇,盲目抗衡,而是心怀文明之德,表面柔顺承受,终于安全逃回西岐,敬德保民,发展生产,使得各路诸侯纷纷归顺,为其子周武王灭纣、建立大周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彖辞》明确指出要“晦其明也”,就是隐藏智慧。易经的《象辞》说:“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提醒君子从明夷卦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治理民众时,表面隐藏不露,内心却要明察秋毫。就是君子要善于隐忍,收敛锋芒,待机而动。

周易是十分重视韬光养晦的。我们在《达观圆融》一章中曾指出,整部易经表现的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深深的隐忧,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忧患文化,就是在研究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恶劣的处境,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求喘息、求生存、求发展,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反对冒进,重视韬晦的。

老子贵柔,他有个重要的观点叫“和光同尘”。《老子》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几乎完全重复:"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堵塞嗜欲之门,锉钝自身锋锐,消解内心纷扰,收敛自我光芒,混同尘世。他认为这就是与浑然齐同的奇妙境界。这不就是大自然生存竞争中动植物的保护色么?可见“和光同尘”几乎是韬光养晦的同义语。老子全篇充满着这样的思想:“曲则全,枉则直”,典型的委曲求全;“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他认为踮脚尖站不稳,迈大步走不远,于是反对自我表现、自我夸耀,反对争先恐后。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于是提倡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有趣的是佛教也提出了“和光同尘”,《摩诃止观》道:“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大般涅槃经》提出“与共和光不同其尘”,是说菩萨为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而隐藏本身的智慧德性,与污浊如尘埃的众生一起,出现于人世,虽然与众生和合齐同,却又能保持自身智慧德性,就是“‘入’污泥而不染”。

孔子明确反对逞匹夫之勇,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当然,兵家更是如此。《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认为,“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无形,就是完全隐藏自我。

明代状元杨慎,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年轻时为官,刚直气盛,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来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所著《韬晦术》对后世影响颇大。书中说:“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中国民间有枪打出头鸟之说,成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菜根谭中有“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名言,李嘉诚有“树大招风,低调做人”的家训。

可以说,韬光养晦的策略,是一种基于忧患意识的策略,体现了中国文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贵柔坚韧、低调谦逊的特点,它兆示着一种沉着的存在,一种老练的智慧。

当然,真正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还是要以中和为标准,明代礼部尚书徐学谟说,“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过分韬晦,就是奸谋了。

「中国智慧」韬光养晦: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韬晦的本质是内涵式发展

“韬光养晦”所表现出的中国智慧,从表层看是一种生存自保的策略,从深层看,更是一种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思想。 “韬光养晦”的核心是指向“养”的。从字面上讲,“韬光养晦”是韬其光而养于晦,就是潜心修养,默默发展,强大自我。

前举《乾卦》对龙的韬光养晦的描绘,其表现虽然是“潜”,潜龙勿用,或跃在渊,潜在那里,实际上是在“养”,所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在坤卦里,强调的是“含章可贞”,只有内蕴文采,才是吉利的。

易经中有《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因为谦逊,所以亨通,所以君子是有好结果的。而象传在解释谦卦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就是强调以谦卑的态度来自我修养。

养, 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重视自我的修养,重视内在的修为,重视内涵式发展,这才是韬光养晦的关键,也是中国智慧的根本。

当我们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含有这样的意思了。本书所列52个文化观念,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仁者爱人、明心见性、家国情怀、内圣外王、礼乐治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孝悌忠信、慎思明辨、民胞物与、独善兼济、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有容乃大、达观圆融、刚柔并济、博观约取、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等等,都是指向一个“养”字。中国文化是贵柔、贵和、贵静、贵虚,是非进攻性文化,是退养性文化,谦逊型文化,是重内涵发展的文化,是重根的文化,而这“根”,就是所谓道。而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道,却恰恰是个若有若无、虚虚实实的“韬光养晦”者。

儒道佛三家,都是关于“养”的学问,而这“养”重点又都指向心,于是就有了集三家之大成的“心学”。从明代起,中国皇宫,就有了“养心殿”。

中国艺术一开始还比较重视外在的艺术技巧,重视工匠精神,但从南北朝开始尤其到赵宋王朝,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就特别重视艺术家内在的文化修养了,中国艺术走上了重素养而轻技艺,重意蕴而轻工巧的道路。中医则重养轻治,所谓上医治未病,讲究培元固本,培正养气,修身养性。中国武学讲究内外兼修,重神轻形,重道轻技。中国学术讲究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乃至述而不作。

中国文化鄙视张扬炒作,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重视的是潜心酿好酒,无需打广告。就像荀子在《劝学》中说的:“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或者如刘禹锡说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潜心自修,积善成德,是金子总会放光。

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也是含蓄温婉的,传统的笑是“巧笑”;传统的爱情表达是“脉脉传情”。

中国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西方人钟情钻石、红蓝宝石,钻石之类,有硬度而缺韧性,闪亮耀眼而缺温润,显示的是刚硬张扬的个性。东方之玉,则是润泽而不耀眼、坚韧而不张扬。玉,正是韬晦的典型。宋代诗人刘过就曾以《韬玉》为题这样描写玉:“至宝不自献,韬藏亦英华。馀香被草木,秀擢幽岩花。”

「中国智慧」韬光养晦:着眼长远的战略与内涵式发展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