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行醫爲什麼叫「懸壺濟世」?「懸壺濟世」的說法有何來歷呢?

懸壺濟世是古代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

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古代道家的象徵之一。《詩·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

中醫行醫為什麼叫“懸壺濟世”?“懸壺濟世”的說法有何來歷呢?

中醫與“懸壺濟世 ”

過去,人們把醫生開業稱作“懸壺”,醫生把“懸壺濟世救蒼生”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懸壺”的說法有何來歷呢?

其實,這個“壺”應該是“葫”,即“藥葫蘆”。葫蘆是一種植物的果實,外殼堅硬,把中間的瓤掏空後,就成了個絕佳的容器。古時候,許多醫生走街串巷為人治病時,總是把藥裝在葫蘆裡,慢慢地,“藥葫蘆”就成了醫生的象徵。中國民間有句俗語,當摸不透人家的意圖時,會說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就是這個意思的延伸。

中醫行醫為什麼叫“懸壺濟世”?“懸壺濟世”的說法有何來歷呢?

“懸壺濟世”的由來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有個叫費長房的人,很想學習醫術為人治病。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賣藥的老翁,據周圍的人說,老翁醫術高明,凡吃過他的藥的病人,都能立即見效,藥到病除。於是,費長房就想拜老翁為師。他悄悄跟在老翁身後,一直跟著老翁進了一家小酒店,最後只見老翁突然化作一道煙,鑽進了一隻掛在酒店牆上的葫蘆內。費長房明白這老翁決不是等閒之輩,更堅定了他拜師的決心。於是,第二天費長房在那家酒店裡靠近葫蘆的位置準備了一桌上等筵席,恭候老翁出來。果然,不多時老翁便從葫蘆內跳了出來,費長房立即磕頭跪拜,拜師求教。老翁見費長房誠心求學,就收他為徒,將自己的醫術傳授予他。費長房很快就學成醫術,臨床治病療效極佳,聲名遠揚。老翁見他已學成,就雲遊四方去了。

之後,費長房為紀念老翁,行醫時總是將一個葫蘆掛在身上。

從此,行醫之人紛紛模仿,都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自己醫術高超。

中醫行醫為什麼叫“懸壺濟世”?“懸壺濟世”的說法有何來歷呢?

藥葫蘆只不過是一隻盛藥的“藥壺”。一種行醫、賣藥的“招牌”而已。不過,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的願景;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

葫蘆的用途十分廣泛,其幼嫩的果實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蘆果實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質堅硬而輕。“一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明的時代,先民用葫蘆瓢當作碗壺、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國一些地區,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將葫蘆作為盛放藥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蘆清香之氣,融天地精華於一壺。“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壺中美酒啟之醇香徹腑,茗之更可解憂。把藥與酒浸漬於壺中,密封時日,啟封飲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壺與醫藥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