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島 君 說

最近以來的金融形勢著實無法讓人樂觀起來。外部來看,貿易戰正打的愈發激烈,內部來說,又恰逢股市暴跌、消費疲軟,再怎麼看也實在是蕭條的景象。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種種金融風險因何而起,被寄予厚望的國內消費又為何不見起色,讀完本文後相信您便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作 者:米蒼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米筐投資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最近的一系列壞消息,正在檢驗者官方這一波調控的最後定力。扛住了,全人類的經濟教材,甚至是《資本論》都將被全面改寫;扛不住,土地財政這條民弱國弱的路必將迎來一次大清算。

巨雷陣陣響,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幾乎金融所有的命脈都在接連發出風險呼叫。正應了年初悲觀的預期:我們又陷入了命懸一線,無法自拔的地步。

下半年,經濟減速的壓力已無爭議。

1-5月份,外面流氓罰款、收保護費,出口增速持續下滑;房凍和銀行金融業去槓桿,鐵腕無情拆除金融系統非標業務的雷,造成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特別是基建投資增速首次跌破10%;

另外被寄予厚望的國內消費,也並沒有因為官方說的“我們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級消費群體”而有起色。2018年5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8.5%。上一次這麼低還是在2008年股市暴跌最慘烈的下半年。

消費去哪兒了?此刻,房地產冰山上,消費正被凍得瑟瑟發抖。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固定資產投資數據

更為難辦的是,截止6月中旬,全國延續2017年,只有六省一市是賺錢的,其餘的25省財政都是鉅額虧空,整體財政缺口達數萬億。

於是中央早在去年年底就喊話,“有多大能耐就幹多大的事”,緊接著,今年計劃要投300億的兩條包頭地鐵項目被叫停;呼和浩特的高速也被叫停……

背後的實情是什麼?

舉國上下,政治正確打壓土地收入。現實尷尬的是,財政缺口卻沒有新財源進行補位,錢袋子癟了,只能省著點花。

於是,出現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

一邊是房地產投機隨時可能死灰復燃;一邊是可憐的實業很有可能因為激進的供給側改革、去槓桿最先掛掉。如何拿捏其中的力道呢?

糾結。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也正是在這種矛盾之下,上半年實業日漸艱難的情況下。央行定向的給錢來了兩次,雖然標明瞭要專款專用,但實業不掙錢的現實慘態下,發出去的錢流向哪裡真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冒昧問一下,信用卡套現那一萬億都是去超市消費了嗎?

安娜家的鏟屎官也不一定能弄得明白。

又是穩健中性。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放水真的來了嗎?

我們看到6月4日,央行宣佈擴大中期借款便利(MLF)擔保品範圍。什麼意思呢?大白話就是,以前特定的小微、綠色和“三農”行業不能作為發債融錢的擔保抵押品,現在央媽說,不按照以前的標準評估你的風險了!兒啊給你錢,先幹起來!

有人說,他們本身就是不好的資產抵押品,那給他們錢,不就是無錨定向放水?

不。

這是救命錢。

但有一點確實需要關注,就是最終水會間接輾轉流向哪裡?

資本逐利哪裡收益高,往哪裡去。即使不是直接的,間接地只要“購房的慾望不滅”,這些行業拿到了救命錢,錢又變成相關鏈條上員工工資、房東的租金收益等等。

最終這些人會不會因為“房殤”焦慮而出現在某地售樓部裡,確實不好說。

緊接著,6月20日,國務院又召開會議落地部署進一步緩解廣大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持續推動實體經濟降成本,增加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下調再貸款利率。

6月24日,央行宣佈,7月5日商業銀行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加上年初的定向降準已經落地,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波拯救行動。

中小企業又到了要死的節奏。

效果會怎麼樣?歷史數據來看,悲觀佔大多數。實業不掙錢,跟產業上馬三年就變成紅海有很大的關係;房地產為什麼掙錢,村口大爺都知道跟壟斷賦能有必然聯繫。

困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所以,不被房事所困,才是所有問題解決的關鍵。但我們目前面對已經不單單是凌亂的內局,外部的流氓壓力正在越來越顯著的影響著終局的走向。

比如,最後的屏障匯率。當外匯儲備急劇減少,原油、糧食價格啟動,輸入型通脹,人民幣貶值壓力巨大,保房價還是保匯率的懸崖邊,利率倒掛風險緊逼,老美繼續下半年加息跟還是不跟?

