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天朝都要上天了,孩子還要學英語嗎?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作者/辣媽菲爺

我國載人航天工作在明年都要準備第三步任務了,現在的科技公司都發布了將語音實時轉寫成文字,並同時翻譯成英語,日語,韓語,維吾爾語的技能,而且結合了語音合成技術,聽到的再也不是乾巴巴的機器人腔,而是林志玲,羅永浩,以及各大小鮮肉,甚至還能是你家娃的聲音。

現在科技那麼發達,未來用部手機就能同聲傳譯了,那我們孩子還要學習英語嗎?

我大天朝都要上天了,孩子還要學英語嗎?

呵呵,一個字,要!科技再怎麼改變生活,娃總是要跨過英語這座大山,家長們,該花得還是要花,這不,我剛給3歲多的孩子報了個國際知名品牌的連鎖英語培訓班,不貴,也就2萬多吧……微笑臉。

雖然肉痛了很久,想到學英語和孩子的未來是息息相關的,作為她輝煌未來的前期投入,想想也是值得的:

1. 英語變得更基礎平常了。

當我爹聽到教育部宣佈說,英語退出高考了,鼓手稱快,感嘆自己的孫子外孫女終於可以擺脫英語這個魔咒了。

表面上這是在給孩子減負,但是,親人吶,孩子以後的競爭對手一個都沒減少,英語會考成績依然計入高考總分呀!既然都計入高考總分了,還不是得拼了命認真學。

而且,就算英語成績在高考中逐漸降低重要比率,甚至逐步取消,學校必然不會往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那麼未來的人才一定是分為會英語和不會英語,階層劃分更加明顯,精英和藍領進一步分化:學校不提供資源培養孩子的英語,那麼家庭就要承擔了投入精力和經濟成本這工作,將來憑藉英語這方面的才能,有機會繼續向上攀登,突破另一個階層。而沒有這一能力的孩子們,就是低眉順眼的藍領階層。

藍領其實也沒啥不好,畢竟現在保姆的工資比剛畢業的大學生只高不少,但是,藍領總歸是有侷限性的,增長有限,成長就別說了,根本就不具備成長性,至於想實現人生突破乃至實現指數型的成長,就更難了。

2. 未來智能世界的交流語言

我大天朝雖然已經崛起,國力不容小覷,中文甚至成為宇宙“官方語言”,但是,未來我們孩子需要交流的,並不只有人,這只是他們溝通交流的一部分。在未來的智能世界裡,他們還需要和機器交流,知識及信息交流。

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那些走在時代前沿的國際組織,科技雜誌,學術期刊,科技公司,商業模式,毫無疑問,英語都是他們的通用語言。知識很有可能還沒等人翻譯過來,就已經過時,而決定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能夠獲取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能力。

更別說,和人工智能的交流的方式就是編程,而編程也就是計算機語言,計算機語言不就是用英語編程嗎?你見過用中文編程嗎?你見過不會英語的程序員嗎?

3.不同文化交流溝通的基礎

當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人類社會里原有的特質更顯得彌足珍貴,也更有價值,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就是人類社會里原有的特質裡最重要的。

譯事三難:信、達、雅,是古人告訴我們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信”,即用準確完整的語言翻譯,但是“達”就是另一個程度,句子通順且符合語言表達規則與習慣,至於“雅”就是更高的層次,不僅要求文法修辭要高雅,一言一詞都要給人美學享受,這是講求效率的人工智能永遠也無法趕上和人類媲美的地方。

為什麼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總是那麼少,首當其衝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還缺少一個好翻譯,人工智能的翻譯也是如此,到時候外國優美的語言文學用機器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不知道美在何處”無靈魂的句子。

我大天朝都要上天了,孩子還要學英語嗎?

下面給大家欣賞一些古詩詞翻譯英文:

千山鳥飛絕,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萬徑人蹤滅。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No water is comparable to the green sea;No cloud to the clouds of Mt Wu.

No woman is worthy of my backward glance:Partly due to ascetic practice, partly you.

詩詞裡從韻律到韻味可以讓人反覆回味,這翻譯讓人拍案叫絕,翻譯背後裡藏著的是人類獨有的情感、文化以及美學的傳承。這獨有的特製,將擁有相同的文化審美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群體,這也是人類和千篇一律的人工智能的根本區別。

這裡的區別,也會影響今後你的孩子能接觸到的人的品味,層次,資源範圍,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眼界也會大相徑庭。

我大天朝都要上天了,孩子還要學英語嗎?

4. 讓精神世界更自由

因為很喜歡一首歌,就去學裡面的韓語發音,因為粵語歌很好聽,所以特意去學粵語發音……

問了問周邊的人,大有相同經歷,我一個江西人,自從來了廣州後,花了2年時間學會粵語後,自此之後每次唱粵語歌都超級舒爽。

看香港電影,從來不看國語配音,港劇裡特有的白話小調調,別有一番味道;

和廣州的朋友交流,也是全程粵語,比用普通話交流多了親切感和幽默感……

更神奇的是,學會一門新語言,間接地瞭解了語言背後的地理文化,和人文風情,讓我肚子裡詞彙量擴充了一倍,寫文的時候,文思泉湧。

語言之所以能讓人如此痴迷,就在於人一但熟練掌握它並能運用自由時,一種從心而發的愉悅通遍全身。

我大天朝都要上天了,孩子還要學英語嗎?

未來就算翻譯軟件再發達,相比能夠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必然會比其他人更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好聽的英文歌,好看的英語電影,英語還與德語,法語這些同屬拉丁語系的語言規律和奧秘,而且,多一門語言,多一類朋友。

我們除了能給孩子必要的生存技能,教會他們領悟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難道不是給孩子更好的禮物嗎?

所以,英語,總是要學的!而且現在他們學英語也遠沒我們當年半路出家那麼辛苦,遵循科學的規律,讓孩子從小接觸英語的環境,營造“聽說讀寫”的學習氛圍,媽媽從小就給孩子讀英語,看英文繪本,用英語歌給孩子磨耳朵,動起來,讓英語這件事情成為一個有趣又必須的事情,那學英語這事也就不難了。

歡迎來到娘娘說,說養娃的科學和哲學

娃爸田太醫: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三甲醫院兒童神外主任醫師

娃媽周娘娘:清華媽媽,前新華社記者,女性創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