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為南陵首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銅礦採冶始於西周,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和皖南土墩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南陵國家鳳丹生物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認定,成為本次認定的全國3個林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2015年合福高鐵(南陵站)建成,於2015年6月28日通車,南陵進入高鐵時代。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為南陵首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銅礦採冶始於西周,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和皖南土墩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南陵國家鳳丹生物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認定,成為本次認定的全國3個林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南陵進入高鐵時代。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立吳國)始,縣境為吳地。

戰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踐兼併吳,屬越。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滅越,又為楚地。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歸秦。秦始皇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設郡縣,屬鄣郡。

西漢,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宣城縣(治今弋江鎮)、春谷縣(治今繁昌縣境內),縣域屬上述二縣,隸屬丹陽郡。

東漢,宣城縣廢,改設宛陵、春谷二縣,縣境屬丹陽郡春谷縣地。

三國入吳,恢復宣城縣。

西晉,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陽郡一部為宣城郡,宣城縣隸屬宣城郡。

東晉,成帝鹹康末,淮北居民隨晉室南渡,於今南陵縣北僑置當塗縣,屬淮南郡。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縣,以今南陵、繁昌、銅陵等縣地為境域。晉末,分於湖為境,隋徙治於姑孰(今當塗縣),遂廢。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改春谷為陽穀,屬宣城郡,又為淮南郡地。安帝義熙九年(413年),並陽穀縣入於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蕪湖縣陶辛圩內),屬淮南郡繁昌縣地。東晉於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蘆南鄉)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以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陳兼置北江州。隋平陳,州郡並廢。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石城、臨城、定陵、故治諸縣入南陵縣,屬宣州。時改宛陵縣為宣城縣,改故宣城為青弋江(鎮)。大業元年(605年),改宣州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屬池州。貞觀元年(627年),又歸宣州,屬江南道。長安四年(704年),移治青陽城(今南陵城關鎮),屬江南道宣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宣州。天寶元年(742年),屬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屬宣歙觀察使宣州。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縣地置義安縣。大順元年(890年),屬寧國軍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屬寧國軍宣州,隸江寧府。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年),割南陵五鄉,復置繁昌縣。保大九年(951年),析南陵縣地置銅陵縣。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南唐平,改寧國軍,仍稱宣州,隸江南路。天聖八年(1030年),分東西兩路,屬江南東路宣州。宋,縣境東西寬70裡(即35公里),南北長85裡。東至宣城縣境35裡,以青弋江為界,自界首至縣70裡;西至銅陵縣境40裡,以趙村為界,自界首至縣50裡;南至青陽縣境70裡,以金山鎮為界,自界首至縣50裡;北至繁昌縣境15裡,以駱師橋為界。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為寧國府,屬江南東路(亦稱江東路)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屬江浙行中書省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屬江浙行省寧國府。至正二十六年,改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屬中書省寧國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寧國府。永樂元年(1403年),屬南京直隸寧國府。明,南陵縣境東西寬70裡,南北長85裡。東至青弋江宣城縣界40裡,到宣城縣城105裡;西至界石銅陵縣界35裡,到銅陵縣城135裡;南至十八社橋青陽縣界75裡,到青陽縣城140裡;北至界橋繁昌界15裡,到蕪湖縣城105裡;東南至分界山涇縣界30裡,到涇縣65裡;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陽縣界65裡,到青陽縣130裡;東北至太平(豐)圩蕪湖縣界75裡,到蕪湖縣160裡;西北至分界山繁昌縣界30裡,到繁昌縣11裡。距(寧國)府西105裡。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丫山牡丹花

清,行省下沿明制(寧國府),直至宣統,所屬府如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徽寧道。太平天國期間,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仍由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分轄。清,南陵縣在寧國府治西90裡。東至青弋江宣城縣界28裡,南至十八社橋青陽縣界75裡,西至界牌湖銅陵縣界35裡,北至小石橋繁昌縣界15裡。東南至分界山涇縣界25裡,西南至黃山青陽縣界70裡,東北至石石危河蕪湖縣界80裡,西北至石岡山繁昌縣界30裡。東西寬80裡,南北長90裡,通境面積2970方里。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府,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17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10月,劃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0月25日,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8月6日,劃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南陵由縣治東至青弋江30裡,界鄰宣城縣;西至牧家亭40裡,界鄰銅陵縣;南至若坑55裡,界鄰涇縣;北至奎潭60裡,界鄰蕪湖縣。

