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比特幣將漸行漸遠?

火訊財經注:當前非常火爆的區塊鏈技術,其技術特性方面,確實有顛覆性。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它的發展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同時它確實在創造一些新的價值。其將怎樣在實體經濟、金融市場裡產生影響和創造價值,具有著多種可能性。

區塊鏈與比特幣將漸行漸遠?

當前非常火爆的區塊鏈技術,從其技術特性來講,確實有顛覆性。但是這樣一種顛覆性怎樣在實體經濟、金融市場裡產生影響和創造價值,還有很多種可能性。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80%的銀行都啟動了區塊鏈的項目,全球90多箇中央銀行加入對區塊鏈的研究討論,包括一些商業銀行也非常重視。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特別在網絡上的應用頗有前景。

從信息互聯網進入價值互聯網

從數據統計來看,目前全球虛擬代幣ICO(首次幣發行)的加密貨幣總數有1600多種,總市值4500多億美元,增值速度很快。特別是今年一季度融資規模就達到63億美元,超過了2017年ICO的融資總額。

區塊鏈在金融以及其他如醫療、健康、土地、註冊等領域都有以區塊鏈應用進行探索和試點的項目。國內企業包括一些金融機構尤其新興金融機構非常積極,IT企業更是一馬當先。

其實各個國家對區塊鏈的認識和定義不同。英國相對官方的定義是“利用區塊存放記錄的分佈式數據庫”,日本認為區塊鏈是數字資產交易的技術。國際化標準委員會定義區塊鏈是分佈式賬本的一種。國內金融機構和銀行對區塊鏈的看法多為數字化資產的一種,他們認為區塊鏈的一些去中心化的方式,是維護數據庫的基本方案。

中國發布的白皮書對區塊鏈的定義為:“一種在對等網絡環境下,通過透明和可信規則,構建不可偽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塊鏈式數據結構,實現管理事務的處理模式”。這個定義很好理解,可看出區塊鏈具有分佈式對等,數據塊鏈式不可偽造防篡改,透明可信、高可靠性等特徵。

所有這些看法,多認為區塊鏈的本質特徵還是一個技術,是多種新技術的集成,包括分佈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算法、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等。這些技術都在區塊鏈領域得到非常深入的應用,也正是這些技術才支撐區塊鏈所具有的信息完整和交易的直接,以及共享信息,且不能夠篡改信息等特徵。

我們認為區塊鏈具備顛覆性的特徵,但是能不能實現這個顛覆性還有待探索。區塊鏈能夠使我們從信息互聯網進入到價值互聯網。原來我們的互聯網確實主要是以信息的價值來體現,那麼正是有了區塊鏈技術才使得區塊鏈可以傳遞價值,包括現在的現金支付、匯兌交易等都是價值互聯網。

另外,區塊鏈也是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我們從現在國際化標準組織SO/TC307I的架構來看,基本上也是按照區塊鏈作為一個新型的基礎設施的方向來走。從底層的存儲計算到平臺層、應用的API層基本按照這個架構走。

比特幣高能耗,卻未必有價值

那麼今後區塊鏈如果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可以提供三種能力:存儲網絡基礎設施的能力,管理查詢數據的能力,以及提供數字交易服務財務支付結算的能力。區塊鏈應用過程也融合了其他各個領域的技術,包括IT各方面的技術如下一代網絡加密、存儲、雲(包括數據採集)、人工智能等等。

區塊鏈的創新性很強,但同時是對現有規則、監管模式的巨大挑戰。區塊鏈模式創新上的去中心化、分佈式對等,是基於信息技術的自信任機制來解決多方的信任協作和對等性問題,通過智能合約來支持自動觸發並執行合同合約或者條約,價值互聯以降低交易成本。

那麼在技術和制度兩個角度看,區塊鏈從技術角度可以提供基於共識機制、信息加密、智能合約等技術的自信任機制,解決多方的協作數據可信等問題。只要有一個系統運行,很多企業其實再不用建自己的系統;從制度角度看區塊鏈通過一種新型的信用機制推進價值互聯網的發展來改變原有的分工協作關係,從而大幅降低交易的制度成本。

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技術的發展一定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我們現在只講技術成本,沒有講總成本。我們知道現在各種基於區塊鏈技術代幣的交易消耗的時間、資源還是很大,包括挖礦浪費的電力。我一直也不理解,花了那麼大的成本挖出幣來,這是不是創新?我認為它實際上是消耗資產,並沒有真正的價值。

而且代幣隨著用戶的增多數據的增加,交易的時間成本也很高。交易量太大導致資源消耗也很大,交易效率很低,最終交易技術成本降低能否實現,我覺得要靠更多探索。而降低制度成本方面,監管的問題又怎麼考慮也是問題。

從當前的研究來看,區塊鏈在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文化娛樂、智能製造、社會公益、教育事業等一些領域有典型的應用場景、應用需求。

區塊鏈的核心是數據的產生、流動、存儲、共享使用,那麼利用它的數據透明度、不可篡改、可追溯來降低交易技術成本和交易的制度成本,現在看來在金融服務領域目前應該是最有需求的。

