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應堅守中國表達

今年5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浙江省文聯、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再次將青年文藝評論工作者集結西子湖畔,以“戲劇的中國表達”為主題,分析當代中國戲劇藝術繁榮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探索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舞臺藝術及舞臺藝術理論評論發展創新的話語體系,彰顯當代青年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青年文藝評論隊伍建設

初見成效

近一年來,在高度重視戲曲傳承發展的同時,文藝評論對戲劇領域呈現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保持著持續的關注熱度,青年文藝評論工作者的表現尤其活躍。

“我國文藝要繁榮,我們的評論要發展,都離不開青年藝術家、評論家的努力和貢獻。”在本屆論壇開幕式上,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夏潮說。2015年以來,為凝聚、團結和服務廣大青年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聯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穩步推進相關工作,除了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中國評協還在創建的22箇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把“西湖論壇”作為浙江基地的常規項目給予支持。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還把“西湖論壇”納入其中,提出“支持辦好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

青年文藝評論隊伍建設,在本屆“西湖論壇”上初見成效。參加論壇的近30位青年文藝評論工作者,觸及的都是當下戲劇發展的熱點、焦點和前沿話題,發言鋒芒畢露。本屆論壇學術主持、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導演王曉鷹在學術總結中用了幾個字進行評價:“第一個是新,第二個是真,第三個是憂。”他進一步解釋,新就是新銳,是新的觀察、新的思路和新的表達;真就是真實、真誠、真切,大家直言不諱,非常可貴;憂就是憂慮、憂思,可以看出年輕評論者探索問題的精神能量,體現出年輕人的情懷與擔當。

“他山之石”不只讓人開闊眼界

近幾年,越來越多原汁原味的外國劇目正通過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節、南鑼鼓巷戲劇節、烏鎮戲劇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10餘個大大小小的戲劇展演活動,同中國觀眾見面。這些演出來勢之猛,影響之大,引發了媒體和業內持續關注。

《文藝報》副編審徐健認為,探討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辨析這些外國戲劇的審美價值和創作特色固然重要,但是在開闊眼界、飽覽景觀之餘我們還需要冷靜的思考:新階段什麼樣的外國戲劇是我們最需要的?它們的演出價值是否被我們真正發掘?中國話劇距離外國戲劇究竟有多遠?

“‘世界戲劇已經走得很遠了’,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卻道出了世界戲劇的發展規律:在變化了的時代面前,儘管遭遇了生存的困惑和美學的危機,可戲劇創作者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傳統的戲劇強國仍在不斷地砥礪前行。今天,我們關注外國戲劇引進潮,不是為了提倡中國話劇的全面西方化,也不是為中國話劇樹立未來的偶像標杆,而是希望中國話劇能在‘西潮’中重新思考前行的方向,少一些好大喜功,多一些沉澱、多一些遠見、多一些真誠。讓戲劇迴歸戲劇,讓戲劇與我們的當下走得更近、更真實一些,給戲劇更多思想碰撞、人性反思的空間,這不僅是優秀的外國戲劇探索者們用實踐追求的,也是今後中國話劇真正贏得觀眾認可的正道。”徐健說。

解放軍藝術學院副教授谷海慧認為,大量國外劇目的引進,讓“放眼看世界”成為常態,也因此積累了較為成熟的戲劇觀眾群體。“他們不僅肯為戲劇掏錢,而且具有包容的藝術眼光和穩健的審美心態。對於中國戲劇而言,這是很好的起點。”

“他山之石”不僅讓中國戲劇人開闊了眼界,更應該清楚自省。“中國當下演出市場熱鬧繁榮,戲劇演出團體、演出類型及演出劇目從內容到形式等,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及資金的支持。但若迴歸藝術創作的本質,在藝術本質上的多元卻並未得到真正實現。”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胡薇尖銳地指出,“一度創作的孱弱、戲劇精神的衰微、舞臺表現手段的趨同以及諸多自以為是的創新等,共同宣告著中國戲劇的危機。對於戲劇內涵及本質精神的追求,正在讓位於一些膚淺的立竿見影的形式和手段。隨著肯下笨功夫的人越來越少,各種形式的戲劇演出越來越多,藝術性和思想性高的、能引人思索或是真正能流傳下來的作品卻寥若晨星。”

堅持中國表達 樹立文化自信

一方面,大量外來戲劇被引進,讓中國觀眾大開眼界;另一方面,一大批本土原創戲劇紛紛亮相,褒貶不一。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戲劇如何更好地在本土傳統與外來樣式之間尋找一種適應當下的、有中國氣派的表達,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事實上,從首屆“西湖論壇”關注戲曲的傳承發展,到本屆“西湖論壇”聚焦戲劇的中國表達,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強調自身建設的著力點,參加論壇的眾多年輕人對此也有著明確的共識。

“中國話劇真正的圖騰,在千年浸染中國人精神的民間藝術之中。”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黃銳爍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在中西方深入交融的時期,我們更應該關注被忽視、遺忘和丟失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那是中國話劇真正的立身之本,是一個可以為中國話劇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與技法營養的圖騰。唯有如此,中國話劇方有底氣去融入世界,去化用多方的戲劇觀念與美學,為這片大地上的觀眾提供真正水乳交融的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陶慶梅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戲劇民族化已經有過幾次討論。“上世紀50年代,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背景下,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旗幟下,展開過一次積極的探索,也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改革開放以後,現代主義藝術觀進入主流的視野中,中國戲劇人在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遭遇中,既是在學習西方現代主義,也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觀中重新觸碰東方與中國藝術的原理。而我們今天重新回到中國戲劇民族化的問題,是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在今天,我們以民族復興作為目標的當下,戲劇民族化意味著我們對於中國戲曲所附著的傳統文化更多的自信,也意味著從傳統中生長出新的表現方式,也將更為從容。”

在舞評人、導演、編劇梁戈邏看來,通過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傳統戲曲等方式,在輕鬆愉悅中,在潛移默化下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民族精神。他說:“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東方故事,展現東方審美,傳達東方哲學。”

西湖論壇秘書長、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教授沈勇總結:“本屆西湖論壇選擇以‘戲劇的中國表達’為題,除了邀請理論評論青年才俊,還邀請了部分青年獨立戲劇創作者,在人員構成中除了有博導還有在校研究生,並邀請一直在創作一線的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王曉鷹作為學術主持,主要想傳遞這幾方面的意思。首先,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建立文化的高度自信。研討‘戲劇的中國表達’目的是為了更清晰地理順我們的創作思路,以中國人喜愛的藝術形式,講好具有中國哲思與情懷的故事,表達中國精神,並把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及美學精神的作品傳遞給中國乃至世界的大眾。其次,‘西湖論壇’凝聚的是全國有情懷、有擔當、有視野、有高度、有朝氣、有洞見的青年文藝評論者,我們除了在理論評論上要有所建樹,更要與當前的文藝創作相結合,真正體現青年文藝評論家的責任與擔當。最後,‘西湖論壇’將在全國各地開設分會場,並會拓展研討的內容與範圍,影視、網絡文藝等大眾關心、業界需要的問題,都將是我們青年文藝評論者研究與探討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