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了凡四訓》是明代“平民思想家”袁黃寫的“訓子善書”,其思想基礎是:一切禍福皆由自己掌握,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了凡四訓》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從曾國藩到胡適,再到星雲大師、稻田和夫,對這本書都十分推崇,被稱為勵志奇書。

袁黃(1533—1606),字坤儀,又名了凡先生,祖籍江蘇吳江,生於浙江嘉善(今嘉興)魏塘鎮。他童年喪父,母親本想讓他學醫,說學醫不單可以治病救人,還能為自己養生保命。袁黃謹遵母命,學醫的同時,也學禪學、星象、術數、農業、水利、兵備、曆法等。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袁黃

袁黃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才。三十多歲時,他在浙江慈雲寺遇到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那老者告訴他,你是做官的人,何不讀書考個功名?袁黃聽從老者的建議,開始讀書考試。

萬曆五年(1577),44歲的袁黃參加縣裡的會試,因寫策論時違逆主考官而落榜。一直考到52歲時,他終於中了進士,萬曆十六年(1588),55歲的袁黃第一次做官,被派到河北,授寶坻知縣(今天津)。

此時寶坻已連續五年遭受水災,農田積水嚴重,全縣五穀不收,富人成了窮人,窮人大多數被餓死,能走得動的,全都外出逃荒要飯了。袁黃一個老書生,不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幸而得到上司的信任,免除了向上級官府繳納的四輪車等實物,也不再向京城派送採石的民夫,減輕了縣裡的負擔,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逃荒的人漸漸回鄉。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天津寶坻袁黃像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應了袁黃的那句話,人可以改命。到了秋天,積水退去,地裡長出一種野草,草莖高三四寸,結出比穀粒稍大的果實,可以吃,百姓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野穀子”。手下人對袁黃說,這是祥瑞之物,應上報朝廷。袁黃覺得不妥,他的理由是,頌揚天下太平的人,急於用與天象相符之物為祥瑞,而考核政績的人,會先看人事治理的情況,不能因貪圖功名,而取悅皇上。

袁黃的態度,還是實幹,不能讓老百姓一直吃野穀子吧?他動員百姓疏通三汊河,築堤阻攔洪水,沿岸種植柳樹,水害得到明顯緩解,轉過年來,寶坻恢復了糧食生產。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寶坻袁黃紀念館

袁黃讀書時研究過農業,能見土辨色,也懂得順應農時、漚制肥料。當時少卿徐貞明在河北永平招募南方人種水稻成功,朝廷決定在京城周圍推廣水稻,減輕南糧北運的壓力。袁黃在寶坻積極響應,走訪鄉野,寫下《寶坻勸農書》。

《寶坻勸農書》分八章,包括天時、地利、田制、播種、耕治、灌溉、糞壤、占驗。袁黃提出,天下租稅皆出於農田,所以農民受累最深……全縣農民如能遵行《寶坻勸農書》,可以免其雜役。農民因此賦稅減輕,更加信服袁黃。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袁黃

袁黃主張農業要因地制宜,借水興農,帶著百姓疏浚河道、蓄水灌溉,引潮白河、薊運河之水,變水害為水利,在寶坻葫蘆窩等村較為低窪的地帶開挖渠道,種植水稻,獲得了成功。

朝廷管理屯田的御史大人途經寶坻到玉田縣,袁黃帶人迎接,御史大人見到鄉野之間田禾茂盛,心中讚歎,問袁黃,這樣的成就為什麼不上報朝廷?袁黃說,自己只做了分內的事,不值得向朝廷表功,如果身為縣令,不做這些,又該做什麼呢?那位御史大人對袁黃更加佩服。

後來林則徐在《畿輔水利議》一文中,也提到明代袁黃在寶坻推行水田的情況,大意說,寶坻引薊運河、潮白河水開荒種田,潮水性溫,最適合發苗,就算遇到乾旱少雨的年份,也能灌溉自足,確實是非常實用的辦法,值得在各地推廣。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了凡四訓

袁黃除了帶領老百姓開荒種地,還做了許多事,比如遍訪鄉村,救助孤寡、貧窮之人,饑年給糧食,冬日送棉衣。每每遇到街上有賣兒賣女的,袁黃本人就自掏腰包用俸銀把孩子贖回來。有的農戶借了富家地主的錢糧,無力償還,袁黃派人問明情況後,幫助這位貧農還錢。

在寶坻當了五年縣令後,萬曆二十年八月,袁黃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可惜他仕途並不順利,因朝廷內部鬥爭被迫辭官返鄉,隱居在吳江蘆墟趙田村,繼續行善直到74歲去世。

袁黃寫下四篇短文,命名為“戒子文”,用來訓誡自己的兒子袁天啟,這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四篇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袁黃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完整寫了出來,告誡兒子,自己就是這樣改變了命運,按照我說的去做,也可以改變你的命運。說明人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

寶坻縣令寫勵志奇書《了凡四訓》,曾國藩胡適稻田和夫讀後頓悟

了凡舊作

曾國藩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他讀過之後給自己改號為“滌生”,他說:“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他把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民國初年,黃智海用白話文對《了凡四訓》進行了註解。胡適也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作品。淨空法師說過:“《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26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唸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早年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說:我邂逅了袁了凡,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文:何玉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