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用卡還款免費模式的終結,我看到了支付行業的潮水變化

從信用卡還款免費模式的終結,我看到了支付行業的潮水變化

這十年來,從來沒有一款互聯網產品像移動支付這樣,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起於微時,這筆費用還不顯著,但隨著用戶基數和還款金額迅速變大之後,通道手續費成本就會變得異常龐大,實力雄厚的騰訊終於也有了撐不住的一天。

從信用卡還款免費模式的終結,我看到了支付行業的潮水變化

其實,這只是成本的一部分,為了提升用戶體驗、保障用戶資金安全、降低盜損率,需要強大的技術能力來加持。即便不算硬件設備和辦公場地的費用,一位優秀技術工程師的年薪通常以百萬計,Pintech CEO 魏偉跟我測算過,維持一支百人規模的頂級技術團隊,每年就是數億的成本。

無數的細節改進和經驗積累,才讓我們擁有了今天相當好用的移動支付產品,很多用戶習慣了快捷實時、賬單透明、定時提醒的服務,心知肚明「回不去了」,但習慣了免費的人,可能很容易忘記商業的基本常識:天下沒有永遠的「免費午餐」,任何產品和服務總有成本,總需要有人為此買單。

「免費」通常是產品誕生初期內快速吸引用戶的一種商業策略。但完成獲客並不是終點,一款產品必須通過源源不斷地改進,才能服務好用戶,後期的收費之舉,才能讓商業更加可持續,在此基礎上,用戶也才能享受到持續迭代帶來的品質升級。

當初那些靠補貼和免費模式大行其道的 O2O,讓用戶獲得一時爽快,但卻違背了基本的商業規律,最終這些上門項目一個個黯然收場,給互聯網創業留下了一個慘痛的教訓:免費雖好,可不要貪杯。

1、機會成本也是成本

其實,拆解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樣成本,是移動支付產品幫我們節約,卻被我們忽視了的,那就是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我們為了做一件事(比如往返線下網點),所放棄的原本該享有的東西,比如工作時間、或是與家人共度的時光。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我不再需要每時每刻都在銀行活期賬戶裡存著一筆錢,以備信用卡扣款,這筆錢可以先放到貨幣基金中賺取利息;二來,自動化節約了我的時間和精力,不需要我再時刻惦記著還款,對於信用卡用戶來說,最大的痛點其實是忘記還款導致的逾期,影響信用記錄。

因此,無論是從效率的角度,還是從安全的角度,我都更加省心了。有一個管家這樣的角色,幫我優化精力分配,即使需要一定付費我也基本能夠接受。

再說說我與商業銀行打交道的一些經歷吧,作為一名 90 後,既生活在 2013 年之後的移動支付時代,也對 2013 年之前的生活經歷記憶猶新,應該有一些發言權。

如果不是因為互聯網公司優質服務的倒逼,讓商業銀行擔心失去用戶,我們可能仍然會停留在跨行轉賬、異地取款等等名目繁多的收費時代裡。0.1% 的收費?不存在的,1% 的收費標準只是起步價。

我仍然記得自己畢業後第一次使用銀行進行大額支付時的心情。當時月薪不足四千的我,需要一次性把七八千塊錢的房租轉給房東,一是到線下網點光來回就花了一個小時;二來,轉賬手續費就被收了幾十元,讓我心疼不已,但更讓人不放心的是,那時候銀行的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不會立刻收到轉賬成功的反饋,同樣也讓人提心吊膽,因為在陌生的環境裡,誤操作的概率其實不低。

不僅僅是轉賬,幾年前,還信用卡也是一件需要自己跑到線下網點才能完成的事情。趕路、排隊等待倒是其次,最怕的是因為太忙沒時間還款而導致逾期。

這些年銀行的確取消了不少收費名目,網點也擺上了免費糖果和茶水,但服務體驗的改善其實還有很大空間。因為服務質量從根本上來看,還是與創新的理念和技術有關。

不妨說說我個人最近的兩次體驗:我在四大行中的一家銀行開戶辦卡,起初一切順利,唯獨網銀這一項功能需要再來一趟才能開通,我問為何,工作人員說是因為他們的系統無法做到實時辦理,都是等到一天結束,才把這一天的開卡信息彙總到一起集中辦理。原本一趟可以解決的問題,最終讓我在酷暑裡跑了兩趟,還耽誤了小半天的工作。

另一個案例是,我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開通香港賬戶之後,該行並不支持在手機 APP 裡激活賬戶,而是需要在 web 端進行激活。等我打開電腦,登陸該行主頁,又要求我下載安全控件,我照辦,結果又發現官方提供的安全控件並不支持我所使用的 Mac 電腦,導致我需要找一家網吧用 Windows 系統的 PC 進行相應操作,而這是一個更加複雜且不安全的環境。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魔鬼藏在細節中」,互聯網公司擁有的產品團隊早已幫用戶把各種邊邊角角的不便給解決了,但我相信仍然有很多銀行經不起這樣的考驗,由於他們不具備互聯網基因,即使一些服務模仿互聯網實行免費,卻也沒有減少用戶太多的奔波之苦,依然讓用戶興奮不起來。

在科技媒體寫了幾年互聯網金融報道,我有一個觀察:移動支付巨頭和商業銀行有一個根本的理念區別是,支付巨頭習慣於用自己的技術實力來提升用戶體驗;而商業銀行遵循傳統的風控原則,為了免責,習慣於讓用戶自己承擔更多的成本,比如多跑幾趟,比如依賴 PC 設備和 U 盾這樣的舊時代產品,而非靠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時代的技術。

可見,在金融行業,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免費,而在於更好的服務和用戶體驗。如果沒有真正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用戶依然會付出許多原本可以節約下來的成本。

2、互聯網公司的真正生命力不在於免費

談起免費,我回想起開互聯網免費先河的鼻祖——雅虎,這家曾經一度達到千億美金市值的巨頭,最終在前年以四十多億美金賣身,其遭遇的啟發意義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出很酷的產品,找準商業模式,遠比僅僅用免費圈住用戶更為重要。雅虎當初掌握著大量流量,卻錯過了搜索、社交多個風口,而最初通過免費獲得的用戶其實並不忠誠,很快就因為雅虎沒有殺手級的產品,而投奔其他平臺。

同樣的道理,即使在多項服務開始免費之後,根據易觀和極光大數據顯示,多家用戶過億的商業銀行 APP,日活仍然僅有數百萬。

從信用卡還款免費模式的終結,我看到了支付行業的潮水變化

這說明吸引用戶的並不僅僅是免費,歸根結底還是產品與服務水平,這才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命力所在。當下,用戶的付費意願正在增強,比如中國網絡視頻有效付費用戶規模在逼近億人大關,大家在意的不是付費與否,而是獲得更好的視聽享受。

以免費為代表的互聯網時代正在落幕,付費終將成為一種常態和趨勢。如何讓用戶覺得付費「物有所值」才是每一個互聯網企業需要深思的問題。

移動支付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因為便捷程度大幅超越了當時市場上所能找得到的同類服務,解決了諸多用戶痛點,才有瞭如今龐大的生態。

從信用卡還款免費模式的終結,我看到了支付行業的潮水變化

好的互聯網產品,靠的不是免費和補貼走四方,而是解決了實際問題,才獲得用戶自發的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