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新浪股價「雙殺」:一種過度恐慌左右的情緒

微博、新浪股价“双杀”:一种过度恐慌左右的情绪

5月10日,財報發佈後,微博經歷三個交易日:首日大跌14%,次日反彈2%,然後接著來了一個4.8%的跌幅。同日發佈財報的母體新浪,幅度雖有差異,形態完全一致。一對母子公司明顯經歷了“戴維斯雙殺”。

而這兩天,美國科技股板塊整體還有上揚。這讓人感受到一股似乎不太尋常的味道。

到底啥原因促成了“雙殺”一幕?在夸克點評看來,局面背後,應該是某些因素集中一起,形成了一種過度恐慌情緒,導致行情顯得被動。

這裡大致羅列一下:

一、機構獲利回調

二、增長略微放緩

三、競爭加劇等

關於機構獲利回吐,這背景其實非常明顯。過去一年多,你能看到,微博股價較前年上漲了大約115%。僅僅財報發佈前兩週,漲幅便超過17%。其中財報發佈前一日,更明顯。

經過兩輪調整,機構手中的微博籌碼,其實仍有相當可觀的收益。部分機構肯定早就想在Q4財報發佈週期獲利了結了,財報發佈等於“見光死”。微博與新浪的股價形態幾乎完全一樣,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雙殺”也合乎行情預期。

而且,我們認為,這一因素,是“雙殺”首日深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財報本身透露的一些信號。

微博Q1淨營收3.499億美元,同比增76%,超過年初預期。其中,廣告和營銷營收總計3.029億美元,同比增長79%;增值服務營收4690萬美元,同比增57%。歸屬微博的淨利為9910萬美元,同比增111%,合每股攤薄淨盈利44美分,同比翻了一倍還多;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淨利為1.126億,同比增長95%,合每股攤薄淨盈利50美分,同比也接近翻倍。

這確實是非常穩健且出色的財報。

而所謂被動面,其實在於增幅放緩,包括收入、月活、日活增速數據等。而在新的會計準則下,開支也有非常明顯上升。在夸克眼中,“放緩”確實能反映一些整體壓力面(應該還有季節因素等)。但若細摳起來,所謂“放緩”,也有些吹毛求疵。

比如說,當季淨利增幅111%,去年同期為561%。好像差距很大。其實,很多人根本就無視基數因素,還有2016年微博一波發力前的被動面。至於營收、日活、月活數據,其實都還在一個較高的增速上。當然資本市場不會這麼考慮。它們更看預期。哪怕眼前業績再好再穩健,如果覺得下季或未來幾季增幅不如今日,它們也會折騰。

我一直覺得這是資本市場的荒唐一面。一個收入、利潤以及諸多財務數據穩健成長的公司,在我們看來,比那種大幅波動的公司更有長期投資價值。

關於競爭加劇,我給出了兩顆星。聽來好像粉飾太平。因為,就算我們不說,許多人也能想到今日頭條、FB、微信的名字,其實還有更多小型的平臺,都在瓜分著所謂“社交+直播”的市場。這還不算巨頭谷歌、百度們。這些企業確實都有它們強勁的一面。尤其是今日頭條的聲量,一段時間以來確實巨高。而我們提到的這幾家,若論財務面,也都比微博甚至新浪大很多。

之所以仍只給出兩顆星壓力指數,是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對手雖然財務面強大,但具體業務形態上,微博許多維度仍有它們無法完全逾越的護城河。不但如此,面對競爭,我們甚至還要說,此刻的微博,恰恰迎來一段較好的窗口期。

有必要提及以下幾個動向:

1、幾個月來,如日中天的FB、今日頭條持續遭遇監管,推特亦早已深陷其中。百度此前也曾遭遇過嚴苛監管。

夸克結語:信息流廣告仍會穩健增長,但過度依賴技術與大數據而缺乏意識形態或商業倫理觀的流量變現導向,會受到一定的抑制。

2、微信在獲得本地最大比例的用戶群后,一度非常明顯的媒體屬性開始弱化,它正朝著人與服務的連接地帶快速滲透。

夸克結語:微信信息流廣告沒有規模,跟它忌憚社交平臺體驗受損有關。這其實也是微信作為一個封閉的平臺的一個瓶頸。

3、YouTube們、陌陌們在度過一波直播風潮後,用戶增長明顯放緩。其中陌陌收購探探已是藉資本實現外延增長;推特收購的短視頻鼻祖Vine已經關閉服務。

夸克結語:沒有一種風潮可以一勞永逸的持續下去,整個行業進入整合與生態建構期。

4、傳統的視頻網絡平臺仍在持續變革中,一些平臺開始急速地通過資本市場,開始逆向整合。有的則更多依賴生態體系進行博弈。

夸克結語:整個行業的板結處,正在一邊快速鬆動,一邊形成新的平衡。

它們背後有一些看似共通的原因:既有一種粗放的流量經濟模式的不適與調整,也有技術與數據驅動下的媒體形態演變帶來的挑戰。尤其是一波瘋狂的直播等風潮後,媒體、社交、廣告諸多形態之間正在發生進一步融合。

相對它們,為何我們說微博這家公司仍有無法完全逾越的護城河呢?它主要在這裡:

1、強烈且久經考驗的媒體屬性。

這點不要忽視微博所由誕生的母體新浪,微博自身崛起之初,也有強烈的媒體屬性、那個週期,微博幾乎代替了新浪成為突然事件的源頭引爆地,它也是當年最高效的社會化直播平臺。

強調媒體屬性的一重價值在於,要注意那些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一些未曾變動的部分:無論技術、呈現方式如何演變、升級,數據如何牛逼,媒體的本質沒有根本變化。媒體屬性仍還是未來新的平臺中關鍵競爭要素。它不但洞察傳播的本質,有媒體的專業主義支撐,心中更有用戶與各種利益相關者。新浪作為第一代互聯網公司,延續至今,儘管遭遇多輪媒體形態的衝擊,它身上的這種媒體基因氣質依然非常明顯。這不是偶然。

此刻強調這一屬性,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就是要對比上面提到的FB、推特、今日頭條為何遭遇監管。你應該能看到,基本都於過度依賴技術因素導致的失控有關。後者還涉及敏感競爭、意識形態、商業倫理等等。這裡面有一種“互聯網沙文主義”的傾向。

而這種挑戰與適應,僅僅微博這邊,就已經有8年多的經驗了,新浪更成熟。當年新浪也被視為中國互聯網業的當紅炸子雞。因為,最初受到衝擊最大的正是傳統媒體行業,新浪也被貼過“全民公敵”的標籤。多年前,我所就職的第一個單位,也將新浪視為最大對手。

這過程中,新浪與微博累積了許多無法直接看到的經驗,它監管的適應幾乎成為條件反射,它比其他平臺更能從容應對一些不明因素。

這裡提個信息,可作補充。在諸多平臺領軍人中,唯有曹國偉是新聞科班出身。不能說這是唯一的力量,但新浪與微博強烈的媒體屬性應該與他深有關聯。

2、微博的開放性、包容性、平臺吸納力。

微博的開放機制不同於微信與FB們,這已不需要展開。但在這裡,我們要明白地強調一點,那就是你在現有的競品裡找不到一家比微博媒體元素更多的平臺。多年來,尤其微信、今日頭條相繼崛起後,外界持續認為微博已失去魅力。當短視頻、直播風潮來臨後,一些人也說過微博有些老態。

微博是經歷過波折。但過去多年,一個規律卻是這樣的:自微信始,微博雖然遭受諸多新的概念衝擊,每一輪趨勢最前幾步,它似乎都有些被動。不過幾乎在每一輪由技術、需求以及資本共同促成的新概念泡沫泛起後,微博都能及時地將概念快速地落在平臺,並很快融為一體。