在數字貨幣領域,區塊鏈的應用優勢已經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其他領域,我們按照最佳技術或者是唯一技術(就是隻有區塊鏈技術能解決這種應用的場景和需求)兩個標準來選擇,最終也發現一些成功應用案例。

區塊鏈走向現實世界的難題

當然我們認為,區塊鏈如果僅僅還是用在數字資產幣的交易方面是受限的。區塊鏈也正從局部運用向企業經營轉變,場景不斷增多,領域逐漸擴大,從數字資產擴展到各行各業。

但是現在這個階段的挑戰是,很多的所謂區塊鏈項目都是利益驅動,最典型的就是發幣。我們要逐漸地從利益驅動向技術驅動去轉變,最後的理想狀態達到按照需求來驅動,從而實現區塊鏈的良性應用和發展。

而且區塊鏈不是萬能的,它今後的發展運用還是有邊界的,當然這個邊界可以解決。我們說區塊鏈的關鍵是要解決低成本的信任和價值鏈的傳遞,實現系統應用更加高效簡單地運作。

我們看一個系統是否是區塊鏈的系統,首先要完整地看它是不是需要區塊鏈技術,架構上是不是區塊架構,數據安全性是不是達到,包括組織的參與性,價值的實現,智能合約是不是能夠做到,治理模式上是不是能夠有效的治理,這些都很關鍵。

那麼區塊鏈的防篡改防偽造,我一直認為邊界實際上就是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之間流動的區間。我們現在所做的區塊鏈所有優勢和特點都是在網絡上。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要認識到從網絡虛擬世界到物理世界時,原來我們所遇到的各種假冒偽劣的問題都會出現。

怎麼能保證虛擬世界確實能夠如實反應?我們的區塊鏈在虛擬世界非常強大,並不代表就能解決現實空間中的問題。當然有人說我就在虛擬世界上來運行實施,但是我們的很多虛擬世界最終還是要回到物理世界裡。

比如比特幣在網絡世界交易,是一種有效手段,但不管處於何種用途用戶最終還是想換成美元換成人民幣,換成能在現實使用的資產。最近有一條新聞,新加坡的一個公司發行了比特幣的紙幣。為什麼?因為它一定要回到物理世界來。

所以我說,如果能夠解決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一致性的問題,那麼這個技術的出現一定非常有前景。但是確實也很困難。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為什麼成功?就是因為它兌換成現金時,交易成本是最低的。不論是換美元換人民幣,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實施,最後就是識別人民幣、美元的真偽數量問題,所有人都能夠確認。所以它連接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物理世界和網絡世界的成本最低,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區塊鏈應用場景將走向多元

當然我們一直也強調,數字貨幣是不是要用區塊鏈的技術還有待研究,區塊鏈技術能不能符合數字貨幣的要求也是個問題。其實很多年前就存在兩個方向:一個是貨幣數字化,一個是數字化貨幣,看你走哪條路線。所以我們認為區塊鏈的應用還是有邊界,現在就是要把邊界打破。當然你要說監管的人都很誠信,治理很有效,沒有這些問題,那當然是理想國了。

而區塊鏈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被作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相聯繫的存在。雖然區塊鏈技術起源於比特幣,但是比特幣的生態成熟比較早,目前ICO應該說對區塊鏈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確實將區塊鏈引向了歧途,帶來市場的亂象。

我們認為區塊鏈是一種底層的技術,它本質上與比特幣不同,而且我們認為它的發展路徑也會與比特幣漸行漸遠。雖然現在還在發貨幣,但是市場上不可能有多種代幣出現,這樣交易的成本會很高,國家也對比特ICO的活動進行了整頓。

那麼區塊鏈未來的發展,我們認為概念將繼續演化,從區塊鏈的發展向分佈式記賬發展。現在國際標準化委員會還叫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最終我們認為區塊鏈也是分佈式賬本的一種。應該說這個技術今後的發展也會多元化,會有多種的底層平臺並駕齊驅。

基於產業生態做區塊鏈的標準化,是政府管理的抓手,引導市場發展的手段,也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對於企業而言也是培育市場的過程。多種技術一定是零散的市場,不利於企業發展,那麼統一技術會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和市場培育。我們很多好的技術到市場中以後異化,所以用戶可以根據我們出的標準定義去判斷這種技術是不是真的,它的性能、指標可以進行選擇。

我們再看區塊鏈產業鏈的發展,其實路線圖有政府主導、市場主導兩條。我們現在頒佈了一些團體的標準,團體標準也正在轉變成國家標準。目前的區塊鏈標準體系架構,包括基礎標準,牽扯到術語、參考標準等,同時還有安全標準,業務應用標準等等。那麼基於產業生態的標準化實踐,實際上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參與標準化的工作,將產業技術研發推向市場應用。

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發展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同時它確實在創造一些新的價值。目前來看盡管還處於技術和產業應用的初級階段,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發展也存在相當大的各種可能性。當前非常火爆的區塊鏈技術,其技術特性方面,確實有顛覆性。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它的發展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同時它確實在創造一些新的價值。其將怎樣在實體經濟、金融市場裡產生影響和創造價值,具有著多種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