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所謂團隊精神,其實是「高潛力者」的遊戲規則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隨著“80”、“90”、“00”後中的“高潛力者”進入職場,如何平衡團隊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成為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我們之間不存在團隊合作這種漂亮話,我們需要的是在“個人表現”的結果中產生的“團隊默契”。

——《攻殼機動隊》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團隊精神的

陰陽兩面

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一個最歡迎個人英雄主義者的地方,一定是學校了。

不管是學霸還是學渣,都是徹徹底底的單兵作戰,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你,也沒有任何人能拖你的後腿。

然而,職場需要的是——團隊精神。

有一個公式:團隊業績=成員能力+人崗匹配+協同工作。

從積極一面講,“協同工作”可以比單打獨鬥創造更高的效益,是“正和博弈”,人人離不開團隊合作。

但不良的團隊合作是,平日和氣,一到利益分配時,由於“總蛋糕”定下來了,就變成了“零和博弈”,只見“搶功勞”和“甩黑鍋”齊飛,團隊平時在工作中積壓下來的矛盾,就此爆發。

很多人此時才明白,所謂的“團隊配合”是指在團隊配合中突出個人的作用,所謂的“協同績效”是指利用團隊資源實現自己的業績。

這就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了。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如何理解團隊合作,如何平衡團隊配合與個人工作能力的關係,還要從最核心的“工作流”上入手。

團隊合作

為什麼會走向災難?

團隊合作基本上以“工作流”的形式進行,一般人對它的印象不太好,主要還是因為大部分的“工作流”體驗都很糟糕,反而激化了矛盾。

“工作流”上的關係有三種:一是統籌協調,二是監督支持,但最主要的,是“上下游關係”,比如記者採完稿給編輯、商務拓展找到意向客戶後給客戶經理、產品經理向程序員提產品需求,等等。

大部分合作中,都有主動請求與被動配合的兩種角色:上游主動,下游配合。比如服務員報上菜單,大廚才能燒菜等;下游主動提需求,上游配合,最後再由下游審核的。比如產品經理對產品功能提出改動需求,工程師執行完成後,交給產品經理審核。

如果真的按“工作流”順利跑下來,自然是皆大歡喜。

實際上,很少有任務能照著設計好的“工作流”順暢地跑一遍,每次不是這裡溝通出了問題,就是那裡多了意想不到的需求。比如工程師覺得需求不明確,工作被打回,產品經理覺得又有新需求補充,要調整方案。

可以說,“沒有意外”才是讓人感到意外的事。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然而,主動與被動的工作狀態,並不完全取決於業務流。這還與人的職級資歷、工作習慣、工作能力等有很大關係。

在團隊配合中,如果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工作流”,結果無非兩種:一是“流程有問題”;而是“對方能力差”。

流程不但可以用來抱怨,更重要的是變成了變相的“保護”自己。

比如,某任務的最後一個環節,由於前面的流程被拖了下來,導致不可能按時完成任務,有人第一個念頭並不是“想辦法挽救”,而是立刻發郵件通知相關的人,以撇清自己的責任,最重要的是——抄送上司。

於是,除了一部分“抱怨者”之外,團隊中大部分都是被工作流支配的“被動配合者”——來了活就做,做完就丟到下一個環節,只對工作職責負責,不對任務執行結果負責。

如果說,“抱怨者”是團隊的不良因子,那麼“被動配合者”是大多數人。

如果你不滿足於這兩個角色,想走出一條更有成就感的職業發展道路,就必須找到團隊協作對於個人而言的真正意義。

努力做

團隊

“發動機”

很多公司的某個職位不但招聘專職人員,還會以項目外包的形式招募。

兩者心態有兩個很大的差別:

按項目收費的,如果一個項目定義不清晰,很可能意味著會花太多的時間進行需求溝通,這樣就“不划算”了。

還有就是,雖然會保證自己出品的質量,保持圈子內的口碑,以便下次還能找到活兒,但也不想做太完美的東西,因為這需要跟團隊其他成員大量的討論、測試,這既浪費時間,又有很大的風險。