微博經歷過多輪服務變遷,已從最初140字演變為融長文字、圖片、音視頻、直播等諸多形式於一體、縱深佈局、且能提供完整服務的富媒體平臺。截至目前,我們看到上述平臺中,沒有一傢俱有微博的形態。過去我們說它像推特像youtobe像FB等等,過去兩年微博描述自身時,甚至用過“微博=推特+youtobe+ins”的等式。但在我看來,這種簡單的描述,並不深刻。因為,微博不是三種或多種形態與功能的堆砌,而是一個有機體。

微博其實並沒有落伍。去年夸克曾說,它甚至還是全球罕見的富媒體平臺,此刻我們的觀點沒有變。這背後的原因,在我看來,正在於微博的媒體屬性、開放性、創新力,以及為其他平臺提供共生髮展的平臺化能力。

我們的意思是:

1、 你或許擁有更多用戶,甚至全球覆蓋更廣,但你可能缺乏微博的開放性、引爆以及更廣泛的觸達能力,比如封閉的FB、微信之於開放的微博;

2、 你或許在社交屬性上有優勢,但你可能缺乏微博更強的媒體屬性;

3、 你可能擁有開放特徵,但你的技術、內容、呈現方式、商業化進程可能有所不及,比如推特之於微博。

至於更多單一維度的純社交、短視頻、直播的小型平臺,它們可能顯得性感,也很活潑,層出不窮。但夸克認為,這類單一或傳播維度有限的平臺,在獲得一定用戶後,會很快陷入與平臺化企業、生態組織的競爭。我不否認它們多有單點突破案例,也有諸多變現機會,甚至財務規模超越微博們,但拉長週期,跑起馬拉松,我並不看好它們與微博這種平臺型企業的競爭。

每一輪,微博看上去確實都不那麼性感,比如過去兩年,即便它投資了短視頻與直播,但一些獨立的直播與短視頻平臺似乎更吸引眼球。只是到了一個風口週期,我們才感受到微博這種平臺的能量。本質上,隨著時間拉長,這些單一或有限維度的平臺,都更像微博平臺上的“品類”概念。應該說,微博是社交媒體整個產業鏈壯大的關鍵力量。這得益於它的媒體屬性、開放特徵,也跟它的一種節制有關。

這裡,我們在此套用一下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教授的“點線面體”的分析模型。我們認為,作為平臺型企業的微博,早已度過從“點”到“線”的週期,已經具有“面”的競爭力,這類企業,不是以邊角參與競爭,而是以整體力量參與競爭。它不如細分、垂直平臺更惹人眼球,但你想打敗它,已非常困難。

微信已經與微博形成分野,它們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手。推特已經是微博的創新附庸了。微博有許多FB的要素,但微博要遠比FB接地氣,觸達更深。FB更多勝於廣泛的覆蓋。也正因此,它過於依賴技術、平臺、所謂數據因素,導致持續遭遇區域國家與地區的監管。

今日頭條確實衝擊著微博。它也是開放的平臺。但是,同樣過於依賴算法帶來的千人千面的它,比FB隱含更多倫理問題,它的服務機制裡,有太多縱容與扭曲。頭條顛覆著部分內容與分發平臺,同時也在強化著社交屬性。但它終歸不可能在社交層面顛覆微博,因為,它並不真正具有“媒體屬性”,更多是機器思維,算法創造的流量經濟與強社交關聯之間會出現左右手互博局面。比如,融入整個今日頭條中微頭條形式,會是一個持續的功能服務,但它不可能顛覆獨立的微博平臺。當然,它也不可能顛覆微信,除了在變現層面。

2015年,我們曾說過,微博是一種社交媒體領域裡的“淘系”風格,拉長週期看它,它會誕生諸多更具生命力的新的平臺。夸克甚至預感,未來兩年,微博的形態與結構化的服務,以及它與新浪集團之間的整合與協同,會出現全新的變化動向。這也是幾年來我們觀察微博演變的一個視角。

這部分寫太長了。但還是要明白地說出我們的觀點,微博股價,以及它與新浪的“雙殺”局面裡,來自競爭的壓力因素並不是那麼根本的力量,我們就只給兩個星的指數。整體而言,以上競品雖能讓微博承壓,但都不能真正替代微博。

