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雖說過年,就是要一家人整整齊齊,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過個團圓年。

有人必須堅守在工作崗位,有家不能回;

有人父子離心親人隔閡,有家不想回;

有人親人已故孑然一身,無家可回……

過年回家的感受,大多是相似的,

過年不回家的體驗,卻各有各的滋味……

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Gold RIch Money,醫生

從我工作到現在,只回過兩次家過年,

一次父母到我工作的地方過年。

大年三十,我還在值班。

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是獨生子女,每到過年我就覺得特對不起父母。

離家幾千裡,陪不了父母,

父母兩個人在家,年過的沒有什麼年味。

自己呢,在值班,更別提什麼年味了,

提心吊膽,戰戰兢兢,處理了四個病人,拆了一個線。

年三十來拆線也是醉了,千萬別來急診病號就行。

@劉思越 民航工作人員

和老婆都是民航人,春節期間恰好是最忙的時候。

我在機關上行政班還好,老婆是真正奮鬥在一線。

2011年春節,我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老婆還在機場上班,我們沒有房子,在小旅館開了間房,邊等她邊看春晚,12點鐘聲響起的同時媽媽來電話,話筒那頭沒有任何言語,只有一個想念兒子的母親的抽泣聲。

安慰媽媽幾句,掛了電話,到樓下去接老婆。漆黑的道路上萬家燈火,老婆還穿著工作服風塵僕僕向我跑來,這一刻我覺得自己長大了。

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唐缺,寫小說的

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回家過年,不是不能,是不想。

個人不太喜歡一些充滿儀式感的東西,也不喜歡陪著笑臉四處拜年,所以成年之後對過年就沒有任何期盼。

儘管時間足夠自由,也從來不願去折騰這麼一趟。

我一般會在一年中的其他時候回家,能有大把的時間陪父母悠閒地吃飯聊天喝茶逛公園。

春節要麼獨自呆在北京幹活,要麼跑個短途和媳婦兒一起去天津陪陪老丈人,過一個不能吃豬肉的年……

春節對我而言,大概就是個一年一度快遞外賣歇業小飯館菜市場關門的蕭條期,外加鞭炮吵個不停讓人睡不好覺的喧嚷時段。

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伊只

相親相愛的,哪時候相見都勝過年。

明笑暗罵的,見了不如不見。

@山間禾

父母兄,都去世了,我在的地方就是家。

剛開始的時候挺悲傷的,現在想開了,已經上升到一種儀式的層面:

每年一個人張羅一大桌子菜,放上全家福的照片和碗筷,向著親人聊聊一年怎麼過的,來年打算幹些什麼。

自己開心的,難過的都化為一杯酒,幹了,便是新的開始。

@可可小姐

因為,並不是所有名義上的家,都有家的味道。

有人回家是享福,有人回家是受罪。

很多人寧願呆在陌生而孤獨的城市,在除夕時裹著被子瑟瑟發抖的吃一碗泡麵,也不願回到那個溫暖舒適要啥有啥的所謂家裡。

自有他的緣由。

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Jzc Alex,留學黨

2013年的春節,應該是我唯一一個沒有和家人一起過的春節了。

其實一開始也沒有什麼感覺,在LA的華人好朋友也不少,大家吃著火鍋唱著歌,來瓶小酒助助興,也是其樂融融。

直到看到那年春晚的片頭,有一個關於“回家”的廣告。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

留學在外,碰到過那麼多語言、生活、學習上的困難與辛苦,我從來都覺得是一種磨礪,也從不會和爸媽說起。唯獨在這歡樂喜慶的日子裡,我想念他們的情緒格外強烈。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想把自己的快樂與之分享的對象就是他們。

我想和他們一起貼春聯,一起搞衛生,一起分享這一年所有的瑣碎細節。然而他們卻不在身邊。

又過了幾年,見到了身邊種種同學朋友同事,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深漂北漂滬漂,還是綠卡楓葉卡,每一個過年漂泊在外的人,都有他必須堅持的理由。

蘇軾先生有言:此心安處是吾鄉。

只要和家人的心在一起,儘管獨身一人,亦能獲得溫暖與力量。

過年不回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此心安處是吾鄉,

願每一個不能回家過年的人,

無論在何方,和誰在一起,

都能心平氣和,平安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