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懂得的做人道理。從古至今,有著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孝心故事,如著名的二十四孝,給我們呈現出孝的真正含義。今天就給大家講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為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東漢恆帝時期(147-167年),這已快是東漢滅亡之季了,這可不是什麼好世道,皇帝昏庸,連年歉收,盜賊四起,宦官干政,黨禍不斷,民不聊生,立國一百多年來的東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露出衰亡之象。

為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但當時在樂安有一個平民百姓,名叫趙宣,趙宣的父親因身患重病而去世,他十分悲傷,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在家守喪三年。趙宣的確守了喪,不過他守的不是三年,而是守了二十餘年,一直住在還沒有封閉的墓道中,直到後來停止守墓後才出來,出來以後仍然想念自己的父親,還時常唸叨著著父親。

為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因為趙宣的如此孝心,漸漸的被當地人所知曉,一傳十,十傳百,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大孝子。最後這件事傳到了正在出任樂安太守陳蕃的耳朵裡。陳蕃,字仲舉。東漢時期名臣,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也正是《世說新語》中開篇所提到的那位“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子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陳仲舉。

為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聽聞趙宣的事蹟後,陳蕃深深地被趙宣的行為和精神所感動到了,在趙宣守喪的期間,百忙之中也抽出了一點時間去拜訪了正在守喪的趙宣。所以趙宣還獲得了“州郡數禮請之”的名譽。

為了守孝他在墓道內住了二十年,孔子都稱讚他

孔子說過,“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以孝為核心的理想人格,趙宣正是有著這樣的人格。為了家中的老父母,為了孝順的孩子們,我們為趙宣贊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