不願承擔風險,只追求平均水平,這是臨時交易者的心態。

事實上,按照業務外包的發展趨勢,除了偶爾發生的高價值業務外,大量價值低、標準化程度高、不需要與其他部門溝通的職位,都會在十幾年之內被“外包”。

留下來的工作,都是無法再進行流程優化,必須有人的主動參與的職位。

能勝任這一類工作的人,願意承擔風險,追求卓越業績。他們只會出現在一些優秀團隊中,被視為“發動機”的團隊成員。

他們擅於從整體視角看待個人工作,而不是從個人工作的視角看待團隊合作。他們關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工作職責;他們喜歡溝通,敢於承擔責任與風險,而不是聽任問題的發展。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美國一位經濟學家分析了餐廳裡兩種常見的低級職位“廚師學徒和服務員”的薪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般而言,廚師學徒工作的技術含量比服務員高,人手也更緊缺,工作量也不低,按照供求關係,學徒的薪資應該比服務員高,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原因在於,廚師有很多級別,從學徒幫工到正式廚師,到大廚、主廚,每一步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

一個可以“積累技術”的職業,“高薪可以遲到,但從不缺席”,所以剛入行者都願意忍受一開始的低薪,經濟學家把這個現象叫“遲來的獎金”。

人是有長遠打算的,會為了長期收益,放棄眼前的利益。這類人,現在有一個名詞——“高潛力者”。

“高潛力者”

從不

坐等機會

“高潛力者”,是指一個企業中具備“領導者”潛力的普通員工。諮詢管理大師拉姆▪查蘭在他的《高潛》一書中說:

要讓來自不同部門的各路兄弟跳出各自的思維侷限,放下各自的部門利益,看到更大的格局,聚集共同的目標,並非只有領導才能這麼做,我就看過有的年輕人主動承擔了這一重任。當然,光有意願還不夠,還得有高超的技能,才能真正激發團隊裡的每個人,在需要創意時,群策群力,在需要取捨時,以大局為重。

由於企業職能過於冗雜,“高潛力者”往往被埋沒在基層中,等不到相應的“領導力培養”。

所以,自認為有領導力的“高潛力者”不能坐等機會,必須主動思考,自己應當做好哪些準備,重點提升哪些方面。

分享|所谓团队精神,其实是“高潜力者”的游戏规则

書中的“高潛者五大重點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團隊組織協同能力”,自測題列舉了這些人的一些特徵:

▪ 我很享受指導培養他人;

▪ 對人,我會並尊重看人所長,而且能幫助對方發揚光大;

▪ 如果我的隊伍中某人不能完成既定目標,我不會聽之任之,而是直接面對、快速解決,不是炒人的解決,而是解決問題的解決;

▪ 在溝通中,我傾向於聚集共同目標,及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做無益爭論;

▪ 我能有效促進跨業務,跨職能的溝通協同,有力推動組織整體目標的達成。

從“遲來的資金”的角度看,“高潛力者”並不是什麼“活雷鋒”,而是把今天的“獎金”投資到未來,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上,獲取幾百倍的增值。

好賽道

快車速

某風險投資者講了自己選擇投資對象的兩個條件:一是要處於一個發展空間很廣闊的市場;二是要具有獨特的優勢,保證較快的發展速度。

簡而言之:好賽道、快車速。而“賽道”的重要性,大於“車速”。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就好像對自己的長線投資,同樣既要有“車速”,也要有“好賽道”。

判斷是否是一個好“賽道”,主要有三個標準:

▪ 你所在的公司是否處於行業領先的地位,或者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行業,或者是一家新公司,而創始人有著超強的領導力?

▪ 你所在的部門的領導是否有不拘資歷任用下屬的意識,或者有將下屬提拔到其他更高職位的胸懷?

▪ 你的職位是否與你的能力匹配?

“團隊意識”不是什麼高尚的品德,不是“一人犯錯,團隊受罰” 和所謂的“信任背摔”,那些是“道德綁架”,恰恰是最破壞“團隊精神”的做法。

“團隊意識”是身處一條既長又通暢的“賽道”時,一種目光長遠的理性選擇;是理性決策,不斷證明“高潛力”的方式。

團隊精神,是“高潛力者”的遊戲規則。

選準方向,就要職業化走下去。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