當上半年兩次定向給錢效果不佳,實業還是到處淌血,小老闆們被大金鍊子哥堵在廁所逼債,下半年手裡握著的定向降準牌打,還是不打?

巨人推石上山心裡苦。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中國必須走出房事困局,不被房事所困,才能化解危機。這絕不僅僅是眼前倒幾家企業的困難,而是更為長遠的債務崩塌風險步步緊逼謀大局。

否則,“房眼看人低”的諷刺戲仍將是每年年終盤點的熱播劇。

我們痛失過很多次機會,包括目前熱議的芯片短板痛。早在2003年,由於朱總理90年代鐵腕戒房癮,海南房地產一地雞毛。

20郎當歲的李書福2000萬被埋;還沒禿頂的小潘要不是跑的快,可能後來的地產江湖就沒有他的八卦故事了。出於後遺症陰影,這群人和當下火熱的老王、老許、老楊相比,不是那麼激進了。

很多人撐起了當今的中國實業班底,經歷過那一波的人,能夠切身體會到經濟規律究竟是真老虎還是假老虎。

但當下普遍不鳥經濟規律的現象仍然頑固。不破不滅。

說回芯片,90年代後,因為房地產被打回平民了。資本確實被狠狠教育一頓,放棄了對投機鑽營的幻想,這個時期確實出現了一大批科技實業成就,也是中國製造業戰略騰飛的黃金歲月。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2000年上海華虹-NEC

當時的芯片產業不僅是國企在推動,民資也是積極參與,因為房地產是貧民布衣,所以不會出現今天定向放水都是在推一把房地產的尷尬。

如果按此步奏一直到現在,可能2018年中興就不會休克了,也不會出現流氓罰一罰,6個跌停板,還有近350萬手的封單,簡直要死的節奏。

2003年,出現了大逆轉。

2003年8月12日,國務院頒佈《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18號文”)。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把房地產定性為國家支柱產業。自此,整個資源配置的邏輯全變了,政府、國企、民企、老百姓發了瘋一樣把資金往房地產配置。

這一波誰是既得利益者?

農民工包工頭開心了,十幾年工資隨著大基建房地產漲了十幾倍,加上帶著村裡民工的人頭費和私扣下的各種補助,各村的包工頭子女現如今都是富二代的象徵,農村婚姻市場上的絕對強勢方;

地方政府有幹勁兒了,土地信用的加持下,修機場、建地鐵、公務員發年終獎不帶眨眼的;

實業苦逼了,除了互聯網更大的泡沫猛一竄,其它難兄難弟直接受到人力成本和融資成本的雙重擠壓;

農村困難家庭子女花光家底考大學,到大城市當白領的也苦逼了,

因為四年大學投資,畢業後時間帶來的經驗增長、工資增長直接被M2秒殺在地上,簡直是“落地成盒”的尷尬。

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拼盡全力為眾生,犧牲也值得。

2016-2017年,外匯儲備直接掉了10000億,人類歷史上足以載入史冊的救匯操作上演。外匯管制,凍房,把最後的屏障穩了下來。

否則,不堪設想。

然而,拖著不是辦法。市場再不被狠狠的教育一下,幻想怎麼可能滅?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房殤之外,股市也是一把刀。

今年,是一個世界齊唱“涼涼”的時刻。

梅球王說:“我不是天生要強,我只是註定要涼。”

接著,蒙牛哭暈在牛棚。

端午節後,賭球的韭菜們剛剛遭遇“連續爆冷門”重擊,驚魂未定之際,6月19日,中國股市就以更大的暴擊,血洗了億萬股民。

該來的,終會到來。

6月19日開市不久,滬深A股、創業板快速下挫。千股跌停,3000點已破,當天數千萬股民們集體捶胸:“今夜,天台見。”接下來週五開市,上一波救市的2850點也已經破位。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上證指數K線圖

要抄底了嗎?

外面流氓拔刀,裡面實業倒地淌血,最黑暗的時刻還在路上,你去抄個什麼底。底部是長時間博弈震盪出來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斷崖之下直接見底的時候。

另外,本次破位伴隨的是縮量,說明韭菜已經不夠用了。大股東們面對平倉線都兩手一攤,沒錢,散戶們還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但保不齊有人已經入坑了。死扛的現象就不可避免。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票可以通過死扛度過趨勢的波浪谷底呢?

