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卑過?

那些年,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卑過?

01

人人生而平等,卻無不處於枷鎖之中。

也許人人都曾自卑過。

自卑感本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常常因為我們對它的不同解讀而給生活帶來麻煩和桎梏。

那麼,人的自卑情結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都不得不受到三條事實的制約:

約束

1、 我們必須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好好工作,才能與地球共存;

2、 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社會性,我們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所以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

3、 社會上有兩種性別,為了繁衍後代,我們必須生活在兩性關係中。

如此說來,我們生活中就要面對三大主題,即職業、友誼與性。

生長的環境和所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會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賦予不同的解讀。

一個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

因為社會的不認同,同伴的嘲笑、揶揄甚至欺辱,很容易就產生深深的自卑感,當他喪失在社會中扮演一個奉獻者角色的希望時,如果沒有人對於器官上的缺陷,對他做出正向的解答,他們最終往往只能走向失敗。

一個從小備受家裡寵愛的孩子,

他會覺得不必努力便可以成為所有人的焦點,當他慢慢長大,踏入社會,別人不會像他的家人一樣給予他期待的關注度,他便會有深深的失落感,也會對世人充滿敵意;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獨佔鰲頭,從而拒絕合作。

一個時常被忽略的孩子,

會覺得凡事都需要去競爭,通過競爭才能得到關注,這種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當他們通過競爭還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便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別人愛,自卑情結便應運而生。

02

那些年,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卑過?

當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家庭和學校便成為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一個家庭裡,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個不能和母親發生聯繫的孩子,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感。

婚姻裡,如果女性地位低下,大家也認為照顧孩子是一種低下的工作,女性便會對自己的社會角色不滿意,勢必處處想要去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孩子便成了礙手礙腳的累贅和麻煩,女性也無法傾注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就會變得畏手畏尾,小心謹慎,他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狀態也是卑微的。

當然,如果一個母親取得孩子足夠的信任,也要讓孩子與父親建立必要的聯結。

夫妻關係是孩子最初見到的社會合作關係,夫妻關係和諧,便會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明白,社會合作會給生活帶來諸多好處;

相反,如果夫妻關係糟糕,孩子便無法在生命早期對合作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接納。

當孩子第一次跨入校園,面臨的則是一次社會生活的體驗。

一個在家庭中體會不到合作好處的孩子,往往在學校也無法與他人愉快相處。

自古以來,科舉也好、應試也好,都會讓我們更多關注孩子的成績,所以,班級的排名,孩子的課堂表現,都會成為老師對一個孩子的評判標準,當一些孩子被長期貼上“成績差、不守紀律、豬腦子”之類的標籤;

最終,他們自己也會漸漸喪失希望,認為自己與成功無緣,有一天便真的成了“問題少年”。

校園教育基於應試的需求,更多關注的,是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而不是合作意識,

其實,在競爭中,不管孩子是處於領先還是落後,都會讓他們過度關注自己,成績好的容易走上自負的極端,成績差的,則會走入自我設限的困境,跌入自卑的深坑。

03

那些年,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卑過?

而往往被我們誤解的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並不是他所處的環境,而是取決於他對自身處境的解讀。

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這種壓抑的感覺會迫使他們採取一些必要的行動。

誰都想要克服這樣的困境,重新找到自己的優越感,一部分人,如果從小就從父母那裡看到,父母以及家庭以外的成員的相處模式是和睦而有序的,他們就很容易找到他們值得信賴也信賴他們的夥伴或朋友;

他們會發自內心的認識到,這個世界就是由我們去推進、去創造的,只有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自己的所做的一切才有益於他人,自我的價值感才有所提升,自卑也便不復存在。

富蘭克林·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痺症,但通過奮鬥卻成為了美國總統;

尼采身體羸弱,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不朽的權力哲學;

霍金患上不治之症,卻身殘志堅,成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他們的成功都是對“自卑是激發人類進步,個體邁向優越”最好的詮釋。

而另一部分人,則走向反面,他們可能在處理這個困境時遇到障礙,對優越感的追求太過強烈,便會造成“物極必反”的後果。

他們企圖通過捷徑在短時間內超越他人,比如,

一個在童年備受別人欺凌的孩子,可能想學功夫,為的是找回自己的尊嚴,卻往往被人利用,誤入歧途;

一個從小吃盡苦頭的孩子,可能拼了命的掙錢,為的是不再被人看不起,卻往往為了利益和慾望而走上不歸路。

其實他們都不過是發展出一種毫無價值的優越感來掩蓋自己的自卑情結。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頭無法前行的,多半是我們自己畫地為牢。

只有擦掉那圈牢線,才能修正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解讀,也才能真正放下自卑,超越自我。

04

那些年,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卑過?

小說《燈塔》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相貌極其醜陋的男孩,父母擔心他因為相貌而被世人歧視,於是以愛的名義,把他藏到了大海上的燈塔裡。

在他們去世前,他們傾其所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送給了一位老船長,讓船長來照顧他,他們同時留給孩子的還有一本字典。

就這樣,這個怪人在這座燈塔裡帶著無罪之身整整生活了50年。

而這本字典就成了他與這個世界聯結的唯一橋樑。

通過字典,他對世界充滿了幻想和想象。

有一天,他在字典裡看到了“怪物”這個詞,字典裡說,怪物就是相貌醜陋惹人生厭的生物。

他走到鏡子前,看著自己,他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惹人生厭的生物。

於是他越發的自卑和孤獨。

當小島上有客人到來,他總是偷偷的藏起來,客人走後,又悵然若失。

有一天,一個水手來到了燈塔前,他對怪人的生活充滿了興趣,於是他給怪人寫了一張紙條,

“你喜歡什麼?”

這個怪人非常的緊張和興奮,第一次,他覺得他被看見,他激動的回道,

“世界的景象!”

於是,這個水手給他寄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怪人把這些明信片鋪滿了牆面,這些碎片的景象打碎了他曾經平靜的生活,同時也在他的心裡激起一種叫做“勇氣”的東西。

他終於意識到,他所生活的燈塔,其實不過是一座牢籠和枷鎖。

他抱起陪伴他多年的小金魚,走到大海邊,他對小金魚說,

我沒有理由囚禁你,去吧,一定,一定要有勇氣啊!

他在大海邊站了很久,他扔掉了自己的字典,拿起了一根繩子,走回了燈塔。

第二天,他用繩子捆好自己的行李,等待著水手的小船,等待著水手帶他去擁抱全新的世界。

那一刻,他對世界的渴望終於戰勝了他壓抑許久的自卑。

故事的結尾深深震撼了我。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是一座孤島,我們固守著自己的孤獨與自卑,久久的不敢踏出半步,也不許別人踏進來,我們內心荒蕪而又底氣不足,我們心有不甘而又滿懷落寞。

是否,你也在這樣的燈塔裡囚禁已久?

相信這個故事一定能激起你我內心塵封已久的勇氣,讓我們心中湧動著的那股不甘的暗流,如奔湧而下的江水傾瀉而出,終有一天它會讓我們超越自卑,並驕傲的對自己說,

我曾經一無所有,直到我踏入未知。

那麼,你有沒有準備好,給自己一些勇氣,走出那禁錮心靈的燈塔,去擁抱那些美好的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