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剋理論臨牀運用舉隅

五行生剋理論臨床運用舉隅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中藥內容,它包含著“生克乘侮”幾個方面。所謂五行相生,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五行相剋,是具有相互制約的作用。在臨床上,即可根據這個原理,用五行生剋的理論來決定治療原則,並預測疾病的轉歸,進一步提高辨證論治的療效。

《內經·六元正紀大論》中有“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瀉之”“水鬱折之”。這對五行配五臟的治療起著極大的指導作用。《金匱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唯治肝也。”在張仲景善於運用五行學說,如從肝病傳脾的例子推論到他髒,依據五行學說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

五行相生理論應用

補肝養心法

補肝養心法適用於心神虛祛、怔忡心悸、不寐健忘等證。

心藏神而主火,營血不足,致虛火上炎,心神不得安寧。由於木為火母,肝血不榮,導致營血虧損,血虛不能養神,故宜補肝以養心神,主方如養心湯(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熟地、五味子、白芍、遠志、合歡、九香蟲)加棗仁之類。

益火生土法

此法適用於命門火衰,脾土不振而患下利清谷等證。症見黎明洩瀉,腹痛喜按、喜溫,併兼見一系列脾腎陽虛的症狀。

由於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見五更洩瀉。誠如明代醫家李士材所說:“腎主二便,封藏之本,雖然屬水,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則不可運行三焦,府熟水谷。”李士材所說腎中寓有真陽,即指命門,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脾胃主中土,非火不能生,故命門為生化之源,脾胃之母。在正常情況下,榮養本於水谷,食強則體壯。若命門火衰.不能鼓舞脾胃陽氣,則脾胃運化無權,故納呆食少,下利清谷。治宣補腎健脾,用四神丸(補骨脂、吳萸、肉豆蔻、五味子)之類,亦可用五味子丸(人參、白朮、五味子、補骨脂、茯苓、吳萸、巴戟、肉蓯蓉、龍骨)。在臨床上治久洩不止,或用附桂理中湯溫腎補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培土生金法

培上生金法適用於肺病日久,脾土虛弱,土不生金之證候。症見形瘦食少、便溏,舌光,脈細數等。

肺癆咳血之證,固當清肺熱以滋上源,養腎陰以制陽光。由於久病不愈,單純清金滋水,是取不到良效的,必須結合培補脾土之法,以資生化之源。因此,前人治療肺病時,常常加上一些兼顧脾胃之藥,如茯苓、扁豆、山藥、白朮、石斛等。在陰虛火旺的情況下,如見骨蒸潮熱、咳吐血痰、形瘦、脈數、唇紅、胃納不旺,則以補養脾陰與清金滋腎相結合。總之,虛勞之證不宜單純強調滋補,以防久用礙脾,必在滋補之中,佐以培土之法,方能獲效。

清金滋水法

此法用於火灼肺金,水源涸竭,陰虛勞損之證。症見咳嗽痰少、痰中帶血、形體消瘦、潮熱盜汗、腰痠遺精、咽痛失音,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人體中生長與斂藏的關係必須平衡,如在陽氣過分鴟張的情況下,必致耗傷陰血,故消金的作用,主要是收斂過盛的陽氣,以保存將涸的陰液。臨床應用清金滋水法時,要分辨邪正兩方面的虛實情況,如溫熱病後期,邪氣已退而正氣衰弱者,當用生脈散、竹葉石膏湯之類以扶正為主;如邪熱熾盛,水液欲涸,症見壯熱氣喘、大渴引飲、汗出如雨、神識昏憒、舌乾燥、脈洪大者,宜用大劑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以扶正祛邪、清金滋水。

此外,因於房勞不節,酗酒無度,導致腎中真陰暗耗,水火不濟,上炎於肺而見咳吐紅痰,腰膝痠痛,形瘦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必須採用清金一類的方藥,以資生水之源,使金水相生,陰液才有逐漸充沛的希望。主方如百合固金湯(百合、生地、熟地、玄參、貝母、桔梗、麥冬、白芍、當歸、甘草),或可用清燥救肺湯(人參、甘草、枇杷葉、桑皮、杏仁、阿膠、石膏、麥冬、麻仁)。

滋水涵木法

此法適用於腎水不足,肝陽內動,症見頭痛眩暈、耳鳴、心悸、筋惕,舌質紅,脈弦細。

腎水虧損,水不涵木,木失滋榮,乃令肝陽上亢而出現上述症狀。滋水涵木法,以補腎陰養肝木為主,方如左歸飲(地黃、山藥、枸杞、山萸肉、茯苓、甘草),或可加龜板、牡蠣、玄參、麥冬之類。臨床多見陰虛陽亢,肝陽不潛,水枯木失滋養引起的高血壓、子癇、中風等證,方用雲母湯加減(雲母、牡丹皮、石決明、鉤藤、黃芩、牡蠣、代赭石、夏枯草、地黃、枸杞子、玄參、龜板),滋陰潛陽、平肝息風,使木得滋養,水木相濟,亢陽潛藏,諸症皆除。

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只要掌握五行生剋和與人體臟腑的關係,根據五行生剋理論,施予適當的方藥,確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行相剋理論應用

