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元級證券私募沉浮:3年間16位玩家「消失」

百亿元级证券私募沉浮:3年间16位玩家“消失”

百亿元级证券私募沉浮:3年间16位玩家“消失”

自2015年上證綜指5178點以來,A股市場起起落落,數場大戲接連上演,而與之同成長的證券類私募亦風起雲湧。2015年百億元級證券類私募有28家,今年一季度為31家,雖然數字變化不大,但是名單變臉率高達57%,3年間16位玩家在名單中“消失”,而一些執著於投研的私募成為新晉成員,這些無不說明私募行業的激烈競爭與殘酷。

名單大變臉

“這兩年市場變化太快,2017年的藍籌市我們沒有及時轉換過來,2018年整個私募行業絕大部分在虧錢,出現客戶贖回、管理規模下降再正常不過。”某大型私募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們公司在2017年退出了百億元級私募名單。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在2015年以來的歷次市場調整與風格切換之中,不少百億元級大型私募由於難以適應短期內的巨大變化,業績出現持續性虧損。對於私募而言,業績代表一切。據格上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一季度,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級的證券類私募管理人共31家,相比2015年的28家,絕對數量僅增3家。但3年間百億元級私募名單大幅變動,與2015年相比,目前僅有12家管理規模依舊在百億元以上。出局者大致分為三類:既有選擇“私轉公”的,也有因違規被罰的,更多還是因業績表現不佳導致規模大幅縮水。與此同時,有19家機構在市場考驗下脫穎而出,邁入百億元級私募行列,述說著私募行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

在不斷變遷的市場中,通常每家規模達到百億元級的私募都不簡單,基本形成了完備的團隊和成熟的投資理念。但在近3年波動較為明顯的市場中,半數以上私募從名單中出局,為何它們如此“脆弱”?

“規模與成熟的投資理念和策略沒有絕對正相關關係。牛市中很多百億元私募是資金‘催熟’的,不能線性地認為他們的投資能力有多高。很多人認同一句話:牛市裡大家都是‘股神’,熊市來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鉅陣資本投資副總監鍾恆說。

在鍾恆看來,市場缺乏對私募的甄別能力是一些百億元級私募出局的重要原因。“私募與公募不同,最主要差異在於透明度。普通投資者可以從基金業協會、基金公司網站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但私募的很多信息無法及時、充分地獲知,即便有機會與基金經理面對面交流,也不知道他們具體的操作和持有標的情況。在2015年大量資金湧入的環境下,投資者的選基標準多數是誰的淨值漲得快,資金就湧向誰。這導致2015年大調整後,業績不好私募遭遇贖回,業績堅挺或者淨值修復較好的私募受資金追捧。因此,百億元級私募名單變化顯著是必然的。”

比拼耐力

對於近3年來百億元級私募名單的變化,尤其是持續保持規模在百億元級以上的星石投資、景林資產等12傢俬募,其穩定的投資業績以及風格都頗引人關注,他們堪稱私募界的“耐力型選手”。

那麼規模不斷擴大的“耐力型”私募到底具備了哪些特質?一些成立期限超10年的私募機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隨著A股市場逐步成熟、制度不斷完善,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創造超額回報越來越難,獲得穩定的業績回報需要團隊合力、與時俱進的投資方法和嚴格的風控體系。

在如何保持穩定的投資能力上,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表示,“我們的投研團隊採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行業基金經理——基金經理(板塊類別)——基金經理(全行業)’的階梯式機制。在成為全行業基金經理前,個人要長期對特定行業板塊進行跟蹤。這種機制下,個人可經歷完整的牛熊歷練,而團隊可實現全行業覆蓋。”

鍾恆表示,成為“耐力型”百億元級私募,一是要具備成熟、穩定的投資理念和策略;二是必須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外界干擾;三是想與做保持一致,即言行一致;四是有強大的投研體系;五是有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一點在資金量越來越大的過程中變得更為重要。

“私募需要捨得投入成本進行合規建設,方能成為大浪淘沙中的倖存者。目前的百億元級私募無一不注重合規。不合規的私募即使做大,遲早也會被清理出歷史舞臺,這在過去兩年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已有例可循。”楊玲說。

根據目前的行業生態,私募“強者愈強”的態勢繼續上演。一方面,大型私募有管理大資金的能力,大型配置型資金要找大型資金管理人,這類資金來自銀行、企業、家族;另一方面,大型私募一般伴隨著明星基金經理效應,銷售機構募資難度較小,如之前某大券商推出的明星私募FOF基金,便是利用明星基金經理的賣點吸引了大量資金申購。

據中國證券報瞭解,目前已出現管理規模超千億元級私募,迅速增加的規模迫使一些巨型私募不得不控制銷售節奏和規模。“我們現在管理的錢足夠多,基金經理並沒有太大意願繼續做大規模。”一位來自巨型私募的人士表示,他們已不再接受申購。

“新百億”屢現

不同於之前牛市中出現的百億元級私募,在這幾年市場環境不佳的背景下,同樣有私募向百億元級私募名單進發。格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僅在2017年就有源樂晟等11傢俬募新晉百億元級私募名單,業績是其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源樂晟方面指出,成立10年,源樂晟在不同特徵的市場中通過調倉、精選個股、嚴格止損跨越牛熊,表現出中低風險、高收益的業績特徵。“戰略性機會一定來自對最本質的基本面(大趨勢和大格局)的理解。2017年我們取得收益的主要原因是把握住了對經濟和盈利週期的機會,同時對各產業景氣度和產業格局(龍頭集中趨勢)做出前瞻性判斷。”

一季度新晉百億元級私募明達資產董事長劉明達早在2014年指出,之後兩三年的A股市場,績優藍籌股會變成稀缺品,藍籌股將普遍出現估值溢價。2016年底劉明達進一步提出“寡頭時代”的觀點,即供給側改革、環保監察標準和執行力提升等政策的累積和疊加,有利於“寡頭”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獲得行業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及利潤份額,這些公司成為明達資產的主要配置品種,明達資產也因此在2017年為投資人取得優異的投資回報。

與明達資產和源樂晟類似,近兩年在弱市情況下取得不錯業績回報的公司都在規模上持續增長,而業績較差私募的規模只能持續萎縮。同時,從這兩年的私募行業發展來看,“二八分化”趨勢持續,投資業績好、市場影響力大的知名私募受資金追捧,呈現資金集中效應,這也是一些新晉百億元級私募的特徵。鍾恆表示,他們在研究私募或者公募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在震盪市和熊市裡的alpha和風險控制能力。

事實上,除自身投研能力外,極端行情是考驗百億元級私募風控能力的“試金石”,此時能否有效控制回撤直接決定私募能否長期存活。如果回撤失控,即使沒有觸及清盤線,也有可能因回撤幅度過大引發投資者贖回踩踏,而這也是部分大型私募最終從百億元級私募名單中“消失”的原因。

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聯繫方式:010-65983413。

百亿元级证券私募沉浮:3年间16位玩家“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