大前提國運的上升期還在。

我們這一波付出這麼代價究竟要得到什麼?加速股市盤子裡的洗牌,把資源讓出來。跟98年的操作類似,呵護新興還很弱小的新興產業,用咱們特色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調一下資源的配置方向,這跟前面提到的定向放水一個道理。

所以,工業信息部官網上“國家工業2025”所列出的戰略行業是最後的獲益者,因為我們正在用特色的方式引導資源往他們身上配置。

但這只是邏輯對,不一定就最後能賺錢。公司基本面、入手位置,還有持有期間能否戰勝人性扛住景氣期到來之前的震盪心跳期都將影響最終的結果。

最後,風險集中釋放期,前面明知道還有更黑暗的時刻,沒有參與的,還是當吃瓜群眾躲著為好。斷崖之下左側操作,玩的是心跳。

股市這把刀,今年又割江兩岸。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視線轉到國際,東亞局勢已經完全接棒中東成為最近當之無愧的頭條集中地,奇蹟般塑造了“鑫”這樣一個世界級網紅80後,左右逢源,要這要那。

中東的最後堡壘伊朗,制裁的劇本也在上演,和平的中東沒有等來,被合縱的俄羅斯卻先來了,雖然股債匯全面下行,但原油價格直接打到了70美元以上,最近俄羅斯對待老美的態度變得暖媚起來,世界盃也少了磕磕絆絆、罵罵咧咧。特普會現在可能性也在上升。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布倫特原油價格走勢圖

所以說,最開心的是誰?俄羅斯笑而不語。因為2018年俄羅斯預計石油和天然氣銷售收入直接提升了5倍,從85億美元直接增加到了440億美元。

不差錢,世界盃基建搞起來。

內局除了股市趴窩、樓市躁動、債市違約潮、匯市大跌,接近6.65左右的貶值關鍵點,其實最的擔憂還是如果原油價格大牛趨勢加速來臨所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

剛剛熬過了滯脹,通脹這個災星也有預感要跑步進場了:一方面輸入型通脹會消耗本就不多的外匯儲備,增加貶值的壓力;另一方面,歷史上,每一次通脹都是壓爆房地產這個雷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寄希望於“鈍刀割肉”掌握轉型成本付出的節奏,但到頭來可能關鍵的硬骨頭只是傷及了表皮,“不鳥經濟規律”的習氣還在,“只是意思意思”的幻想還在。最終,多向博弈,我們可能又會走向一個越調越漲的死衚衕。

檢驗魄力的時刻。

放水的紅按鈕,成了人們聞之色變的魔頭。放,幾年的努力前功盡棄;不放,必然要承受崩的成本節奏有可能失控的風險。

面對週期之刀潮起潮落,在世界的牌桌上,沒有崩過,不足以談轉型。

成年人的世界,崩潰無聲。


中國經濟形勢變了,現在只有一條出路!(深度)

形勢變了,經濟學家的判斷開始出現分歧,有的悲觀,有的樂觀,但對企業家來說,無論形勢好壞,都永遠不能悲觀,悲觀沒有意義,前行才是我們的初心。

今天想和大家談談我對形勢的看法,重點是談談如何在這種形勢下提升企業的價值,這些經驗是我們基於大量研究、調研得出的結論,也是很多企業用血淋淋的經歷換來的教訓。

第一,預判形勢;

第二,做好預感;

第三,選好工具;

先來講一下形勢。對企業的掌舵人來說,預判大勢方向尤其重要。當下最重要的形勢是重塑金融監管,企業面臨的金融環境完全變了。

從監管機構來看,“一行三會+部級協調”整合為新的“一委一行兩會”。國務院成立副國級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分管金融的副總理親自兼任主任,填補中央協調機構的空白。

央行打破慣例,分設行長和黨委書記,易綱以行長身份兼黨委副書記,郭樹清以黨委書記身份兼任副行長。銀監會和保監會整合為銀保監會,郭樹清繼續留任,打通央行的宏觀審慎和銀保監的微觀監管。證監會相對調整較小,主要監管直接融資市場。

從監管框架來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明確了“雙支柱”框架,即“貨幣政策+宏觀審慎”。前者服務於傳統的增長通脹等目標,後者主要是防範金融風險,這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監管趨勢。

新監管框架有三點基本原則:一是引導金融迴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二是推進金融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加大金融開放力度。

從監管措施來看,圍繞中央金融整頓的總要求,各方的落實明顯比過去要實在,力度也更大。

我們看到了一行兩會一局的資管新規,證監會的再融資、併購重組、減持新規,銀監會的“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治理,財政部的50號文、87號文、92號文、23號文,這些監管措施基本上把過去幾年的歪路給堵死了,金融監管並不是紙上談兵,這超出了很多市場人士的預期。