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即瀉肝和胃法,適用於肝病傳脾,木旺土衰,腹痛作瀉、時作時止,脈象較弦,不思飲食。

肝為風木之髒,體陰用陽,剛勁之性,最易犯胃克脾,如脾土素弱,肝木更易相剋,以致出現腹痛作洩,日久不愈等症,治以痛瀉要方為主。若脾土久虛,肝木偏盛,選用六君子湯加白芍、吳茱萸、木香等。

瀉肝和胃法適用於脘痛連脅、嘔噁心嘈、頻吐酸水、脈弦滑,可用金鈴子散洩肝止痛,二陳湯和胃降逆,左金丸辛開苦降、兼能止嘔除嘈。此法在《臨證指南》“木乘土”中應用甚廣,例如“痛非有形,痛解無跡”,發於暮夜,衝逆欲嘔不吐,說明肝氣攻胃,由惱怒強食,氣機紊亂而成病,發時用河間金鈴子散,兼以宣通陽明可愈。藥物,如川楝子、元胡、法半夏、陳皮、瓜蔞皮、山梔子等。

瀉火清金法

此法適用於心火上炎,肺失清肅,證見咳嗽氣喘,甚則吐血、衄血等。

肺屬金為清肅之髒,若金被火灼,肺失消肅則為咳嗽氣喘,肺絡受傷則見吐衄。凡此諸證皆當瀉火以清金,主方如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主用於吐衄;黃芩知母湯(黃芩、知母、桑皮、杏仁、梔子、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用於熱喘有痰,面赤煩熱;又如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竹葉),用於心煩肺熱,咳嗽喘逆。在臨床上,常用桑葉、桑皮、天花粉、川貝母、全瓜蔞、杏仁、甘草、桔梗、枇杷葉以治咳嗽,這些清火化痰的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亦屬於瀉火清金的範疇。

火有虛火實火之分,瀉火清金法一般用於實證,脈多見洪大有力或滑數,舌紅苔黃。若陰虛火旺者,則當壯水制火,即不適宜用本法治療。

培土製水法

此法適用於土不制水,水邪氾濫,證見腹脹面浮、周身浮腫等。

脾屬土,為萬物之母。張景岳雲:“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按此論據,水腫的發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尤其與脾土更為重要,脾土有制水的作用,故培土製水法的運用較為廣範。其證見疲乏倦怠、嗜臥懶動、食慾不振、胸腹脹滿、面目浮腫、舌淡脈微等,主方如實脾飲(白朮、茯苓、乾薑、炙甘草、厚朴、木香、附子、豆蔻、萊菔子、木瓜、生薑、大棗)。

清金制木法

清金制木法適用於木火熾盛,上灼肺金,金不制木,木反侮金的證候。證見脅肋疼痛、咳嗽咯血,脈弦數等。

肺金具有清肅的作用,而肝木有疏洩調達之功,木秉春生之氣,萬物資以化生,金秉秋肅之令,草木遇而枯萎。在人體臟腑中,木中有火,亦稱相火,如人體生理機能保持健康時,則木氣與相火皆能動而中節,成為生化的動力。即朱丹溪所謂:“相火唯有補脾造化,以為生生不息的作用。”反之,若肺金失於清肅而致木火上炎,煎熬真陰,在施治時就須應用清金制木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常用藥物如沙參、麥冬、石斛、天冬、枇杷葉、玉竹、石決明、梔子、瓜蔞仁等。此外,臨床常用方赤雲湯(雲母、生地、元參、麥冬、牛蒡子、赤芍、黃芩、赤小豆、藕節、甘草),也是清金制木的方劑,適用於咳血、咯血、衄血等。

壯水制火法

此法適用於水虧火旺,心腎不濟,以致出現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自汗盜汗、潮熱骨蒸、遺精少寐等症。

腎為水髒,上交於心火則水火既濟,精神充沛。反之,水火不濟,水不涵木,陰陽失調則治病遂生。劉河間雲:“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爾,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他所制定的地黃飲子(地黃、桑皮、石斛、麥冬、五味、石菖蒲、遠志、茯神、肉蓯蓉、巴戟、附子、肉桂),本系治㾦痱之方,方中除去巴戟、附子、肉桂,加入黃連、知母、黃柏之類,可以治類中火盛之證。我們在臨床常遇腎水不足,心火獨亢,心腎不交的證候,用天王補心丹、硃砂安神丸之類化裁常獲良效;又如腎陰虛則火偏盛而擾精室、封藏失職的遺精等證候,主方如知柏地黃湯加牡蠣,或用三才封髓丹。正如張景嶽所說:“虛火因其無水,只當補水以滅火,則陰陽得平而病自愈,若欲去火以覆水,則既虧之水未必可復,而併火去之,豈不陰陽兩敗乎。”再如腰膝痠軟,頭眩耳鳴,舌燥,喉痛,甚至消渴等症,用六味地黃湯加石斛、黑芝麻,或用大補陰丸之類,補腎益精,滋陰涼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總之,壯水制火法的應用,一則用大劑壯水以制火,一則壯水的同時兼用清火,其中又要注意虛實的不同情況。(陳謙峰 江西中醫藥大學)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