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一個人身處山腳下,是不能體會“一覽眾山小”的闊達的。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格局大的人,從不認命

命運是什麼?命運是弱者的護身符,是懶惰者的劊子手,是強者的奠基石。

格局大的人,相信人定勝天。格局大的人,絕不沮喪於眼前的得失成敗,而目光緊盯遠方的目標,披荊斬棘,越過重重困難,不達目的不罷休。

格局大的人,從不相信命運的說辭,面對困難和挫折只會越挫越勇,他們能忍常人不能忍,吃常人不能吃的苦。

格局大的人,能抵得住誘惑、耐住得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即便“萬箭穿心”,也能“忍辱負重”,氣定而神閒,讓心靈“修禪打坐”。

人生,不能隨便認命,畢竟當年朱元璋被迫參軍的時候也沒想到會當皇帝。畢竟,只有拼命後,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才能明白笑著流淚,遠遠強過哭著後悔。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格局大的人,從不抱怨生活

誰的生活沒有煩惱?與其抱怨,不如改變。不要去抱怨生活,生活不欠你什麼。

生活裡,我們總是索求太多,付出太少,總是想有阿拉丁神燈出現實現所有願望,總是想有芝麻開門後攫取所有財富,可惜一切美好都沒有唾手可得的可能。我們總是等身體有了病痛,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才想到去鍛鍊去運動,我們總是失去了一切才想到去珍惜。其實平凡的日子,重複的付出,就像鏈條般連串起我們酸甜苦辣的簡簡單單的生活。

格局大的人,從不抱怨生活。在他們的眼裡,即便是狂風暴雨,那也是雨過天晴的前奏。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讀書無用

蘇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有一則哲理故事:

在一座山裡,住著一位農夫和他的小孫子。每天清晨,老爺爺都會早早地起來坐在書桌上讀書。有一天,孫子問道:“爺爺!我也想和您一樣讀書,可我讀不懂。只要我把書本合上,我就忘得一乾二淨。讀書有什麼用?”

老爺爺指著角落的籃子說:“這個籃子是放煤炭的,你帶去河邊,幫我盛一籃子水回來吧。”於是小孫子照爺爺說的去做了,不過回來之前籃子裡的水早早地就漏光了。

“你下次得跑快一些。”老農夫笑著把小孫子再一次帶到了河邊。這一次男孩跑得飛快,但他回來之前水依舊漏完了。試了好多次後,男孩終於說:“爺爺,籃子裝不了水!這根本就沒用!”

爺爺笑著說:“你覺得沒用,可是你再看看籃子。”男孩轉過頭看籃子,他發現,原本又破又髒的煤炭籃子,已經從裡裡外外都變得非常乾淨了。

格局大的人,從不說這三句話

讀書就是這樣的。讀一本兩本可能沒有什麼用,可是當你讀得多了,心靈就得到了洗禮和昇華,正如故事中的竹籃一樣。

縱觀歷史,農民起義將領那麼多,為何只有劉邦和朱元璋能從農民的底層社會走向了皇位?除了他們本身的才能以外,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們對於讀書的態度。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之時大字不識,後來在行軍過程中,一直沒有忘記讀書學習,打下江上建立大明朝的時候,他的文學水平已經可以達到“行文流暢,頗有文采”的高度。其餘的大部分農民領袖都不讀書,都習慣於淺層思維,缺乏系統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他們目光短淺,見解狹隘,只恃一時之勇,難以在取勝以後面對複雜的治國事務中保持高超的政治智慧。

格局大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每個人的光陰有限,不可能都去經歷所有的事情,通過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擴大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讀得多了,見得多了,懂得多了,格局也就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