從監管方向來看,重點是治理過去幾年積累的突出問題。

一是打破剛性兌付。剛兌是畸形的債務關係,很多不應該是債務關係的金融活動要回歸本源。銀行理財不能向投資者剛兌,發債企業沒必要向投資者剛兌,政府也沒必要給金融機構兜底,明股實債。

二是打擊監管套利,比如代持、嵌套、通道、非標等。以往為規避監管機構對於資本金、風險敞口、槓桿等方面要求,銀行和非銀機構合作搞起了通道、多層嵌套等業務,用表外非標代替表內,拉長了金融鏈條,增加了融資成本,現在監管要徹底杜絕這類監管套利,恢復宏觀調控和監管的有效性。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這兩年是監管重塑的兩年,過去監管不到位的時候,央行的貨幣寬鬆只會帶來更大的泡沫和風險,因為流動性的流動不規範。

但現在,監管基本上把歪門都給堵死了,央行的貨幣政策能夠更精準的傳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央行又開始蠢蠢欲動,貨幣政策已經出現了一些微調。

我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提到過一個觀點,叫微調的開始。也就是在堅持既定的宏觀管理政策和監管政策大的基調之下,今年會做更多的對沖式、結構性的調整。

比如說昨天晚上國務院常務會講到的對中小企業的差別降準等等,下半年可能會更多。

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從宏觀上看,大家不要再寄希望於2009年那樣的“4萬億”和2014年的全面寬鬆了。這個事情不是說現在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沒有空間、沒有條件做這樣的事情。

所以今年的鬆動一定是一個對沖型的、改善型的,而不是一個全面寬鬆型的。如果強制做大寬鬆,那風險更大。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在這種結構性寬鬆的情況下,流動性會出現分化。

一方面,核心資產變得擁擠,好的資產甚至出現泡沫化。我們能感知到的就是大家去追捧一些所謂明星項目,也出現了一、二級市場倒掛的情況。

另一方面,垃圾資產的壓力越來越大。二級市場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從資金端的去槓桿到資產端的去槓桿,讓很多裸泳的公司暴露無遺。

很多上市公司在2015年以後做了非常不恰當的股權質押安排,有的企業的質押率非常高,以至於在整個二級市場波動的情況下,現在出現了連環爆倉的情況,企業家失去對這個企業的控制權,這叫資產端去槓桿。

同很多企業家接觸下來發現,最近出現風險的企業,並不是說沒有資本意識,而是把資本這個事理解得太簡單了。例如為了融資不顧一切,沒有把工具選擇好、沒有把節奏安排好,以至於造成今天股權質押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危機,看到嚴峻的形勢,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機會,特別是企業家,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看待危和機。

對很多企業來講,未來一兩年是一個非常好的收購資產、收購項目、完善自己佈局的一個機會,下半年可能會有很多行業會進入產業整合期。

轉危為機靠的是專業化的資本運作能力、工具選擇能力。我最近跟一位企業家交流,他們企業的情況還不錯,不光是去槓桿,連短融、中票這些都去掉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現狀要求大家對資本、形勢的把握非常具體。今天我們也給大家梳理一下新金融環境對企業投融資的十個具體影響: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一,IPO的過會率降低。2017年IPO過會率為77%,今年過會率只有56%,大幅下降。

甚至出現過11月29日3家全否、IPO零通過的紀錄。審核節奏也逐漸放緩,前四個月發行批文數量和籌資總額相較於去年同期分別下降75%、50%,分別為39家、403億。

可見,IPO審核越來越嚴,難度不斷提高。而且IPO新政規定IPO被否企業作為標的資產至少三年才可借殼上市,導致不少企業紛紛撤單,目前已有100多家企業撤單,撤單數約為去年全年的八成。

這些企業要麼轉向借殼上市,要麼轉向海外。值得關注的是,雖然IPO審核放緩,但對新經濟企業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致力於新能源動力電池研發的寧德時代IPO過會只用了5個月,僅為今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利好新經濟企業。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三,新三板市場持續下跌,很多新三板企業都直接退市,摘牌後去香港或大陸A股市場排隊,這也是比較理性的辦法。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四,再融資規模大幅收縮。2014年、2015年定增市場的火爆已成為歷史,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在發生變化,這其實給企業家提了一個醒,無論在市場火爆時還是形式複雜時,都保持相對客觀、理性的頭腦。

