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CTO陳磊:AI將給我們帶來驚喜

拼多多CTO陳磊:AI將給我們帶來驚喜

每當一個新技術到來時,大家往往都容易“短期高估、長期低估”,以至於熱度過高時出現泡沫,泡沫破碎之後,資本信心受挫,長期來看對行業發展不利。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就是一個例證。

在經歷了去年一整年的AI產業、創投熱之後,今年開始,行業的關注焦點開始落到商業化上。“AI落地”、“AI in all”成為主旋律,即各行各業利用AI的力量來提升現有業務,從更實際的角度來發揮AI的作用。

比如,高盛就曾預測,到2025年,人工智能將為零售業每年節省540億美元成本,創造410億美元新收入。Gartner則預測,到2020年,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85%的互動都會由人工智能來解決。

在眾多應用場景中,電商平臺無論是對消費者的影響面,還是AI可以發揮的空間,都是最主流的場景之一。與傳統的貨架式、搜索式電商的“人找貨”相比,拼多多代表的電商匹配場景裡,“貨找人”,即AI智能推薦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搜索式電商通過設置關鍵詞,分析用戶瀏覽數據、賬號信息等形成用戶畫像,最後進行推薦。拼多多則倡導從搜索到“商品流”的轉變,因為很多時候消費者自己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推薦才能激發潛在需求,商業模式決定拼多多在技術上也與其他電商平臺存在很大差異。

為此億歐專訪了拼多多CTO陳磊,他分享了很多近期AI在拼多多平臺的實際應用和他對於技術價值觀的思考。

AI如何解答零售業的核心問題

“大部分零售場景最後都在比拼性價比”

雖然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消費升級看似是一個必然趨勢,但精打細算、貨比三家這樣的消費習慣仍然深深根植於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理念裡。如果說早期拼多多是通過微信平臺接觸到數量巨大的消費群體,那隨後的復購與用戶忠誠度還是要回歸到商品的性價比。

“在物質消費決策中,高性價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部分零售場景最後都是在比拼性價比,消費者心中有桿秤”。陳磊表示,在所有類別的消費中,追求高性價比的日常消費是一種長久的需求,並且沒有波峰波谷的週期。

“而且現在出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人們在虛擬世界的消費明顯上升,而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越來越多的人會進行文化消費,那麼錢從哪來?本質上,物質消費在日常消費中的比例會不斷減少,但是文化消費會無限增長。”

作為以技術驅動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的機會在於,AI在用戶習慣分析和商品匹配上可以運行地更加漂亮——龐大的用戶群體、高頻的交易和購物行為中加入了更豐富的社交維度,正在構建一個越來越聰明的數據庫,既可以為AI的運算提供基本的數據量,人與人的交流展現出的圖像、語音與語意理解,也能讓AI的學習更精準,降低計算資源的消耗。

“電商平臺要做的就是商品與人需求的匹配,匹配得越精準,創造的競爭環境越健康、越高效,消費者的需求就能被更好地滿足。”陳磊說。

比如,拼多多通過AI實現選品、定價與流量分配,一方面規避了人工選品與定價可能存在的不公平情況,另一方面,AI在不斷評估市場動態和競爭環境的變化,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更加智能,突破人工的侷限性。

“這其實是在將C端的消費行為數據通過平臺實時反饋給供應鏈,而供應鏈在競爭環境中得到優化,通過AI來更好地實現C2B”,陳磊表示。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特徵是“少SKU、高訂單、短爆發”,瞬間爆發的巨大單量可能會造成商家產能與交付能力跟不上,這時就需要對需求和供應鏈承受度有清晰把握,進行合理的平臺資源適配。而在營銷層面,拼多多利用AI為廠家推廣提供數據支持,並將最終效果的成因反饋給廠家。

通過這樣的精準匹配與正向激發,有效地促進了商家間健康的競爭——一方面,拼多多通過競爭提高商品性價比,另一方面,在平臺合理控制毛利的同時,通過拼單聯動消費者,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傳播,從而促進商品性價比的進一步提高。

“未來的電商平臺,流量分配將會越來越智能,考慮的因素也會更加全面,商家不必擔心流量從哪裡來,也不必擔心產能跟不上;在任何時候,算法推薦錯的東西給消費者,都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和金錢,算法推薦得越精準,效率就越高,同時也能夠提升消費者購物的樂趣。”陳磊說。

