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超過100萬億的金融理財市場風雲變幻,一直很火的銀行理財產品近期出現剎車跡象,最新統計的2018年4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環比下降20%以上,這主要是受到了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的影響。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然而,另一類不受大資管統一監管新規的影響的產品卻突飛猛進!2017年以來一年多時間就從5萬億激增到了9.2萬億,按現在的增長速度測算,年中前後就有望突破10萬億大關。

這類產品就是結構性存款,通俗來說就是“存款+期權”:一部分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

近一年多來,面對個人發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出現翻倍式增長,其中一部分結構性存款用一個幾乎不可能觸及的條件,來給客戶5%甚至更高的利息,這就是所謂的“假結構,真高息”,不少產品也是從銀行理財產品演變而來,所涉及的條件包括外匯、黃金等品種。

井噴的結構性存款

散戶增速明顯超過機構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又被稱為收益增值產品( 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滬深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來自於央行《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試行)》的相關規定)。

簡單來說,就是設定一定條件的浮動利率存款,可能是完全浮動的,也可能是區間收益基本確定性,常用的條件包括銀行間市場利率、外匯匯率、黃金期貨、原油期貨或股市指數。

和存款相比,這類產品的好處是收益率高,目前不少銀行此類產品最高收率可以超過5%,缺點是無法銀行和客戶均無權提前終止存款的。

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這類產品的好處是屬於存款範疇,可以保證本金兌付,最新的一個重要好處在於不受大資管統計監管新規的影響,這一新規對銀行理財產品提出了不得保本保息,禁止剛兌,淨值化等諸多要求。

這一年多,銀行結構性存款發展十分迅速,基金君根據央行每月公佈的數據,計算出結構性存款的增長情況。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從這個表格中可以清晰看出來,2015年到2016年兩年時間裡,銀行結構性存款的規模一直在5萬億左右,整體發展平穩。

從2017年開始,結構性存款大發展,前11月激增了近2萬億,12年年底因素的影響略有下降,仍有6.95萬億元。

進入2018年之後,銀行結構性存款更是大發展,1月份激增1萬多億,隨後三個月每個月都有三五千億的增長,按照這一速度增長,2018年6月或7月,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很可能會突破10萬億大關。

其中,針對個人的結構性存款增長更猛, 2017年以來到2018年4月的結構性存款總規模增長77%,針對個人的結構性存款,無論是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規模都增長100%以上。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根據央行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年底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出現階段低點,為1.87萬億元,2018年4月底卻激增到了3.86萬億元,增幅超過了106%。

其中,大行和中小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基本相同,分別為1.94萬億和1.92萬億(大行指的是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和國開行,郵儲銀行)。

與此同時,針對機構的結構性存款規模也很大,增長也十分迅速,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機構結構性存款規模已經達到了3.73萬億元,2017年以來的增幅也有8成左右。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只有大行的機構結構性存款增速較慢一些。

鮮明對比,銀行理財發行量驟降2成多

和結構性存款突飛猛進行程鮮明對比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驟降。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日前發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10849款,環比減少2783款,降幅為20.42%。

和去年同期相比,發行數量也減少817款,減少幅度也有7%左右。

在產品期限上,數據顯示,4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中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佔比下降,而長期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佔比在上升。具體來看,3個月以內(含3個月)、3至6個月(含6個月)理財產品發行量分別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1.14個百分點;6至12個月(含12個月)、12個月以上理財產品發行量分別環比上升0.71個百分點和0.48個百分點。

綜合來看,4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期限為189天,同比增長38天,期限明顯拉長。隨著大資管新規2018年4月底發佈,90天內封閉式銀行理財將被禁止,預計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將繼續拉長。

從平均預期收益率來看,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5%,環比下降0.03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個月下降。分銀行類型來看,4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03%,環比上升0.07%,排名第一;其次為城商行、外資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4.99%、4.78%。

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金融組組長戴志鋒發佈研究報告認為:結構性存款的一個特點是對保本理財的替代。從結構性存款和銀行理財二者的增速差,我們可以看到結構性存款的高增、保本理財增速的放緩。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保本理財將成為歷史,我們判斷這部分資金將由結構性存款逐漸接續。

假結構增多引發市場各界關注

銀行結構性存款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假結構”性存款有增多的跡象,所謂的假結構性存款是指以那些基本不可能實現的條件為基礎的存款。

基金君從公開資料中找到兩個案例,讓大家去看一看,這類結構性存款是不是“假結構”。

一個案例來自於上市公司公告, 兆馳股份2018年3月認購了一款結構性理財。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這一案例寫的很清楚,3月15日計算利息,要以3月29日的匯率為準,美元兌港幣匯率是7到9之間,而香港特區政府目前實施的是類固定匯率制度(維持匯率在7.75到7.85之間)。

簡單來說,只要2周內香港特區政府沒改變匯率制度,美元兌港幣匯率就一定會落在7.75到7.85之間,也就是基本確定就是給5%的收益率了。

另一個產品是掛鉤黃金的,來自於產品銷售渠道上的信息。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這個產品的計息規則是倫敦金價格在每盎司300美元到2200美元,而這個產品還專門提示了近3年倫敦金漲幅區間1046美元/盎司到1375美元/盎司,我行往期產品均實現最高收益率。這一期的最高收益率為5.25%。

讓我們來看看黃金期貨歷史價格走勢,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倫敦金過去15年表現,2002年曾短暫出現過低於300美元/盎司,要更早的時間才有長期低於300美元的現象,2011年倫敦金最高價1921美元/盎司。而這個結構性存款提出的價格區間是300美元/盎司到2200美元/盎司,還是3個月內,不是3年內。

戴志鋒表示, “假結構性存款”是指在期權部分設置了不可執行的行權條件,通過提高內部轉移價格將結構性存款轉化成“類固收產品”從而使客戶獲得較高無風險收益。該類產品沒有實質性的結構性操作,到期日銀行只損失期權費,是剛性兌付的產品。

他認為,如市場上盛行的假結構性存款實則是產品的期權不可能觸發,給到客戶的收益率全部來自存款部分且給到的固定收益率極高,其實質為銀行變相高息攬儲。

“假結構性存款”監管在路上!

對於“假結構性存款”,業界關於監管的呼聲很高,也有一些跡象表明,未來將有針對性監管措施。

今日(2018年5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金融時報》發佈文章“結構性存款快速擴張引發監管猜想”。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這一報道中專家表示,結構性存款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目前雖有相關法律對結構性存款的發展作出指引,但尚無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法規。相信伴隨著結構性存款的快速發展,未來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政策出臺將是必然。

據報道,一位接近監管人士表示,相關結構性存款的監管規則正在討論,或將很快出臺,規範現有市場。

戴志鋒研究報告中認為,一方面,假結構性存款面臨強監管。目前多家銀行為規避資管新規,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財,以此吸納負債,很多中小銀行業跟風發行“假結構性存款”以實現高息攬儲。但假結構性存款仍屬於變相剛兌,未來一定會面臨嚴監管。

同時,真結構性存款也會出臺相應的引導細則,在規模、結構、標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進行指引。從香港、新加坡等國際發達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顯著嚴格於普通存款業務,同時為顯示結構性存款顯著不同於普通存款的風險特徵,“結構性存款”法律文本上的名稱多為“結構性投資產品”。預計未來針對結構性存款的專門性監管政策會逐步出臺,引導商業銀行向保本理財-假結構性存款-真結構性存款的方向過渡。

這類產品太瘋狂!衝擊10萬億,高收益還保本,但暗藏假結構!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