現在有很多企業,包括企業家自己也買了定增,很多都跌掉了三分之二。從方式上來看,可轉戰優先股,可能是現在更好的一種方式。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五,股權質押是一個問題,股東加槓桿多了更多的束縛。股票質押是是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在A股中有3000多隻股票有未解押的股票質押式回購,佔A股數量比例超過99%。

2017年以來,股票質押風險頻發,部分質押方將甚至將資金重新投入二級市場,資金風險高企。針對這些亂象,股票質押新規出臺,設置了許多硬性條件:

一是總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並對單一證券公司、單一資管產品作為融出方可接受的質押比例進行限定。

二是嚴控資金投向,嚴禁投向二級市場及其他禁止方向。三是融資規模規定,根據三級分類評價不得超過公司淨資本的50%、100%、150%,質押率上限不得超過60%等。這實際上是在給企業去槓桿。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六,併購重組趨嚴,螞蟻吞象的資本遊戲不好玩了。證監會總體上還是鼓勵併購重組的,但也在加大力度規範。

2017年併購重組新規監管趨嚴,重點打擊“忽悠式”、“跟風式”重組及利用高送轉、高槓杆收購等題材炒作、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市場亂象。

如2017年“龍薇傳媒”高槓杆收購萬家文化案,這場收購的總資金為30億,龍薇傳媒除自有資金6000萬外,剩餘資金都是借入,槓桿比例高達驚人的51倍,監管機構當然不可能坐視不理。

結果不僅這個融資方案未獲銀行批准,收購計劃流產,而且還受到了證監會的行政處罰。證監會對於“忽悠式”、“跟風式”“高槓杆”及盲目跨界重組越來越警惕,上市公司在併購的時候要更加小心。但也必須注意,有利於產業升級和行業有效整合的併購還是未來的趨勢。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七,嚴格限制槓桿,併購基金不好玩了。併購基金的優勢的是通過結構化設計、回購承諾安排等降低資金成本。

資管新規出臺後,限制多層嵌套,禁止大股東通過質押私募基金份額、使用銀行貸款等非自有資金融資,有效的控制了併購基金的槓桿和規模,進而限制了企業的投融資規模。

打破剛兌,使得風險暴露,增加了外部投資者的風險,減少了併購基金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從而導致併購基金急劇縮量,2017年設立超過130只併購基金,發行規模達1700億。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之後,2018年第一季度僅募集15只併購基金,募資總規模為164.49億,不到去年的十分之一。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八,加強銀行委貸管理,房地產、地方平臺融資受限。5年激增10倍,銀行委託貸款高速發展,總規模高達14萬億。

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借道證券公司或基金子公司對接到定向或者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最終以委託貸款的形式投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領域。

但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出臺後規定受託管理的他人資金不能作為委託貸款的資金來源,去通道化,不能資金多層委託,嚴重影響房地產、地方平臺通過通道的委貸融資。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九,財政監管打擊明股實債,以槓桿充當資本金的融資不好玩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行資本金制度,多為項目規模的20-30%,只有落實資本金才能進行項目建設。

在非標興起的年代,由於項目資本金融資體量大,而且多為明股實債,風險較小容易審批,是備受非標青睞的投資標的。

但在財政部92號文要求“不得以債務性資金充當資本金”,小股大債不可持續,隨後資管新規規範資金池運作,大部分資金被切斷,但銀行自營資金還有部分投資空間,財金23號文則直接禁止債務性資金作為資本金,要按照“穿透原則”加強資本金審查,資本金融資宣告終結,只剩下資本金真股權投資了。

股市暴,債務崩,外匯跌!中國要如何破局?

第十,債券違約頻現,債券發行不那麼容易了。隨著金融去槓桿趨嚴,貨幣政策趨緊,加上打破剛兌導致違約事件頻發,債券市場的好日子到頭了,企業發債融資也不再那麼便宜了、那麼容易了。

年初至今又有19只信用債違約,違約金額合計171億,就連曾經資質優良的發行主體都接連“爆雷”,富貴鳥、凱迪生態、中安消、神霧集團等民營上市公司接連出現違約,中科金控、天房集團等國營上市公司也出現信託貸款逾期或被提示風險,導致信用風險溢價加大,發債成本提升,甚至是無人認購。

截止2018年5月,已有近2000億的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近期一家很知名的上市公司擬發行10億公司債,結果僅認購了0.5億,流標率高達95%,過去火爆的債券市場正在大幅降溫,發債融資的好日子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