獨有“分佈式AI”模型更懂人心

“以消費者為導向,在消費者習慣的場景提供高性價比的購物體驗”

從搜索式購物、效率型購物逐漸過渡到逛街式購物,是電商行業的一大趨勢。在這個過程中,AI算法推薦得到了越來越多電商平臺的重視。

陳磊認為,基於商業模式的區別,拼多多的算法模型也與其他電商平臺存在較大差異。“我們內部稱之為‘分佈式AI’”。

“拼多多將娛樂與分享的理念融入電商運營中:用戶發起邀請,在與朋友、家人、鄰居等拼單成功後,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優質商品;同時拼多多也通過拼單瞭解消費者,通過機器算法進行精準推薦和匹配。”拼多多的官網上如此定義。

“(因為拼單產生的)社交分享數據在傳統電商平臺體現地比較少,它們更多的是搜索和瀏覽的維度。”陳磊解釋,傳統意義上AI是由大數據驅動的,通過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來描繪用戶畫像,從而打上標籤。從結果來看,它的確能在一定條件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是,這也容易讓消費者陷入“偏好囚籠”。

比如說,一個人某一天在入睡前買了點吃的,因為那天他肚子餓了。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需求,並且從長遠來看,它並不能為消費者打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時,光靠瀏覽行為是不夠的,朋友之間在購物時的分享、交流就會對用戶畫像的完善起到很大的補充作用。

“從算法的設計來看,需要設置合理的優化目標,但這個優化目標不能簡單地定義為購物、點擊,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看到這件商品時的心理和行為,比如說和朋友的互動分享。”

人腦的複雜、精妙還遠非目前階段的深度學習所能比擬,從這個角度來看,社交平臺上的流量只是拼多多崛起的表層原因,在這個過程中AI對人性的理解和學習才是根本。

“可以把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想象成大腦中的突觸連接”。陳磊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最終目的都是進行低消耗、高效率、有意識的運算。

“分佈式AI”模型的好處還在於,用戶本身還可以有意識地、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模型的優化之中,前提是拼多多為用戶設置足夠吸引人的獎勵機制。

在被問到如何處理自身App和外部社交平臺的投入力度時,陳磊表示:“購物是長久的、持續性的需求,我們不會擔心用戶不買東西,只需要讓技術更好地服務這個需求。以消費者為導向,在消費者習慣的場景提供高性價比的購物體驗。”

AI像個孩子,要幫助它培養正向價值觀

“利用負向消費習慣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利益,但長期來看,它並不能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AI正在為各行各業效率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但AI不是一切,尤其是在直接面對C端的大平臺上,最終還需要人來把關。

“從商品推薦來說,如果完全按照消費者的購物行為驅動,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人是有兩面性的,在算法的建立過程中,需要花精力鑑別哪些是正向的哪些是負向的(消費行為),利用負向的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利益,但長期來看,它並不能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最終也不符合平臺的商業價值。”陳磊說。

基於對人們社交分享行為的分析,拼多多對結果進行建模,觀察在結果中有沒有出現負面的因素,以及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再通過算法去抑制不良因素的產生。這樣不斷地將複雜的現實狀況反饋到機器進行訓練,是一項頗為繁重的工作,但陳磊認為這是一個大平臺必須做的事情。

“我們希望自己的算法是更加正向的。”陳磊表示,“點擊數據和瀏覽數據是平臺中量最大的數據,負面數據的量相比之下就小了很多,但是這些數據對於確保算法結果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在模型的建立上,負面數據量那麼小的情況下,既要考慮隨機因素,又要通過趨勢做判斷,這裡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投入很大的工程資源。”

事實上,AI要有價值觀也在成為行業主流的思考方向。一個成熟的人工智能學者或者研究人員,不僅僅要是算法專家、建模專家,還需要對人性、對社會環境有深刻理解。

“機器的自驅動會容易演變成利用人性缺陷大於激發人的正向需求”,陳磊說,因為核心團隊長期的電商經驗,拼多多在建平臺模型之初就考慮到了這點,只是AI的演進其實就像孩子的成長,需要長時間地傾注耐心與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