微博不是為對手而誕生,它是需求的產物。如果將競爭視為唯一股價波動的核心因素,那實在是恐慌過度了。如果說壓力面,仍還是微博與母體新浪的升級與演進層面。另外,在產品體驗上,確實還有很多提升空間。

最後要說一下曹國偉減持的因素。減持行為本身,無論背後原因多麼合理,它確實最容易直接對資本市場產生快速影響。如果不問內在緣由,外界很可能會認為,董事長兼CEO的動作意味著他對新浪與微博的股價不再樂觀,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隱。

不過,夸克仍認為,還是要從兩個層面來看待曹國偉減持,才能看到即便股價波動,後續也會有修復,我們甚至看到了微博與新浪接下來可能的超越動向:

1、 他的減持是否合理。

以曹國偉的專業度與穩健風格,這一點不可能有什麼瑕疵。即便在高點拋售,也無可厚非。但要說,曹國偉純粹為了收益而減持套現,我們並不信。他三次拯救過新浪,可以說,半輩子已經與新浪捆綁一起了,不可能因為收益而拋別新浪與微博。他的動作裡,一定有超越減持的更大用意。

2、 是否會影響董事會里的權力,以造成對新浪以及微博的更多衝擊。關於這一點,才是最核心的吧。

這裡要提到一個數據,曹國偉雖然減持了4.8%的比例,但他的11.8%持股,卻因AB股的設計,對應的表決權,反而卻大幅提升,已經達到55.9%。

就是說,曹國偉以股權比例的“退”,換得了表決權的“進”。

裡面一定有他長遠的考慮。其實這事情已在2017年披露過:2017年,新浪股東、對沖基金Aristeia曾對新浪管理層發起挑戰,希望提名兩位董事進入董事會。這種動向意味著,未來公司決策與戰略方向都可能出現風險。它不僅衝擊新浪,也會衝擊微博,造成巨大的運營風險。2017年11月,新浪在香港舉行了2017年度股東大會,通過表決宣佈,將以AB股形式重新調整股權結構。這是通過制度設計掌控上市公司的動作,以防止外資機構劫持。通過它,以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所持新浪投票權比例將從約11.1%增至約55.5%。這意味著,Aristeia Capital操縱未來股價的意圖破滅了。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動作的內心之旅。曹國偉在新浪已經經歷多次股權爭奪戰,其中兩次都是血戰:一次面對盛大,最後啟動“毒丸計劃”;一次面對分眾。

而這些過程中,曹國偉都是背後的掌局者。這個不大會炒作自身的企業家,確實稱得上新浪的“拯救者”。我想,它至少體現了:曹國偉對新浪與微博獨立的發展路徑、戰略、願景的堅持;他對新浪集團的長遠的制度設計、他與管理層的自信。

還有從這點來說,夸克認為,儘管新浪與微博經歷了股價震盪,資本市場一定也已看到這種動向背後的戰略價值。也就是說,新浪以及微博,都是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屬於它們的新的輝煌,還沒有到來。

夸克不覺得這是粉飾。因為我們還看到一點:2018年,將是新浪誕生20週年。年底一定有紀念性的慶典之類。而此刻的諸多動作,一定埋藏著新浪未來多年重大變化的信號。曹國偉三次拯救新浪,並直接推動了微博的二次崛起,此刻的他,一定有更多的信念,將新浪與微博帶入新的20年征程的門檻。

直覺也告訴我們,新浪將迎來一輪關鍵的變化。儘管規模遠不如其他巨頭公司,但這個曾喚起無數人激情的中國老牌的互聯網公司,過去20年,雖歷盡沉浮,仍活躍產業潮頭。所以,此刻,夸克對新浪、微博的股價震盪,反而有一種變革之前的調整預感。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面對大跌的股價,無論是花旗、摩根大通還是巴克萊,諸多國外著名投行機構反而都給予“買入”評級和更高的市場預期。其中巴克萊維持目標股價150美元不變,富瑞和花旗則分別給出160和161美金的預期。

夸克點評。覆蓋百家、今日頭條、UC頭條、一點號、創事記、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