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圖文:高育鵬

嘎嗚兒,嘎嗚兒,一溜溜,

家家屋裡炒豆豆。

你一碗,我一碗,

把你憋死,我不管。

兒歌裡的“嘎嗚兒”,似“雁兒”、“鴿兒”飛翔在天上的叫聲,才不似“雀兒”亂哄哄一起飛,嘰嘰喳喳的小聲氣。這麼些年,每到六月六,耳畔唱響這首民謠,揮之不去。

歲月是向前奔跑的車,兒時是吱吱呀呀的架子車,少時是突突噠噠的拖拉機,青年是嗚嗚轟轟的汽車,壯年是鐵軌上克里克的火車,迅速地行駛過驛路風景的人生旅程,忽然覺得,拋棄到舊旮旯裡的艱苦年少時,歷久彌新。六月六炒豆豆的傳統故事,從古代活到現在,從簡樸升級到奢華,依然在煥發著傳統文化的深遠博大。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當現代味和過去式交融的時候,我仍然懷念過去,肯定過去的時光,曾經留下炒豆豆的興奮與快樂,終生難忘。如果要真實體驗它, 除非回到農村去,回到缺吃少穿的年代,回到母親慈愛的身邊,才能有抑不住的興奮,耍不盡的快樂。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回憶從鄉村的土疙瘩開始。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將人裝在土胚子裡,怎麼洗都有泥條垢甲。呱呱墜地的嬰兒,生在了農村,睜開眼看見黃天土地的樣子,絲毫沒有怨天悲人的情緒,反而找到了許多快樂的童年。房是土牆,路是土路,田是土地,到處是土。天旱少雨,路面上塵土飛揚。連陰雨澇,泥水橫流。下地勞動,面朝黃土背朝天。天然形成了,上土牆,掏鳥窩,跳高崖(lai),鑽麥垛,遛泥腳,摔泥甕的玩耍樂趣。可是貧困在農村是胎裡的症,生在農村的人,先天不足,生命力頑強,他們勤勞地改造土地,結出缺吃少穿的苦果。身在其中的孩兒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城市和高級的生活,倒不覺得苦。甚至覺得比起父輩講起民國十八年遭年饉,大躍進吃大鍋飯,肚子餓吃玉米芯芯饃,要幸福自豪很多。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母親是家裡的軸心兒。小時候從外面玩餓了才回來,踏進門坎第一件事喊娘,問饃在那裡?饃籠籠掛在高處,怕老鼠糟蹋,也怕孩子吃著沒夠,給當家做活的父親不留下口糧。哭喊著要一個,掰半個高興地打發走,也算好事。說碎娃記吃不記打,那是肚子餓。說逢年過節,過碎娃,那是真能改善些生活。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炒豆豆,用麥面,一般家裡,很難大方地擀麵餅,微烙發硬,再切小方塊或菱形文火慢焙。饃豆豆金貴,碎娃不能多裝,放不開肚皮吃,吃的時候小嘴慢口,或著顯擺弄個拋物線的弧形,再用嘴愛惜地接住,咯嘣咯嘣嚼出聲來嚥了。多數家庭,舀兩碗玉米,一碗沙子,均勻炒熟晾涼,用篩子篩去細沙,金黃酥脆的玉米蛋兒也是可口的美味。有人炒毛豆,也用沙子,豆子熟了嘎嘣脆香。後來日子過的好了,女人們心靈手巧,將饃豆豆佐以雞蛋、花椒葉、五香粉等,炒出來更加香美的滋味。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豆豆炒熟以後,孩子們蹦蹦跳跳回家,用手掬著往口袋裡裝,裝飽了就出去耍,顯豁咯嘣酥脆的滿足。不像其他節日,紀念先輩賢烈,敬獻老天神佛,期待神靈聞聞氣味之後,再由孫子們嚐嚐味道。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入伏的天氣最熱,有了豆豆裝在口袋裡當乾糧,孩子出門耍的最遠,不必擔心午飯時肚子裡餓的叫咕咕。村子離渭河岸十里地,三五個娃,楸猴兒在拉沙子的拖拉機後梆箱上,塵土大了鼻眼嗆了跳下來。渭河岸是個神秘的地方,樹蔭圍著水塘子,槐樹連成一片子,逮青蛙、折樹股為所欲為,耍累了才知道回。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六月六要剪花花繩,端午節那天繫上去,戴了一個月,栓著安全庇護。今天剪掉,釋放小胳膊腿的禁錮,不能亂扔,扔在房頂,扔在河裡,讓鎖住瘟疫疾病的五彩絲線,離人們遠去。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這一天,大紅天氣,農村講究曬伏,把櫃子裡積攢的被褥衣物拿出來曬一曬,防止蟲蛀黴變。新進門兩三年的媳婦,將五顏六色的嫁妝,晾曬出來,捧在繩上,非常壯觀,顯示豐厚富裕,日子紅火。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記憶裡有一種響,叫錘布聲,叮叮噹噹,此起彼伏,瀰漫了村子的上空。六月六這個能曬的日子,女人把織好的布匹,用木棒槌錘綿軟錘平整,也把舊皺的衣料,拿出來錘打平軟,再撐起來利用好天氣曬著,不等太陽落山,便收進包袱,放入木櫃裡。過去沒有熨斗,女人們想出了辦法,催男人們旋木做成棒槌,鑿石做成厚重的錘布石,解決了實際需求,織造了鄉村生活的甜美片段。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十里鄉俗不同,六月六里興平人不當“姑姑節”過。這裡默守著四時八節的走親習俗,夏時“看忙罷”已經略微提前,不固定在某一日。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老年婆也講不出來,在六月六緣何要炒豆豆吃。亦不必追問其中的細枝末節,過多的講究,反而會壓制胃口裡萌發的慾望。若跟外地人提起來,還要細說炒“饃蛋蛋”、“饃花花”,跟炒“饃豆豆”,有著節坎和做法上的大不同。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時光是一趟不復返的列車,轟鳴著前進,碾壓了戀舊的情懷,沖淡了記憶裡的味道。現在多數年輕的農民進了城,住著高樓,走著闊街,他們難忘小時候的生活,城裡又不能順利地嫁接來自於農耕文明的鄉貌民俗,形成了失落和反差。只好時常惦記嘮叨著,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民俗文化,渴望迴歸原始狀態。如今過六月六,雖然吃的饃豆豆,比小時候做的精緻有味,可是誰稀嵌吃呢?心中那種依戀的情節,怎麼去補這一課,卻成了遙不可及的童趣鄉樂。

六月六,炒豆豆,再回首,童年趣事怎能丟!

興平風俗:六月六炒豆豆,那些童年趣事還記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