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大师田兆麟前辈谈太极拳怎样练—个中要点讲透了

杨式太极拳大师田兆麟前辈谈太极拳怎样练—个中要点讲透了

右边一为田兆麟前辈

田兆麟前辈13岁便与杨建侯的两个儿子杨少侯与杨澄浦一块练拳。先后拜杨少侯、杨澄浦为师,尽得杨门绝技真传, 一身兼谙杨氏大、中、小拳架精粹。 以及推手、大捋、散手、刀、剑、枪、棍,还有杨家秘传之八段锦、闭身撇身捶、错骨分筋、点穴诸技艺。本篇文章为田兆麟先生学拳、练拳、教拳的经验,分享出来供大家学习。

一、太极拳初学者应该怎样练?练拳的顺序是什么?

田兆麟:当今太极拳初习者,开始以十三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或曰长拳)入手。往往练习三四个月时,就认为已经找到了门径。而太极前辈们练拳,刚开始则先练习马步、川步站桩等,把此作为基本功。经过很长时间之后,基本功打牢了,然后才开始练习十三式。而且每招每式的练习,需要数月的时间,直到每招每式练习熟练并且能够应用之后,才将其整合为全套太极拳。甚至有的前辈们练了数年,一套拳都没有学习完毕。更不要说推手,大履、刀、剑、杆子、散手等高层级的功夫了。

二、杨式太极拳架分为哪几种?

田兆麟:杨式太极拳架,外界只知道有一套,而不知道这一套中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时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后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一、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於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者。二、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且能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者。三、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者。此三种之中,以小架子最难。每一式皆发寸劲。故前进后退步子甚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学此三架子,时间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蒇事。

三、初练习太极拳应该注意什么?

田兆麟:初练太极拳切忌用蛮力,所谓不速求速则伤气,无力驽力则伤血,若气血两伤则危矣。如果习练得法,每一式都能得到益处。练习时应该注意做到舌抵上鄂、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眼神视手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澄清敛神、无思无虑。而气沉、松力亦须顾及,因气沉,则呼吸调和;松力则拙力消除。每势每式求其外形势顺,内部舒适毫不强硬。如此自能胸膈开展、气血调和。

四、练拳时对场地以及练习时间的要求?

田兆麟:初练太极拳的场地要求空气新鲜,场地要尽量大,如果地方狭小,容易导致十三拳势难以绵绵不断以及使得姿势产生缺陷。当功力深厚之后,就不用拘泥于场地的大小了,即使像方砖一样,也能够练习,甚至坐、卧、行都可以练拳,因为此时练的多为意,而不是外形。我每天练两遍拳,第一遍为清晨起床半小时之后,第二遍为晚上睡前一小时。每次盘架子约在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练时自第一手至未一手均须求其均匀。不可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可有缺、凹凸、断续之处,势势能贯串、用法能悟解、呼吸能自然、内外能合一、贵乎不需思索即能绵绵练习。练至全皆全熟,而精气神均能显露。

五、练习太极拳身体会有何种反应?

田兆麟:刚练习太极拳时,会觉得全身无力,手足发酸,这是人体生理上的本能反应,没有大碍。练习三四个月之后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这与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关系,不用过多的担心。只要比平时多休息两三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现象不但能自动消失,精力也会比之前充足。初学时,多贪睡眠非至八九小时不可,此无妨,因内部血行较速,身体疲乏之故。必须有较长时间休息,始能恢复全身精神,然日久后亦能渐复常态。至功深时,即毋须长时间之睡眠,每夜只需四五小时足矣。所谓[神足不思眠]者是。

六、为什么练习太极拳动作缓慢?如此怎样应敌?

田兆麟:太极拳练习时动作缓和是因为追求静的关系。在用的时候也要追求速度,将柔中带刚,快慢相间,这才是太极拳的特点。并且太极拳的速度相较于太极拳的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其有听劲、懂劲之故,至主动枢纽全在腰部,非在手足四肢。四肢动作滞而促,腰部动作畅而长。

七、何为太极拳的丹田?

田兆麟:初练太极拳时,会感觉到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发气、能养气,为人身气之总开关。若气足,则丹田充满,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与普通人呼吸绝不相同,吾人可视小孩,仰卧呼吸时亦由腹部,常见其腹一呼一吸,一高一低。年龄俞大,同呼吸与丹田俞远,至老年临终时,其呼吸仅在喉胸之间,由此可知丹田与人生关系甚为重要。

八、初学太极推手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田兆麟:初学定步推手,棚、履、挤、按四手,泰半不能连贯圆满,须跟随教师或艺高者,盘转圆圈至纯熟后,再由教师口授棚、履、挤、按四手。四手能一一分清,练至绵绵不断,腰腿能旋转自如,黏化均能顺手。然后可学拿劲、发劲,该时当选一对手作为鹄的。先练一种拿劲或发劲,切不可一劲未通又练他劲。更不可同时练习数种。须知一劲能通,任何劲均能使用,一劲不佳,其他劲亦不妙矣。在未练拿劲、发劲之前,须尽量给教师或艺高者拿、发。视其如何引已、如何拿已、如何发已;拿发之地点何处、拿发之时间早迟、拿发之方向正隅。均需以已身实地试验,作为悟解之门径。万不可求之过速,欲速则不达到。夫推手至相当程度不同后,又不可专与一人推练。无论何人,手刚、手柔;劲大、劲小;艺浅、艺深;均须推习。否则熟者能发,不熟者不能,似未普及亦属徒然。活步推手,当求手、腰、腿三部一致。前进、后退尤不可使沾黏劲忽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