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生質量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生活中,苦難到處都有,讓人感動的是面對苦難的堅持、樂觀和勇氣。

決定人生質量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的生命裡不如意的事情佔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到。

縱觀歷史,無論是改朝換代的開拓者或者是某一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沒有哪一位的成就是一帆風順的。今天與我們生活在一個時代的我們所熟悉的名人,包括商界的大佬,都是在挫折中戰勝了自己,披著荊棘一路走來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了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而做的準備。

決定人生質量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人生質量的好壞,正如我們交朋友一樣,朋友雖多,真朋友卻很少。生活中,我們相遇陌生人常常都會以朋友相稱,那麼些為了推銷自己產品的人遇見你,開口第一句都是很親熱的一句“朋友。朋友成為了我們交際中常用的標準詞彙。然而,這個朋友只是一個打招呼的代稱,失去了朋友本身的意義。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的,而不一定是錦上添花的人,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這種比例大概也就“八九”與“一二”之比吧。

正如交朋友一樣,我們有很多“八九”的朋友,卻只有那“一二”的真朋友值得我們去回味,去珍惜。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不去想那“一二”的快樂,那如何在重重的烏雲中尋覓到那一絲絲黎明的曙光呢?

決定人生質量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其實,生活中,“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取決於人生的機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正如朋友中那些冷眼旁觀或者是落井下石的“朋友”,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懷疑或者拒絕“一二”的真朋友。一輩子,想著那“一二”的朋友,此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