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V課」賈康:樓市調控如何治標治本?(後附視頻連結)

「財經V課」賈康:樓市調控如何治標治本?(後附視頻鏈接)

進入2018年,樓市調控從嚴的主基調未變,有分析稱,今年將成為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取得突破的關鍵一年。在“房住不炒”的這一基礎上,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近期,海南樓市限購政策全面升級頗受市場關注。

「財經V課」賈康:樓市調控如何治標治本?(後附視頻鏈接)

實則自2016年“9·30”大規模的調控政策之後,新政可謂密集頒佈,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國主要城市發佈房地產調控已超過76次。

從市場反映而言,經過調控,房地產市場過熱局面降溫。不過,調控下的樓市依然是暗潮湧動。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全國房價已經從2016年的瘋漲期逐漸冷卻,2018年3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0.6%,二手房價格首次出現下降,不過,仍需注意的是,雖然熱點城市房價有所下降,但從70個大中城市房價波動狀況觀察可見,3月份房價上漲的城市數量卻在增加。

實際上,從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以來,房地產市場歷經了多輪的調控。這些調控政策解決了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哪些問題?如何看待樓市發展過程中的調控手段?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賈康,在接受《財經》V課視頻專訪時認為,以往不得已採取的這些行政手段,從調控概念上來說都是隻治標,還需要更深層次地解決治本的問題。他認為,當下的關鍵是要總結過去的得失,並提倡“雙軌統籌”的樓市管理框架,以實現標本兼治、追求治本為上的境界。

以下為內容精華摘要:

房地產業的現狀和問題

十幾年來,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房地產,特別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住房。總體來說,房地產業前幾年有多輪調控,大家最為關注的房價問題,也已經有幾個輪迴。在調控過程中,各方面的社會焦慮以及管理部門的壓力也都非常明顯。

總體來說,2014年以前,可以認為是單邊式的情況,即屢調屢漲。2014年以後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市場分化,分化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走向兩個極端,二線城市居中。在開始的階段,二線城市似乎更多地跟著三四線城市走,2016年下半年以後,二線城市明顯跟著一線城市,之後就是“冰火兩重天”的狀況。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只看表面現象,更要做深入分析。中央也特別強調,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解決長效機制問題,而且要落實到解決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問題。

雙軌統籌”管理框架趨於清晰

我認為在這些年的發展中還要特別強調一點,即從住房的視角來看,實際上雙軌統籌的管理框架越來越清晰化,這方面的進步值得肯定。雙軌統籌,具體是指政府主導的“保障軌”與“市場軌”有效統籌,形成多樣的偏好與特定的設計。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時候,就有經濟適用房概念,而現在已經非常清楚。這一概念對應的就是有別於一般商品住宅的、現在所說的保障房。經過多年發展,保障房從曾經的十多種形式的經濟適用房,收縮成現在明確的兩種,作為託底的有效供給形式。一個是公租房,即把“廉租公租”的概念打通,統稱為公租房。另一個是現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共有產權房,即雖有產權,但不是完全的,而是政府和住房主體共同持有的。

除了保障軌以外,才是一般所說的房地產市場上的商品房軌道。保障房和商品房雙軌統籌是非常重要的制度框架,對房地產市場以後的健康發展會產生長效機制的支撐作用。

市場軌的政策調節“治標不治本”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市場軌上的調控問題。前些年在商品住房調控方面,政府高度重視反覆出手,稱得上不遺餘力。在2016年“9.30”新政之後,一線城市和一部分二線城市等二三十個中心區域城市,不遺餘力地採取限購、限貸,甚至限價等管制措施,來打壓樓市熱度。

概括而言,不得已採取的這些行政手段,從調控概念上來說都是隻治標,不可能解決治本的問題。對於現在而言,要總結過去的得失,把過去的“只治標不治本”轉到標本兼治、追求治本為上的境界。

正因為過去是“只治標不治本”,所以在調控中出現至少三輪的“打擺子”。壓力大時,即房價上升、熱度過高時,在樓市熱的一邊,高力度的使用所有手段,不斷調整。比如“9.30”新政以後的調控。但是過段時間以後,勢必又打到另外一邊去,這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過去已經幾次出現,實施一段時間後不得不放鬆管制的情況。甚至在很多城市出現取消限購限貸後,給買房者以政府補貼,鼓勵大家出手交易的狀況。

兩個極端的打擺子也被形容為“過山車”,這種坐“過山車”、“打擺子”的情況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它的根源就在於只治標而沒有治本。

(文字整理:郭彥巧,視頻製作:劉陽 李陽)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邀請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