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意义是什么?


正值夏天,又到了要进入伏天的时候,农村有一种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什么意思呢?

头伏天吃饺子,这个其实很早就有这个习俗了,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饺子也叫“伏(福)贴”或“贴伏(福)”饺子,“伏”与“福”谐音,有纳福寓有吉祥富贵之意。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一辈人都喜欢制作简单而又顺口的面条做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至于伏天本已酷热难耐,人们还吃淌汗的热汤面的解释源自南朝,“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位于北方地区北京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认为用小麦磨出的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

人们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样有利于通过排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这也是中医养生专家一直提倡提倡的“以热制热”法。

“三伏烙饼摊鸡蛋”是有些科学性的。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在饼上摊上几个鸡蛋,一家人都吃,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