1949年4月22日,南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1950年5月26日,劃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1951年,宣城縣原轄湯家篷(街)及曹家灣、新灘李、洪村章、汪家村、鬥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劃歸南陵縣。同時,南陵縣原轄蔣家村(自然村)劃入宣城縣。1952年2月4日,劃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是年8月27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5年,銅陵縣原轄土勘上張、櫻桃山、何家衝、楓樹餘自然村劃入南陵縣。1956年,涇縣原轄李家衝(自然村)劃入南陵縣。同年,宣城縣原轄方家灘、嘴頭上、下埠裡、糟坊、侉子澇自然村劃入南陵縣。此後,縣四境無變更。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蕪湖地區。1980年1月29日,屬安徽省宣城地區。1983年6月7日,劃歸蕪湖市。

風景名勝

南陵現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縣境內山清水秀,擁有萬畝牡丹園和溶洞、奇石、瀑布為一體的西山風景區;古秘幽遂的烏霞寺風景區;煙波浩渺的奎潭湖風景區,地球上同一緯度植被種類最齊全原始次生林的小格里森林公園等。南陵迄今為止已調查發現地域內地面、地下文物古蹟130餘處,主要有:以青銅業發展的"國保"大工山古銅礦,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區"省保"牯牛山古城址和墓葬區"國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城關地區的玉帶橋、黌塘橋、龍會橋、惠民橋、畢家橋、仙酒井、小喬墓、謝家阡、南山寺遺址、柳拂庵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蹟;有展現近現代南陵人民光榮革命傳統的李家發烈士陵園和三里新四軍軍部舊址等革命歷史教育基地。

工山削翠

工山,又名大工山,位於該縣西南方。主峰海拔523米,是該縣內最高之峰。縣誌注:工山位於縣西三十里,高數百丈,周圍數十里,是"縣治之鎮山也"。

射的佔豐

射的,指射的山,即今日在桂山鄉境內的筆架山。著名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有該山的記載,說它"望之似射候因名。

鵝嶺橫雲

鵝嶺,現屬三里鎮。峨與鵝音同字異。如果究其原意,峨嶺的"峨"字很可能是"鵝"字。這還得從一則傳說說起:"舊傳有金鵝自涇之蠻飛來棲此。"由此得名,稱為"鵝嶺"。

漳水拖藍

漳水,即漳河,是發源於縣境內的第一條大河,也是南陵的一大水系。

奎湖泛月

奎湖,原來稱作奎潭,後來才叫奎湖。也有稱作為"奎潭湖"的,反映了它從潭變成湖的過程。奎湖是南陵縣最大水面。縣誌說,奎湖有九十九個汊、三道關、三道鎮。湖中有七個土墩,座落狀如奎星,由此得名,稱為奎湖。

龍池布雨

龍池,舊名龍湫池,即工山東山腰的龍潭池。龍池布雨,意即龍池鋪雲布雨。龍池原是個求雨的場所。縣誌說,"龍池歲旱禱雨,輒應。"因此,龍池布雨這一景,也有稱為"龍池禱雨"的。

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南陵風景

元觀仙題

元觀,指承天觀。承天觀位於"縣東南四百步"(縣誌載)。觀建於宋朝。明朝洪武十五年在觀中開設了道會司,可見當時道教活動在南陵十分活躍。

大浦鄉村世界

以打造農業生產、旅遊度假、生態人居三大功能為核心,集農業科技展示、農產品生產、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親水休閒、戶外運動、商務會議、養生居住為一體,大浦鄉村世界合型生態休閒旅遊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景區主要包括農民新居、主入口橋、環湖公路及其景觀帶、生態美食園、植物園、遊客接待中心、26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體驗農業觀賞園、兒童農教樂園,還有現代農業技術中心及馴化中心、避雨葡萄園及葡萄廣場、特色果蔬園、有機果品園、標準化良田景觀帶、汙水處理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